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婷 陸思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1],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已成為新時代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高校教師更應該勇于挑戰,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順應時代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大數據的發展,APP小程序、口袋課堂、隨手課堂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真正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的過程和效果需要有人去操控,去挖掘,所以,教師才是顛覆新時代教學的主體。但是現階段的高校教師是否有能力去適應,去創新,去更好的發展,并且如何去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早已成為各高校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根據本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路徑和辦法,并給出了相應的操作流程。
信息化技術應用不過關。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仍按照自己習慣的教學思路完成授課,對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理念了解不夠,部分教師在遇到網絡無法連接或投影儀不好用的技術問題時,不能自行解決,不會利用網絡工具收發作業,更不能利用新的軟件和設備進行課程講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科技,低效率”現象嚴重。雖然目前學校大力開展信息化教學,對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投入很高,但投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貢獻度卻不高,教師不能運用信息化手段,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實用性亟待提高。
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目前學校要求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不同模式的信息化教學,如線上視頻資源、智慧課堂、微課等,但大部分教師無法突破信息技術工具論的禁錮,都在嘗試機械地把傳統面授教育原封不動地應用到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方法沒有創新,仍然以教師授課為主。
教育效果評價機制單一。現有的考核形式、評價標準簡單化、模式化。缺少中間過程性評價,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表現或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不能將線上學習評價和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
教育技術能力與時代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頒布了《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試用版)》及其修訂,提出了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基本結構和具體要求[2],并指出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需要經過一個階段性的發展實踐,根據《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指南》中給出的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基本結構和具體要求,構建出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主要由以下五個方面決定:
態度與責任指信息意識和社會責任,在信息化教學的實踐中,高教教師要能意識到信息化教學能力對自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運用現代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意識,高校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時,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合理利用資源,并能夠引導學生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基礎和技能指信息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高校教師要能夠掌握學科內容、技術和教學法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技能方面,要能夠掌握信息獲取、信息加工和信息處理的方法,能夠選擇媒體資源并對其進行合理加工[3]。
設計與開發指信息化教學設計及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具有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和資源開發能力,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高校教師能夠結合學習者特點自行開發多媒體課件、學習網站、微課等,并能夠對教學資源進行修改和更新。
應用與評價指信息化教學實踐和信息化教學評價,高校教師在開展信息化教學應用過程中,能夠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發揮信息化教學的作用。在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教師能夠運用技術手段收集數據等對學生進行評價,主要可以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進而對學生進行電子檔案建檔,發布學習者學習情況,為后續全國性評價打下基礎。
融合與創新指教學融合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高校教師在基本要求上能夠做到融合多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優化教學效果,推動教育的發展。高校教師要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再固步自封,要能夠融合新的信息技術,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在這之后為科研與創新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教師能夠關注新科技、利用技術工具進行交流合作、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科研項目的管理水平和效率[4]。
根據上文給出的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結構分析,提出具體的培養內容和方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呈階梯狀以不同內容和形式培養教師的融合與創新,并逐步挖掘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的魅力。
關于態度和責任的培養內容。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教師的意識和認知,只有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才能促進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意識態度和責任認知的形成。因此可采用小組討論、論壇的形式,通過案例進行分析交流,要積極尋找并運用一些國內外成功的案例,要具有技術和應用同時兼具的典型,讓教師體會信息化教學的魅力所在,才能更好的讓教師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校教師要打破墨守成規的意識,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這方面屬于體驗階段,要增加一些可以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創新性的新理論和新內容,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案例,進行新理念新方法的展示,目的就是幫助教師建立一種意識和態度,明確責任和義務。
關于基礎與技能的培養內容。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基礎和技能決定著未來教育的發展和方向,所以這部分內容要以培養教師的初步認知為前提,以培養基礎知識和技能為重點,以不斷提升能力為目標。采取小課堂小范圍的集中培訓方式,由點到面,將具有共同需求,不同經驗的教師組成,主要掌握技術和教學法的基本知識,技術和學科融合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調研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時發現,其實高校教師對本學科的知識和內容掌握程度都非常好,但是對使用技術的初衷、如何運用技術、達到的效果、技術的理論、技術教學的方法等問題,這部分屬于感悟階段,在教學方法教學系統設計知識、常用媒體資源教學軟件、微課慕課的設計與制作方面進行培養[5]。
關于設計與開發內容方面。重點培養教師科學規劃統籌教學資源,深入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改進提升教學設計水平的主攻方向就是正確選擇和科學運用教學策略的過程,根據教學的不同內容和學生的不同層次優化選擇使用教學策略。在教學開發方面,主要是提升信息資源加工和處理水平,包括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微課的制作與開發等。學習完內容之后,要及時通過實踐行動來驗證,并組織教師和專家采用聽課和評課的形式,在互聽互評中共同學習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同時,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錄制和保存課堂視頻,方便教師在回看過程中檢視自我。這部分屬于實踐階段,要能夠具體制作信息化教學實踐案例,并進行展示,在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法方面進行培訓。
關于應用與評價方面。教師信息化教學實踐能力和評價能力不強,需要重點培養,通過信息化教學實踐案例展示,開闊教師信息化教學視野,推動思考和應用。信息化教學評價方面,主要是運用教學評價工具和評價方法,讓教師了解評價的重要性。這階段屬于開放式階段,教師相互之間進行分享和交流,可以采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線上通過多種媒體總結心得和體驗,分享交流[6];線下通過學生角色扮演進行課堂翻轉,或實行混合式教學,推廣教學改革與創新案例,培養教師理解和認識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和發展趨勢。
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教育部的大力推廣,相信我們未來的課堂一定異彩豐呈,更多的教師能夠運用信息化工具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和綜合評價;能夠運用智慧教室等手段,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將信息技術創造性地應用于學科教學,如微信、MOOC、金課等;能夠嘗試采用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好的打造屬于自己的金課。
參考文獻
[1] 武國立.TPACK視角下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朱建軍, 袁玉霞.信息時代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1):61-65.
[3]何海宴.信息社會高校教學管理者信息素養的培養[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07(10):65-67.
[4]褚寧琳.藝術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探究[J].創意與設計,2014(3):61-65.
[5]任永,王楊.基于多媒體教育資源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大學教育[J].,2015(3):53-55
[6]劉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分析[J].現代鹽化工,2018(1):87-88.
基金項目:?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9BD004)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
楊久婷(1982-),女,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數據庫系統應用開發。
陸思辰(1982-),女,吉林省白城市,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軟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