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社區作為我國最基本的國家治理單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基礎與先鋒。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也為我國在改革城市社區治理方式方面提供了根本依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通過法律制度建設來促進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向著現代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為城市社區治理指明了道路
關鍵詞:城市社區;社區治理;法治化;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D66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190-02
作者簡介:張海浴(1978-),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哈爾濱市委黨校政治和法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立法建設和黨內法規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國家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發生了新的轉變,對城市社區治理有了新理念、新要求,實現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是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城市社區良好發展的新趨勢。
一、對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的概述
實現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要有更正確、更深刻的認識。
(一)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變遷史
1.由建國時的“雙制”模式到改革開放后社區治理的合作模式
建國之初社區管理沿用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單位”制度,“單位”管理方式成了對城市居民進行管理的主要方式。而單一的“單位”管理制度對于其他城市居民而言無法起到良好有效的管理,因此“街居制”的管理方式的也很有必要;改革開放給城市的發展與管理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單位制度也逐漸的被現代企業制度所代替。針對這一變化,國家民政部門提出建設“社區服務”,1991年國家民政部門再次提出“全力推動社區建設”,逐漸形成了以社區合作制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社區合作制模式的主導者仍是政府,但也有非政府組織的協助治理和社區居民的參與管理。
2.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城市社區治理自治制模式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許多新的城市社區自治組織參與到了城市社區的治理中來,比如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居民自治越來越成為城市社區治理的主要模式。到1999年,民政部在頒布了《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工作方案》,推動了社區建設管理與運行機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相互匹配,城市社區自治模式逐漸成為城市社區的主要管理模式。
3.黨的十九大后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后,黨和國家對城市社區治理提出了新目標,要求建設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將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基層,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職能實現政府主導治理、社會自動調節和居民自治三者的良性互動。新時代的社區治理工作已經作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主要組成部分寫進了黨的最高文件中,實現城市社區治理的現代化成為城市社區治理最重要的任務。在全面推進法治化進程的今天,將實現城市社區治理的現代化也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有效的結合起來,既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要求的體現,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要求。
(二)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的含義
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重點強調的“治理的法治化”,是指從過去的人治的治理狀態下逐漸地轉變為依法、合法治理的狀態。首先,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的憲法規定城市居民委員會是城市社區的自治組織,為城市社區的法治化提供了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據;其次,在《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中,進一步規定了了街道辦事處的法律地位,還有設立街道辦事處的條件及程序,以及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任務、人員組成、經費來源等,為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的理論依據
首先,一切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行政部門要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城市居民也要接受法律的規制與調整;其次,是市民社會發展的要求,市民社會參與和民主管理的意識不斷提升,需要社區治理加速法制化建設;最后,城市社區治理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多元共治成為城市社區治理的主要發展方向,因此出現了權力分散且管轄交疊的局面,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建設工作勢在必行。
二、目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實現有哪些困難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要求,同時也提出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城市社區治理”與“法治政府建設”一起出現在黨的最高公報中,看起來是沒有多少必然聯系,其實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充分證明城市社區治理與法治政府建設存在著必然聯系。
(一)與城市社區治理相關的法律實施難度大
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的關于城市社區治理的法律法規以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與此相關的地方性法律條例,但社區治理在實際操作中未能履行。例如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的選舉活動,沒有真正的做到民主,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直接選舉的覆蓋面僅為百分之二十多,將近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未參加到民主活動中來。另外,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開展法律實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而法律實施資源的缺乏也是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實施過程中的最大困難之一。
(二)城市社區自治能力太低
首先,城市社區的所有費用城市社區都需要從街道辦撥款,沒有專門的經費就就必然致使沒有自主的財權,當然也就很難做到真正的自主權,做到自治也就有阻礙;其次,大多數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不熟練等因素也是阻礙社區居民自治力提高的因素;最后,城市居民社區自治的途徑單一,不能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如此一來自治自然也就成了形式。
三、推進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的路徑探析
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是一項艱難復雜的工程,需要清晰認識現實狀況的基礎上,把推進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與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進程結合在一起,把握正確方向,預防矯枉過正,才能保證基層社區居民的權利。
(一)保障城市社區治理的資源投入,保障相關法律的落實
首政府應該通過運用適當的制度激勵機制,引導市場和一些社會資源協助城市社區治理,針對城市社區治理過程中的社區居民自治制度流于形式的情況和居委會選舉不民主的現象等,可以通過建立第三方組織進行督查;加大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制意識是一項長期工作,社區行政和執法部門應該做好普法守法、依法行政的表率,為社區治理法治化進程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大力提升城市社區以及居民委員會的自治能力
首先,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基層自治組織,要想擁有獨立的自治能力,就必須讓居民委員會不受其他部門的經濟控制,允許居委會自主引進社會資源,在社區內實現建設和管理項目的市場化,進而擁有獨立的經濟收入;其次,社區居委會的人員組成要是真正的民主選擇,爭取實現居委會人員組成年輕化、高素質、高學歷化,只有這樣,城市社區治理的自治能力才能上去;最后,城市社區居民自治應該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例如采用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的方式管理,提高了居民參與的方便程度,同時,應該鼓勵所有居民充分運用自己手里的權利,形成“大家的事大家管”的良好局面。
(三)增加城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渠道
基層社會缺少“法治”基因,原因就是群眾在基層立法、執法、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中沒有足夠參與進去。要拓寬社區居民參與治理法治化的渠道,把社區居民參與法治實踐,作為樹立法治權威、提高居民法治意識的重要方式。例如,在立法方面,對于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在國家層面的法律相對較少,而相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基層自治組織設立的民間法較多,可以讓居民充分參與到基層立法中,這樣不但讓所立之法更加具有廣泛性,也讓居民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法治意識,同樣,在社區執法、行政決策、社區治理的過程中輪流吸收民眾參與,鍛煉法治思維。
四、結束語
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進程,首先就是城市社區主體的法治意識,這個主體就是居民,主體的法治意識增強是治理法治化的基礎和前提,培養和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識對于城市社區治理的法治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外,城市社區治理除了人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實現社區治理的法治化需要通過城市社區居民自治制度和社區委員會,讓作為國家治理結構最基本單元的社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化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王志立.基層社區治理的時代之困與創新路徑[J].領導科學,2019(20).
[2]仇勇懿,汪承亮,胡國林,胡朝輝.中國城市未來社區治理的探索與建議[J].城建檔案,2019(08).
[3]蔣姍姍,陶慶.政府、社區、公民合作視域下的社區治理機制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4]徐明杰,胡雋.我國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新加坡社區治理的經驗與啟示[J].嘉興學院學報,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