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雖推動了當今社會文明與經濟的發展,卻也由于不當使用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了環境污染。當意識到問題,就需要為環境問題做出讓步,承擔“綠色”任務。深入了解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的聯系及存于其中的沖突,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環境權與知識產權的協調一致。
關鍵詞: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法;綠色專利技術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2-0095-02
作者簡介:米萌(1998-),女,漢族,甘肅人,浙江科技學院,本科在讀。
一、環境權與知識產權
伴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環境的治理和防護已成為全球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關注對象。如此關乎人類的存亡與否乃至未來將如何發展的重點問題,國際也逐漸展開了有關于環境保護的各種運動。帶來的影響則是促進了國際環境法的制定和實施進入迅速發展階段,目前國際環境法已經獲取奪目的發展狀態,而在現在乃至未來的環境保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站在環境保護方面上深入了解,發現了愈來愈多的國際環境公約往往都在實踐中涉及到了知識產權問題,與此同時相關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中也增設以及修訂了關于環境保護規定的政策和條款。決定構筑了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環境法與環境權
環境法指關于環境、自然資源保護、防治污染以及其他公害的保障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法律規范的總和。環境權是特定主體享有針對環境資源的法定權利。對于個人與公民,擁有在環境中安全、安逸地生存、生活和發展的權利。環境權涵蓋關于環境狀況的知情權、侵害環境的請求權、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對于國家,它則是關于環境資源的管理權。為了保障社會的公共利益,于是作為環境資源所有人的國家依靠各種政策、手段、措施對環境資源進行管控和保護,從而促使社會、經濟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和諧共生、平衡且快速發展。
環境保護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促進和諧共處、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產生實施的有關保護、改善和合理開發、利用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各種活動的總稱。[1]環境保護的內容主要是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保護和改善污染問題,控制消耗以及不合理層面。
(二)知識產權法和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法是調整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行使、管理和保護等在各種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隸屬民法中的特別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知識產權法的綜合層面與技術性特征使其擁有公、私法規范,實體和程序法規范。
知識產權,又可以稱其為“知識所屬權”。關于其的解釋是,“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和經營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與有形財產一樣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一般是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賦予。專利保護指為了鼓勵發明創造的完成、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實施有關對專利申請進行審查、授權、保護和救濟等活動的總稱。[1]
二、環境權與知識產權的矛盾與沖突
(一)主體不同
學術界對于環境權的主體存在分歧,站在不同的角度,一些學者持有主體僅僅是公民的觀點,另一些學者認為主體應包含企業與國家等;而知識產權的主體是公民、個人和其他組織。不同的主體導致的結果是各司其職、各謀其利,造成嚴重的分歧。
(二)性質不同
兩者含義是指向不同的權利,環境權體現基本人權,公權與私權并存;知識產權當屬于私權。當兩者出現在同一社會關系當中時,會出現矛盾。
(三)價值理論與觀念不同
1.安全價值
環境權往往側重關注生態安全方面,而知識產權則更加強調交易安全。如今需要克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譬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大氣污染防治等。對于生態安全須要建立合作機制以及遵守標準的準則。知識產權站在保護私權的角度之上,重點則在于權利的取得與使用的安全性。
2.正義價值
知識產權的中心是公平創造,它體現了對智力成果的合理、規范的保護。洛克的勞動財產權理論可以為知識產權的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根據洛克的邏輯,既然知識產權是勞動的產物,而勞動是人自身的自然外在延伸,人的天賦權利中又包括人對自身的所有權,所以人理所當然應對知識產權享有財產權。[2]知識產權的正義認證不同的創造者通過正當性手段創造具備差別性的智力成果。
環境權則借助強調正確的公平和平等的價值理念擁護生態的正義性,它分為自然、代際以及代內公平。不同的是,環境權相較于知識產權的差別對待,則完全站在無差別正義的一方。
3.利益平衡價值
環境權的最終目標是不變的、永恒的、唯一的,最終就是追求適宜的、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而往往不存在利益相對的問題。知識產權的利益沖突卻始終需要去平衡,它是私權,那么必然離不開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化利益關系的平衡。
三、現今存在的問題
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知識產權以財產權為核心的權利體系,環境法是為了控制和防治人們在擴張私權時造成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而產生,本質上是發生在個體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如今的許多發明、專利雖為人們帶來了一定的便利,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一)人與自然的根本矛盾不在于知識產權本身,而在于人們為科技創新發展卻毫無節制地索取和消耗來自于大自然的有限資源。
(二)最為明顯的為大氣污染,不僅空氣質量下降愈演愈烈,對于全球大氣也是帶來了嚴重影響,包括臭氧層破壞、酸雨腐蝕、全球氣候變暖。
(三)造成影響的還有水體污染、輻射污染、土地污染、熱污染等,這些問題需要人們重視環境保護,需要改善我們的規定與制度。
四、環境保護與知識產權的協調策略
(一)知識產權綠色理念
雖然知識產權和環境權存在不可消滅的沖突,但是二者可以通過正確的選擇與合理的方式去實現融合共通,協同為人類與生活環境提供福祉。[3]而關鍵性是在于將知識產權法律理念環保、安全、希望、舒適和生機化。主要方法是應該在知識產權制度中去遏制環境污染型的知識產權成果的產生。我國學者提出“綠色知識產權”理念,目的是激勵綠色技術的創新、綠色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和綠色經營的創造和平衡,將促進綠色產品的創造、使用、保護和管理作為措施,通過綠色專利和綠色品牌戰略政策一步步提高企業在低碳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的杰出理論。
在綠色專利技術的持續發展下,環保類知識產權的問題收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而相關的專利也同樣,并對相關的侵權進行積極的維權。知識產權的綠色化理念,向人們提出了綠色要求。在抑制環境污染類智力成果的產生,即在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防止環境權的公共利益被知識產權的私法行使危害的同時,倡導和引領創造環保型知識產權成果形成綠色環保的知識產權品牌,以致可以實現知識產權中個體與環境公眾權益的融合貫通、相互協調。既可以幫助消費者作出理性的選擇,同時也借助其提升以“綠色品牌”為主要生產力的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供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力量可以激勵企業繼續從事環保性科技的技術創新與研發,為社會持續提供源源不斷的具有創造性、高質量的綠色技術和產品。依靠鼓勵綠色環保科技的技術改革創新指引創造環保型知識產權成果。
(二)以生態為優先
1.著作權
著作權是創作完成即享有且無需他人授權的雙重屬性的權利。而生態化后的著作權需要限制著作權人行使權利,以免危害環境。控制創作作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必要時可將嚴重危害環境保護的作品劃入保護范圍以外。
2.專利權
大部分的環境污染往往來自于科技成果與其應用,現代發明往往伴隨著資源的大量消耗與環境損害。主要原因是由于對于專利權的不當使用,未能貫徹實施《專利法》的規定,帶來了許多的消極且負面的效果。環境保護應納入優先考慮的必要要件,這是需要人們承擔的法律義務。
3.商標權
我國《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構成規制商業標識權的主要部分。現階段雖有相應的保護但存在無法有效控制大量偽造或冒用綠色環保標志的行為的現象。有必要針對此現象作出標準,注冊即符合,虛假即擔責。
(三)環保化的法律制度
在中國想要貫徹環境保護理念從而解決問題可借鑒美國率先實施的“綠色專利的申請快速審查計劃”。為防止壟斷并有效維護公共利益,對于環保專利技術強制許可,予以保護,避免一昧的追求經濟利益。對于有實質證據證明的非環保型的專利,采取宣告無效的措施和制度。
對于無效或侵權的產品,為了根除侵害目的,需要執行銷毀判令的制度,但由于成本問題應作為最后手段。我國沒有建立綠色專利技術共享管理制度,此時政府應推動建立并完善相似的制度,號召并鼓勵“環境友好型”的設計研發,對于專利權也有極大的宣傳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周長玲.試論專利保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J].環境保護,2012:45-47.
[2]鄭書前.論我國環境技術轉移面臨的知識產權困境及其克服[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30-36.
[3]徐亞文,童海超.論知識產權法的環境保護義務[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