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常從法理角度而言,一國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形成深受該國之法系歸屬、歷史傳統、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情況的影響,筆者通過分析與比對中國與東南亞諸國婚姻家庭法所規定的夫妻人身關系制度的異同,進而反思和探索男女兩性作為社會自由個體與家庭價值的聯系。
關鍵詞:婚姻;人身關系;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2-0039-03
作者簡介:莫捷惠(1974-),女,碩士,廣西警察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婚姻家庭法律與法理學方向研究。
夫妻人身關系制度是指調整具有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在婚姻家庭中有關人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婚姻家庭法律的極為重要內容之一。筆者通過對夫妻姓名權、同居權、相互忠實權以及相互扶助權等方面展開分析,從而探尋與反思男女兩性在“家”文化中所體現出的作用和地位。
一、夫妻姓名的使用選擇權
夫妻姓名權是夫妻人身關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認為,有無姓名權是有無法律獨立人格的重要標志。縱觀中國和東南亞諸國關于夫妻姓名權的立法規定大致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依照法律的規定,夫妻雙方在婚后均享有姓名使用權。就其權利內容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夫妻姓名的決定權和持有權
夫妻姓名的決定權是指夫或妻一方無論是在家族內或者參加社會生活、勞動就業、獲得并處分屬于個人所有的私有財產等事務時,夫或妻在姓名的使用問題上享有自由決定權,任何第三者不得非法干預。
夫妻姓名的持有權是指夫或妻一方在婚后有權保持自己的姓名權,非經自己同意不得被強迫放棄或者更改姓名。
如文萊的《已婚婦女法案》第二部分“責任和義務”的第4.(3)規定“妻子有權單獨使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第6.(c)已婚婦女能使用自己的名字成為合同侵權行為的原告或被告,或有權獲得救濟和賠償[1]。中國《婚姻法》第14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可以理解為在締結婚姻之后,夫妻都可以保持姓名的獨立,不必因婚姻而改變自己的姓名。旨在保護已婚婦女的姓名權和到女家落戶的婚姻中男方的姓名權。此外,法律允許夫妻雙方就婚后姓名使用的問題自愿協商一致,無論夫妻別姓、夫妻同姓(妻隨夫姓或夫隨妻姓)、相互冠姓,均可自行選擇。
第二種類型是堅持妻從夫姓的原則,即確認婚姻家庭的男性主導地位,規定婚后妻從夫姓。
如菲律賓的《菲律賓民法典》第十三題“姓的使用(n)中第370條規定:已婚婦女可以使用1.她少女時代的第一個名和姓,并加上她丈夫的姓,或者2.她少女時代的第一個名和她丈夫的姓,或者3.她丈夫的全名,但應在該全名之前加上一個詞表明她是他妻子。例如“夫人”,即妻子須隨夫姓或冠以夫姓[2]。
現代社會,在締結婚姻之后,男子在家中仍然居于權力的中心,婦女一般婚后嫁入夫家冠以夫姓,原有姓氏允許部分保留。夫妻婚后姓氏使用權的具體規定,折射出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在婚姻家庭領域的不同觀念,或是夫主妻從、夫尊妻卑的傳統觀念;或是吸收現代法治觀念,承認夫妻雙方均具有完全權利能力,承認夫妻法律地位的平等。
二、夫妻同居的權利和義務
夫妻基于身份上的特殊性及所承擔的繁衍撫育后代的職責,同財共居合乎自然和社會的要求。中國和東南亞諸國法律就夫妻同居權利和義務內容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
(一)由國家法律中直接設置夫妻共同生活(同居)的義務,如有違背的,則針對夫或妻一方或者雙方不履行同居義務的現實情況,設置法定別居制度,制度設計較為完整。
如泰國的《泰國民商法典》[1]第一題婚姻第三章夫妻關系的第1461條規定:夫妻之間應當共同居住。菲律賓的《菲律賓民法典》第五題第109條[2]規定:夫妻必須共同生活,相互尊敬和忠誠,并相互幫助和扶養。菲律賓就夫妻同居問題以義務規范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將同居規定為夫妻的權利。同時在《菲律賓民法典》第四題“法定別居”以第97條至108條[2]的篇幅又規定了“可訴請法定別居的情形”、“可訴請法定別居資格的限制”、“法定別居的訴請期限”、“法定別居期間的夫妻財產的管理和未成年子女的管照”、“法定別居裁判的效力”以及法定別居生效之后的特定情形的處理做了內容詳盡的規定,即夫或妻、夫妻雙方拒絕同居,則可以依據法律向法院提出別居(分居)的請求,法院根據法律的規定作出相應裁判并就夫妻別居期間關于未成年子女的撫養和夫妻之間的財產管理等問題進行規定。
(二)通過法律概括式的規定或者在事實上承認夫妻的同居權利與義務,但針對夫或妻一方或者雙方不履行同居義務的現實情況,沒有設置法定別居制度,而是規定如果分居的行為能夠證明婚姻關系確已受到傷害或者破裂的,可以申請救濟或者提出離婚。
如柬埔寨的《柬埔寨民法典》第116條規定:配偶一方忽略了對其夫妻共同生活的義務,或者給他方帶來危險、不名譽或者物質損害的,受害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救濟[1]。文萊現行的《婚姻法》規定,戀愛的男女不得非法同居否則一定要結婚。從法律層面認定夫妻兩性結合的合法歸屬在婚姻[1]。馬來西亞的《離婚條例》中規定馬來男子提出離婚的理由就包括夫拒絕與妻子共同生活;如果因女方私奔行為而判決離婚或分居時,高等法院有權保護丈夫及子女的利益而下令對女方的財產做出處理[1]。這首先從事實上承認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同居的權利和義務。再如因女方拒絕履行同居的義務導致離婚和分居的情形與限制其行使個人私有財產做出法律設定,其實質具有一定的懲罰性。
中國《婚姻法》中并未明確規定夫妻同居權。但在中國《婚姻法》第32條第四項規定“因感情不和導致分居滿二年,經人民法院調解無效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準予離婚。顯然在處理離婚案件的實際審理中是承認當事人有分居的權利,即欠缺夫妻同居權的規定而又以夫妻雙方的分居事實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成為法院準予離婚的法定事由,從法理角度難以解釋,就法律制度設置的完整性而言也頗具爭議。反觀《菲律賓民法典》明確規定“夫妻必須共同生活”,而與之配套的設計了“夫妻別居”制度,這是值得中國婚姻家庭立法借鑒的。
三、夫妻之間相互忠實的權利與義務
法律規定夫妻之間應當相互忠實,通常理解為婚姻當事人彼此對配偶在情感與性兩方面的忠誠和專一?;橐鲫P系之夫妻忠實義務的設置,其實質是體現婚姻家庭法領域維護家庭倫理的價值追求和貫徹公平原則[3],具體表現在:
(一)明確了夫妻忠實義務,明確婚姻關系的正義價值取向
柬埔寨的《柬埔寨民法典》第五題第109條規定:夫妻必須共同生活,相互尊重和忠誠,并相互幫助和撫養[1]。泰國的《泰國民商法》第一題第三章夫妻關系的第1461條規定:夫妻之間有同居的義務[1]。中國的《婚姻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此乃夫妻忠實義務在法律上的明確規定。
(二)成為法院準予夫妻離婚的法定條件,體現國家運用法律手段干預在婚姻關系的立法原則
泰國的《泰國民商法典》第一題婚姻第六章婚姻的終止有規定:夫妻雙方或一方存在通奸、品行不端、違背良好品行的契約的行為的,夫或妻都有權向法院提出離婚[1]。馬來西亞的《離婚條例》規定,因妻子行為放蕩,丈夫可以提出離婚;因妻子犯有通奸行為而導致判決離婚或者分居的,高等法院有權為保護丈夫及子女的利益而下令對女方的財產做出處理[1]。
一般而言,夫妻感情破裂導致婚姻關系結束,并不以夫妻一方或雙方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為前提,但一方一旦違反該規定,嚴重傷害夫妻感情,導致婚姻關系破裂,法律則允許婚姻當事人通過法律手段解除原有的婚姻關系。
(三)懲罰違反忠實義務的婚姻關系一方當事人,維護、恢復和救濟正?;橐鰝惱黻P系
柬埔寨的《柬埔寨民法典》第116條規定:配偶一方忽略了對其夫妻共同生活的義務,或者給他方帶來危險、不名譽或者物質損害的,受害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救濟[1]。新加坡的《婦女憲章》規定:在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任何一方均不得再與任何人結婚,違法重婚的一方或者雙方[1]。中國《婚姻法》制定的屬于違背夫妻忠誠義務的禁止性條款有第3條規定:“禁止重婚。禁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p>
多數的東南亞國家均承認夫妻之間相互忠實是當代文明婚姻制度的必然要求,但如馬來西亞、文萊、泰國等國的法律仍然允許一夫一妻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并存,亦可視為傳統社會婚戀遺風、男尊女卑、家族繼后觀對這些國家所產生長久的影響。
四、夫妻之間相互扶助的權利與義務
婚姻家庭生活的一體化必然要求夫妻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照顧、相互扶持。相互扶助義務指婚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基于夫妻身份關系相互享有的要求對方扶養、救助的權利。根據中國和東南亞諸國法律內容的不同,具體分類如下:
(一)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雙方應相互支持扶助,協作配合地共擔家事
如《菲律賓民法典》第五題第109條[2]規定:夫妻必須共同生活,相互尊敬和忠誠,并相互幫助和撫養。《泰國民商法典》第一題婚姻第三章夫妻人身關系第1461條規定:夫妻應當根據各自的能力和條件給予對方扶助。[1]
(二)法院依據夫妻之間扶養義務的法律規定,就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特殊時期和事由,平衡雙方權益,以此規范配偶間的扶助行為,維護婚姻家庭的基本人倫道德
如《菲律賓民法典》第九題第292條規定:在法定別居訴訟或者宣告婚姻無效訴訟期間,配偶和子女應從夫妻合伙財產取得扶養。在法定別居或者宣告婚姻無效被終審判決后,配偶間的相互扶養義務終止。在法定別居的情形,法院可以決定過錯方配偶向無辜配偶給予扶養,判決書應載明此等決定的期限。[2]《泰國民商法典》第一題婚姻第三章夫妻關系的第1462條規定:任何一方配偶身體或者精神上的健康受到長期夫妻同居生活危及的,均有權向法院申請分居;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可以命令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根據適當情況提供必要的生活費用[1]。
中國的《婚姻家庭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對夫妻之間相互扶助作了概括性規?!痘橐黾彝シā返?0條則規定夫妻一方需要扶養時,另一方有義務依據其能力和條件使另一方脫離危難境況,一方要求救助的權利即為另一方應盡之義務。法律規定了夫妻之間的扶養義務,成為不同形式的夫妻之間見危不救的不作為認定為侵權或遺棄的法律依據。
[ 參 考 文 獻 ]
[1]伍梅.東盟各國法律制度概論[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161-162;108-109;244-245;42;203.
[2]蔣軍洲.菲律賓民法典[A].徐國棟.外國民法典譯叢[C].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20-24.
[3]孟令志.同居制度之立法研究[J].法商研究,20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