鄭周林 黃勤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美國知名漢學家兼譯者威廉·萊爾(William A. Lyell)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介實踐,結合副文本以及相關研究材料,從文本選擇、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等方面考察萊爾的譯介觀。研究發現,在翻譯選材上,萊爾注重文本類型的多樣化,多用研究成果豐富的原文底本,偏愛反映中國國民性的題材;在翻譯目的上,萊爾持有尊重異域文化的個人意識形態,喜好通過序跋、注釋等方式達成傳遞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在翻譯策略上,萊爾既堅持原文本內容完整性的實現,也關注“本位效果”的達成,比如譯語表達的本土化、讀者的反應、譯作在譯語文化的接受等。對萊爾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介觀進行探究,可為譯者研究以及中國文學外譯研究提供一個歷史觀照。
關鍵詞:威廉·萊爾;中國現當代文學;副文本;譯介觀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漢學視域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譯者威廉·萊爾研究”(項目編號:18C0612)。
作者簡介:鄭周林,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史、譯者研究。黃勤,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
Title: American Sinologist William A. Lyells View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bstract: Combining an overview of the renowned American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William Lyell and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close reading of paratexts and related researches, this paper examines Lyells view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election of original works, translation purpos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terms of selection of original works, Lyell preferred the diversity of text types, the original texts with abundant research, and topics that reflect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purposes, Lyell embraced a personal ideology characterized by respect for foreign cultures and tend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afterword, annotations, and other method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yell adher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ntent integrity as well as focu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target language standard effects”, such as loc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expressions, readers response, acceptance of translated work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etc. The analysis of Lyells view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ffers a historical reference to translator studie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William A. Lyel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aratexts; view of translation
Authors: Zheng Zhoulin is Ph.D. candidate a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s a lecture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 410205). 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ranslator studies. Huang Qin, Ph.D., is professor and doctors supervi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 is literary translation. E-mail: huangqin@hust.edu.cn
一、引言
當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略。在此語境下,特別是受益于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輻射效應,作為中國文化重要部分的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迎來了研究熱潮。縱觀中國翻譯史可以看到,幾百年來,海外漢學家以其學識與熱情, 致力于漢學研究乃至翻譯事業,推動中國文化與文學走入異域國度。因此學界對海外漢學家的關注日漸增多。以漢學家的譯介實踐與觀念為切入點審視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究,不失為一條有益和可行的探索路徑。本文擬通過簡略梳理美國漢學家威廉·萊爾(William A. Lyell, 1930-2005)的中國文學譯介實踐,結合副文本及相關研究材料,總結他的中國文學譯介觀,以期為譯者研究以及中國文學外譯提供一個歷史觀照。
二、威廉·萊爾的中國文學譯介實踐
威廉·萊爾是美國知名的漢學家、譯者與魯迅研究學者。20世紀60、70年代在漢學重鎮芝加哥大學接受過中國古典哲學與中國文學教育,乃與中國文學研究及翻譯結下深厚的情結。他生前長期任教于斯坦福大學,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結集出版著譯共計有6部:(1)專著1部,即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2)語言讀本1部,即A Lu Hsün Reader,中文書名為《魯迅小說集》;(3)獨譯譯著3部,分別是Cat Country: A Satirical Novel of China in the 1930s(老舍著《貓城記》),Shanghai Express: A Thirties Novel (張恨水著《平滬通車》),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魯迅著《吶喊》《彷徨》《懷舊》);(4)合譯1部,即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老舍短篇小說選集)。
在獨譯譯著之外,萊爾還英譯過老舍、魯迅的一些小說,發表或附錄在不同的學術載體。其中,英譯魯迅小說的作品及載體如下:(1)“Remembrances of the Past” (Huai-chiu)《懷舊》,最初出現在他的博士論文附錄部分,后又選入著作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2)“Some Rabbits and A Cat” (Tu ho mao)《兔和貓》,最初緊隨“Remembrances of the Past”這一文后面,收入在他的著作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3)“Brothers”《兄弟》也曾刊于香港中文大學期刊《譯叢》(Rendition)1973年創刊號。上述英譯魯迅小說最后都選入譯集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英譯老舍小說的作品及載體如下:(1)“Neighbors”《鄰居》,收入由柳無忌 (Wu-chi Liu)主編的Kuei Hsing: A Repository of Asia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1974;(2)“An Old Established Name”《老字號》,刊于香港中文大學期刊《譯叢》(Renditions)1978年第 10期,曾收錄于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這一文學選集;(3)“An Old Mans Romance”(《老年的浪漫》,刊于香港中文大學的期刊《譯叢》(Renditions)1978年第 10期。上述英譯老舍小說最后都選入譯集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
萊爾也曾譯過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萊爾曾于1980年發表譯作“Li Tzu-cheng: A Fork in the Road Requires A Decision”(姚雪垠著《李自成》,節選版),收錄于許芥昱(Kai-yu Hsu)主編的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萊爾還曾于1994年在美國雜志Two Lines: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的創刊號上發表譯作“Cooper”(徐卓呆著《箍》)。另外,退休之后,他在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校區臺灣研究中心主辦的刊物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7-10期連續發表6篇譯文,即“Eyes of the Traveler”(張讓著《旅人的眼睛》)、“March Madness”(廖鴻基著《三月三讓三》)、“Auntie Tiger”(婁子匡著《虎姑婆》)、“The Duck King”(王詩瑯著《鴨母王》)、“The Turkeys and the Peacocks”(鄭清文著《火雞密使》《夜襲火雞城》)、“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I”(鄭清文著《童話和我》)。
三、威廉·萊爾的文學譯介觀
萊爾翻譯過諸多中國文學作品,但未曾撰寫專門的翻譯理論著作。盡管如此,還是很有必要對其散落在譯本或是著述的有關話語予以鉤沉索隱,比如正文本、副文本、意識形態、詩學等參數,分門別類歸納諸如文本選擇、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等內容,從而勾勒出他的翻譯觀念。
3.1文本選擇
就大體而言,文學譯者面臨的首個問題就是如何選擇合適的原文文本,即“譯什么”。梁啟超(46)曾在《變法通義·論譯書》中陳詞:“故今日而言譯書,當首立三義:一曰,擇當譯之本;二曰,定公譯之例;三曰,善能譯之才。”他的這番言論點明了“譯什么”對于譯者的重要性,可謂“抓住了譯事之根本”(許鈞 156)。對于萊爾譯介觀的考察,首先要關注的是他的文本選擇觀,這些可以從他的譯介實踐以及著述中窺見。
首先,萊爾注重文本類型的多樣化。除了魯迅與老舍的諷刺性小說,萊爾還對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也表現出興趣,如對通俗小說、兒童文學、歷史小說、民間文學等都有過譯介,曾在一些場合陳述過喜好的理由。例如,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魯迅研究專家馬良春記得他在斯坦福大學訪問萊爾辦公室的情景,了解到萊爾正在翻譯魯迅的短篇小說,也聽了萊爾的其他計劃,回國后轉述萊爾說過的話:“我的興趣不僅在魯迅,對中國現代很多作家都有興趣。我翻譯路翎的小說,又很喜歡柳青的作品,柳青筆下的中間人物很生動”(馬良春53)。事實上,萊爾研究過路翎的作品,1980年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中國抗戰時期文學國際研討會”,提交過論文“Lu Lings Wartime Novel: Hungry Guo Su-e”(《路翎抗戰時期小說〈饑餓的郭素娥〉》),這篇論文后來收集在會議論文集,1982年在巴黎出版發行。另外,他于1978年向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舉辦的“中國當代文學討論會”提交了論文“The Early Fiction of Yao Xueyin”(《姚雪垠的早期小說》),后來選入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和瓦格納(Rudolf G Wagner)編著的《論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學批評》(Essay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apers of the Berlin Conference 1978),為此,他便著手翻譯了姚雪垠小說《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的部分內容,這些舉動可謂是“研譯結合”的極好注腳。
其次,萊爾珍視體現研究新成果的底本。這一特征在魯迅小說英譯的底本選擇事項上尤為明顯。從魯迅小說作品在萊爾的博士論文、專著里所涉及的底本來看,除了《懷舊》這一篇文言小說,其他小說的底本都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的《魯迅全集》,而萊爾譯著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的底本(除了《懷舊》)依托于1981年出版的《魯迅全集》。1981年8月,美國加州舉辦題為“魯迅及其遺產”的研討會,包括李歐梵、許芥昱、葛浩文、萊爾、戈寶權等30多位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討論了18篇論文,其中就有主題涉及魯迅作品的翻譯。戈寶權用英語介紹中國大陸的魯迅出版情況,并展示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魯迅全集》(葛浩文107)。或許是這次研討會讓萊爾了解到魯迅研究進展以及魯迅作品的出版情況,從而以1981年版《魯迅全集》作為譯介的底本。萊爾珍視這一底本,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版本提供了豐贍的尾注,反映了當時最新的魯迅研究成果,成為了學術型翻譯的重要參考資料,無疑加深了他對魯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另外,在翻譯的過程中,他還不忘向魯迅研究機構的人員請教,進行學術互動。例如,萊爾就曾請教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彭小苓,聽她介紹紹興及周邊地區的嬰兒取名傳統 ,而彭小苓曾介紹過萊爾的專著,并翻譯了萊爾寫給北京魯迅博物館的一封信(Lu 377;彭小苓18)。
再次,萊爾極為看重反映中國國民性的題材,尤其是反映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具體來說,他所選擇的小說里面,主要人物或者角色基本上都處于社會底層,相對而言也多是無足輕重,并且在人性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對于這里面的缺陷,萊爾看得比較透徹。在其翻譯魯迅小說的譯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的緒言部分,萊爾為讀者呈現了魯迅對于中國國民性缺陷的疑問,并分析了一些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的性格缺陷:缺乏愛心、缺乏同情心、缺乏誠信等。如在《孔乙己》里,咸亨酒店的食客對因偷書而已被打斷腿的孔乙己持續嘲弄;在最為著名以及最受歡迎的作品《阿Q正傳》里面,魯迅意圖要總結中國人的心理弱點(Lu xxxi-xxxvi)。在萊爾翻譯老舍的《貓城記》里,萊爾對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作了介紹,對老舍小說的諷喻特色也作了展示,對于故事里各色“貓人”無法擺脫各種人性缺陷給予了斷言(Lao, Cat Country xxxv-xliii)。在另一部譯集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的原作底本里,小說人物呈現的性格丑陋之處也是隨處可見。如《開市大吉》里的幾個人合伙開了名為“大眾醫院”的醫院,這些所謂的醫生不擇手段,坑蒙拐騙,賺取了巨額收入。雖然治死了幾個患者,也使一些患者變得瘋癲,但是人們對這些所謂的醫者還是感恩戴德。在張恨水的原作《平滬通車》,主人公胡子云在北平開往上海的特別快車里邂逅女郎柳絮春,被后者的美貌所誘惑,進而失財,最終甚至落魄,下場可謂非常凄慘。小說里面的人物也是心理陰暗,故事的講述會使人誤以為中國無處不無騙子,無處不無陷阱。即使他所選擇翻譯的兒童文學體裁,也就是臺灣本土作家鄭清文的《火雞與孔雀》,文章里面也是存在著中國人熟悉的諷喻。《火雞與孔雀》是由《火雞密使》與《夜襲火雞城》兩篇關聯性極強的作品合并而來,與鄭清文的散文集中《燕心果》其他作品一樣,“闡述他心中的情,以及對人性的態度”(周錦1573)。
第四,萊爾對文本的選擇具有很大自主權,彰顯出極強的譯者主體性。在中國翻譯機構里的譯者,由于受官方的主導,原文的選材和譯文受到嚴格把關,譯者主體性幾無發揮的可能。相較而言,萊爾在題材的選取上有著自由,體現出自我的詩學取向或者個人意識形態。以他翻譯老舍的小說為例。萊爾忽略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老舍著述,徑直翻譯老舍以往的長篇著作如《貓城記》,在于他看到了這部小說的藝術特質以及作者的遭遇,尤其當他聽聞老舍含冤而死的消息,他內心激發同情與抗議(Lao, Cat Country xxii-xxiii, xli)。在選擇老舍短篇小說的問題上,他堅持以小說的趣味性作為指引(Lao, Blades of Grass 281)。他選擇魯迅小說作為翻譯的對象,則與他的秉性有關。寇志明(89)對萊爾及家人的信仰有過總結,認為“跟魯迅一樣,他們反對法西斯主義者歷來所靠的偏見和民族仇恨”。在對待有過翻譯的文本,萊爾既不回避對以往版本的評價,也對原文給予重新闡述。例如,對于為何要重新翻譯《懷舊》,萊爾(Lyell, The Short Story Theatre of Lu Hsun vi)在其博士論文里就提到1938年中國譯者馮余聲的英譯版本,評價說馮的版本刪除了很多重要信息,沒有很好地反映魯迅小說中的措辭特點。
關于翻譯策略的具體實施,他鐘情釋意翻譯(interpretive translation)。釋意翻譯的說法最早出現于萊爾的著作《魯迅的現實觀》正文之后的附錄部分,具體來說就是第一篇魯迅作品《懷舊》英譯本之后的后記。對于什么是interpretive translation,萊爾英譯魯迅小說《懷舊》的兩個版本給出了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他“會盡量為英文讀者補足那些原文讀者可以自行補齊的內容”(Lyell,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327-328),一種說法則是“通過顯化的手段,彰顯原文讀者無需幫助就能明白的隱含內容”(Lu 3)。比較萊爾《懷舊》的兩個翻譯版本(1976年版與1990版),可以發現兩個版本的異同之處。從共同點來看,這兩個版本都是全譯本,這一點萊爾自己在注釋里提到過,并指出馮余聲譯本刪節部分最重要的內容是敘事者對天演論的評價(Lyell,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328; Lu 3)。差異方面則有如下兩點:首先,從題目來看,1976年版為“REMEMBRANCES OF THE PAST” (Huai-chiu),1990年版為“Remembrances of the Past”,1976版的題目中多了一個威妥瑪式拼音,這對于想要找尋原文的人來說提供了方便。其次,從副文本的角度來看,1990年的版本除了交代底本情況,也還提供了10條注釋。歸根結底,釋意翻譯旨在“努力再現作者的獨特風格,時常采用靈活自由的詮釋、增益譯法,借助大量腳注為讀者提供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汪寶榮59)。
他很注重保留原語的異質性與完整性,從而有利于讀者理解原文的全景。萊爾在版本的選擇上很有講究,一般會在他的譯者前言、序跋、腳注里有所交代。例如,關于老舍《貓城記》漢語底本,萊爾在其譯本前言的第一段就交代了原文底本的信息,萊爾表明自己譯作所依托的原文出自老舍創作的《貓城記》,出版年份為1949年,位列晨光出版公司文學叢書第14種。他這樣做,可以為那些想要逐字逐句雙語對照的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文獻檢索的便利。這一選擇有多個可能的解釋。一方面,這是萊爾接受學術訓練形成的譯者慣習,他的翻譯行為受到學術場域有關學術規范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將版本底本交代清楚,因為當時老舍在中國大陸受到批判,《貓城記》的出版受到了牽連,說明他的翻譯底本沒有受到任何的修改,反映了原貌。美國譯者葛浩文①曾對萊爾的這一譯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一本生動、合乎語言習慣和忠實于原文的中國小說譯著”(霍華德·戈德布拉特、李汝儀 120)。而反觀之前的美國學者詹姆斯·迪尤(James E. Dew)翻譯過的《貓城記》,其譯本呈現就出現了偏差,或者說是故意造成偏差。譯者在其英譯本中譯者直接說明譯文只有原文的三分之二(Lao City of Cats viii),很明顯迪尤對原作的選擇是按“政治他者”的目的予以選擇,忽略底本的完整性,把它變成了一個新聞體裁,從而偏離了老舍的底本。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萊爾的譯介觀大體上具有如下特點:在翻譯選材上,萊爾注重文本類型的多樣化,喜歡用研究成果豐富的原文底本,偏愛反映中國國民性的題材;在翻譯目的上,萊爾持有尊重異域文化的個人意識形態,喜好通過序跋、注釋等方式達成傳遞中國文化的翻譯目的;在翻譯策略上,萊爾既堅持內容完整性的實現,也關注“本位效果”的達成,比如譯語表達的本土化、讀者的反應、譯作在譯語文化的接受等。萊爾之所以有上述思想觀念,一則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當時美國升溫有關,另一方面也在于萊爾所在的斯坦福大學藏有大量中國圖書與期刊,萊爾是很有條件接觸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狀,有時候還能與中國作家書信往來或者在場交流。
盡管萊爾譯介的主要還是中國現代文學,與當下力倡的當代文學譯介有所疏離,但是萊爾的譯介歷程與觀念并非毫無借鑒意義。中國文學相對于西方而言還是一種外來的文學,有著自身的發展道路、邏輯與詩學。漢學家的翻譯觀會指引自身的譯介實踐,影響他們的文化態度:譯者對于異質文化是否尊崇或者貶斥?對于尊崇異質的漢學家而言,他們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與文學懷有認同的心態,尊重文化的異質性,不厭其煩地通過文內外注釋、譯者序跋等手段,如實地闡述中國文化,能夠避免外國讀者產生偏見。不可忽視的是,漢學家們“在了解中國文化、外文創作功力和市場認知方面占有優勢”(譚業升102)。誠然,當下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效果還不是很理想,一些翻譯存在“誤譯”或者“曲解”的地方,對此我們不必操之過急,也無需焦慮不安,只因“文化交流需要一個過程”(謝天振11)。
注釋【Notes】
① 引文的第一作者霍華德·戈德布拉特系Howard Goldblatt的英譯,亦即葛浩文的英譯。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范祥濤:翻譯層次性目的的多維描寫。《外語教學》2(2003):44-47。
[Fan, Xiangtao. “Multi-dimension Description of Hierarchical Purposes in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003): 44-47.]
馮亦代:《漫步紐約》。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
[Feng, Yidai. Walking in New York.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85.]
霍華德·戈德布拉特:評沃勒·蘭伯爾的《老舍與中國革命》—書及小威廉·A·萊爾的《貓城記》譯本。李汝儀譯。《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1985):117-121。
[Goldblatt, Howard. “Review on Ranbir Vohras Lao She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William A. Lyell Jr.s Cat Country.” Trans. Li Ruyi. Journal of Xuzhou Teachers College 1 (1985): 117-121.]
葛浩文:《葛浩文文集:論中國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2014。
[Goldblatt, Howard. Collected Works of Howard Goldblatt: On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 Modern Press, 2014.]
顧鈞:《懷舊》的三個英譯本。《魯迅研究月刊》3(2014):34-36。
[Gu, Jun.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Huaijiu.”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3 (2014): 34-36.]
Lao, She. Cat Country: A Satirical Novel of China in the 1930s. Trans. William A. Lyell. Columbus: Ohio State UP, 1970.
---. Blades of Grass: The Stories of Lao She. Trans. William A. Lyell and Sarah Weiming Che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Lao, Sheh. City of Cats. Trans. James E. Dew.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4.
梁啟超:論譯書。《梁啟超全集》。第1卷。張品興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4-50。
[Liang, Qichao. “On Translating Books.”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ang Qichao. (Vol 1). Ed. Zhang Pinxing.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1999: 44-50.]
Lu, Xun.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Trans. William A. Lyell.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羅選民:《翻譯與中國現代性》。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Luo, Xuanmin.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Modernity. Beijing: Tsinghua UP, 2017.]
Lyell, William A. “A Book Review of The Malice of Empire.” Literature East & West 2 (1971): 316-318.
---. The Short Story Theatre of Lu Hsu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1971.
---. 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76.
馬良春:國外研究魯迅和中國現代文學漫談。《惴惴集》。馬良春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51-64。
[Ma, Liangchun. “Lu Xun Research Abroad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ction of Zhuizhui. Ed. Ma Liangchun. Fuzhou: Strait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1986: 51-64.]
彭小苓:美國威廉·A·萊伊爾的魯迅研究簡介。《魯迅研究動態》2(1982):18-19。
[Peng, Xiaoling. “Brief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William A. Lyells Research on Lu Xun.”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2 (1982): 18-19.]
舒乙:漫飛。《美洲之旅》。夢晨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275-280。
[Shu, Yi. “Aimless Flying.” Tours in America. Ed. Meng Chen. Beiji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9: 275-280.]
譚業升:美國漢學家陶忘機的中國小說翻譯觀。《外語學刊》6(2018):102-107。
[Tan, Yesheng. “The American Sinologist John Balcoms View of Chinese Fiction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6(2018): 102-107.]
寇志明:紀念美國魯迅研究專家威廉·萊爾。《魯迅研究月刊》7(2006):88-90。
[Von Kowallis, Jon Eugene. “In Memory of Lu Xun Study Expert William A. Lyell.”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7 (2006): 88-90.]
汪寶榮:《異域的體驗——魯迅小說中紹興地域文化英譯傳播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Wang, Baoro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English Representations of Shaoxing Culture in Lu Xuns Fiction. Hangzhou: Zhejiang UP, 2015.]
謝天振:從文化外譯的視角看翻譯的重新定義——兼談圍繞中國文化的幾個認識誤區。《東方翻譯》4(2016):9-11。
[Xie, Tianzhe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Through Translation: Discussing on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of Chinese Culture.” East Journal of Translation 4 (2016): 9-11.]
許光瓚、鄭繼宗:傳播中國文化于歐美的許芥昱。《四川近現代文化人物》。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四川省文史館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71-277。
[Xu, Guangzan and Zheng Jizong. “Xu Jieyu: the Scholar Who Disseminates Chinese Culture in the Occidental World.” In Sichuans Cultural Personages in Modern China. Ed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ata Research Committee of Sichuan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 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9: 271-277.]
許鈞:《翻譯論》(修訂版)。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Xu, Jun. On Translations (Revised Edition). Nanjing: Yilin Publishing House, 2014.]
Xu, Zhuodai. “Cooper.” Trans. William A. Lyell. Two Lines: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 1 (1996): 90-117.
張慧玉:對比分析萊爾與楊戴夫婦的翻譯風格:以《阿Q正傳》中的口頭語描寫翻譯為例。外國語文研究3(2017):92-101。
[Zhang, Huiyu.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yles of Lyell and the Yangs: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Oral Expression in A Q Zheng Zhua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2 (2017): 92-101.]
周錦:《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書名大辭典》(三)。臺北:智燕出版社,1986。
[Zhou, Jin. Grand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itles (III). Taipei: Zhiyan Publishing House, 1986.]
朱振武、謝澤鵬:文學外譯 貴在靈活——威廉·萊爾譯介魯迅小說的當下啟示。《當代外語研究》4(2017):69-74、94。
[Zhu, Zhenwu and Xie Zepeng. “Flexibl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aking William A. Lyells Translation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as an Example.”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4 (2017): 69-74, 94.]
責任編輯:魏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