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訴訟案件中,被告人有權利得到律師的援助,或者是得到代理律師的援助,這是在西方刑事司法中基本的原則。國內與刑事訟訴有關的文件在多次修改中,關于刑事案件被告人辯護權在一直的研究過程中成為重點。關于律師辯護方面,司法制度改革制度不夠完善,律師執業素養也是很關鍵的問題。所以在司法立法和實務中關于刑事案件被告人辯護權的修改問題,關于這個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刑事辯護的有效性,可以為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刑事訴訟案件;審判中心;刑事案件;辯護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2-0111-02
作者簡介:許勝利(1974-),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任職于北京市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刑法。
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行法制化建設,隨著法治化建設的開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成為當前新一輪司法改革中的側重點。早期的司法制度中,律師一直處于從屬地位,所以律師辯護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是沒有辦法保證的。關于刑事訴訟案件中律師的刑事辯護,法院對此的認可程度還需要探究,而其中刑事辯護案對案子的最終結果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從刑事訴訟案件出發,針對目前刑事訴訟案件中存在的相關制度,探討司法改革中的相關措施。
一、訴訟制度中關于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內容
(一)刑事訴訟制度中關于訴訟程序上的改革
當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核心應該集中在庭審實質化方面,刑事辯護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是處理庭審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案件,與刑事案件處理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國內目前對于刑事案件實行簡易、速裁程序,這兩種程序賦予被告人一定的程序選擇權。所以“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與訴訟程序類似。訴訟制度的程序改革應該刪繁就簡,在程序上加強律師的辯護質量與援助問題。而且對于司法實務方面,要從法律援助制度與律師權利方面開展相關的問題研究。在亟需解決的問題上,比如保障辯護控方證人、鑒定人和偵查人質證之間的問題需要及時解決,這對于提倡法治的中國而言,在權威性上有很現實的意義。
(二)訴訟制度改革中訴訟系統的改革途徑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需要在訴訟制度整個系統中進行,并不是整個訴訟環節的簡單的調整。“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國家開始提倡法治之后,現代刑事案件的數量不斷增長,但是法官的數量卻處于一定的控制范圍之內,所以兩者之間產生了極大矛盾。庭審階段的庭前會議功能不齊全、案件分流滯后、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等問題的出現,都是庭審實質化造成的主要影響。訴訟制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法院庭審流于形式化非常嚴重[1]。
二、關于以審判為中心的辯護權保障制度
刑事辯護制度貫穿于訴訟制度整個系統,因此辯護制度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以審判為中心的現代訴訟制度的建立一部分程度可以保證辯護權。國際上關于現代化刑事訴訟制度的解釋,是目前刑事案件審判的重點,在發展與使用中成為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形式訴訟制度。目前國內關于這個方面的制定并不完善,但是在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中,法律程序已經逐漸法治化和現代化,已經實現了以審判為中心的程序。在結構上,確定了審控分離、控辯平等。如無罪推定與舉證責任的規定,需要嚴格的程序鑒定是否符合標準,在程序上需要確保司法公證性與權威性。在律師法律地位和法律援助上的幫助,報告人都有一定的權利。在庭審的基本內容上都形成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形式訴訟制度,所以國內的刑事訴訟制度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結構,雖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刑事辯護上,已經有充分的保證。
(一)關于刑事訴訟制度的適用范圍,刑事訴訟的適用范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現代刑事訴訟制度下由于犯罪本身的不同,對犯罪使用的訴訟程序取決于立法者與司法者關于犯罪本身的考慮,而在主觀上體現出對法律公正性的重視程度實際上與刑事案件的數量有很大的關系,在案件的處理上體現法律的公正性與案件的難易程度也有有很大的關系。控訴程序事多元性的,也是所有的刑事訴訟案件中最主要的訴訟表現,具體到某一個案件之后,關于案件要使用的程序與對程序的規定都存在一定差異。所以討論刑事案件中的個別案件的時候,在法律上和理論上都要進行一定的規定,通過對正當程序的審判,確保審判符合法律程序,保證法律提高法律公信力的情況下針對具體的案件使用具體的程序。辯護權是被告人的特有權利,其在訴訟上的保障程度存在差異,這就使得訴訟程序存在差異。在我國的形式案件中,罪名較輕的案件相對較多,還有些是被告人主動認罪,因此在案件的審判上,沒有必要對任何案子都進行實際性的審判。而訴訟中,只要被告人認罪,被告人同意使用就可以進行實質性的審判。刑事案件程序的確定,不能因為法院認為的不需要嚴格程序進行審判,就放棄了對案件的嚴格審判。也就是說推行刑事案件訴訟中,不能把訴訟制度與訴訟程序混為一談,所以對于必要的刑事案件,除了在流程上要發揮實際的作用,也要聯合訴訟制度中程序與速裁的作用[2]。
(二)國內關于訴訟制度的改革中,首先要解決律師辯護參與率比較低的問題,目前國內刑事案件中,律師辯護的參與率水平都比較低。基層律師辯護的參與率低至22.5%。中級法院律師辯護率比較高,所以中級法院的用刑也比較重。中級法院辯護率高是有原因的,如當事人有很強的的辯護需求,當事人親屬存在強大的變化動力等。一般來說,中級法院的刑事案件相對較少,但律師的參與性則較高,因此中級法院的刑事案件辯護率的上升空間就存在局限,基層辯護率的提升空間較大。近年來,隨著刑事訴訟法的逐漸調整,對辯護范圍進行“擴充”,其涉及到了案件的證據偵查、審核以及起訴等全方面。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執行機關較少的依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律來進行工作,所以律師辯護率很低。當訴訟制度改革之后,援助法律逐漸被實行,接受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比例逐漸上升。
三、辯護階段的突出問題研究
(一)控方舉證與律師辯護
最新的刑事訴訟法修改了其中關于訴訟證據的核實方面的規定,在刑事訴訟制度方面辯護律師的辯護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認定環節對辯護律師的辯護作用造成直接的影響。辯護律師在陳訴案件的時候,關于有關證物與照片等需要詳細辨認。偵查機關在偵查與取證環節收集確定的證據,辯護律師可以針對其中存在的疑慮與不足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提出質疑、開展辯護工作。但是關于核實證據方面需要詳細合適,比如犯罪事實是否清楚,對被告人犯罪證據是否充分進行詳細的核實[3]。
(二)辯方質證權和作證方面的問題
國內法律上關于這個方面的規定不明確,訴訟制度關于庭審作證上有很多缺陷,如司法實踐中并不到位等問題。在刑事訴訟改革中,對于出庭作證人員規定相應的范圍。刑事案件中需要考慮辯方證據有限的實際情況,還需要通過具體的措施規范出庭作證的證人或者是沒有出庭作證的證人,對于出庭作證人員,需要經過一定法律程序的規范,明確質證與作證之間的區別。
四、結語
庭審質證與交叉詢問也是制度的一部分,對于使用的范圍、順序、交叉要義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刑事案件訴訟制度中,考慮修改強制被告人近親屬出庭作證的某些規定,在制度的制定上對親屬免證特權的確定也要進行深刻的討論。有關的專業人員應該在出庭輔助質證的問題上進行相關的規范。
[ 參 考 文 獻 ]
[1]高涵.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辯護制度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17,17(3):46-50.
[2]王啟光.“以審判為中心”視野下刑事辯護制度的完善[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04):103-108.
[3]劉岑岑.“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解讀與完善[J].學習與探索,2017(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