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艷瓊 楊明文 彭桂清 趙雪晴 李向永 黃玲 習有強 李晨 許曉敏 諶愛東



摘要 :為掌握滇西南菜區小菜蛾的發生規律和抗藥性現狀,2013-2017年進行了田間系統調查幼蟲、性信息素誘集成蟲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滇西南菜區小菜蛾田間種群每年早春存在種群激增現象,3-5月份出現春季高峰期,6月后種群數量保持較低水平。抗性測定表明,該地區小菜蛾對丁醚脲、Bt、氯蟲苯甲酰胺、蟲螨腈、茚蟲威均為低水平抗性,對氟啶脲和多殺霉素為中等水平抗性;對阿維菌素為中到高抗,對高效氯氰菊酯為高抗水平。建議該區域15月放置性信息素誘殺成蟲,3-4月用丁醚脲、Bt制劑、氯蟲苯甲酰胺、蟲螨腈、茚蟲威等進行化學防治,6-12月小菜蛾的發生蟲量在經濟閾值下,可不防治。
關鍵詞 :小菜蛾;?種群消長;?抗藥性;?滇西南
中圖分類號:
S 433.4; S 4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88/j.zwbh.2018462
Occurrence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in the areas of southwestern Yunnan
YIN Yanqiong1,?YANG Mingwen2,?PENG Guiqing2,?ZHAO Xueqing1,?LI Xiangyong1,
HUANG Ling2,?XI Youqiang2,?LI Chen2,?XU Xiaomin3,?CHEN Aidong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650205, China;
2. Linc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Yannan Province, Lincang?677000,China; 3. Linxia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Linc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Lincang?677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th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the main pest, Plutella xylostella, in southwestern Yunnan, the field systemic investigation for larvae, sex pheromone trap for adults and indoor toxicity test was conducted during 2013-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early spring population explosion of P.xylostella, and the spring seasonal peak was from March to May, but the population kept at relatively low level after June. The resistance ratios of P.xylostella was at a low level to diafenthiuron, Bt, chlorantraniliprole, chlorfenapyr and indoxacarb, at a moderate level to chlorfluazuron, spinosad, and at a high level to beta?cypermethrin in these vegetable?planting area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ex pheromone traps should be placed from January to May to trap adults, and the chemical control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March and April using diafenthiuron, Bt, chlorantraniliprole, chlorfenapyr, indoxacarb, etc. There is no ne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xylostella from June to December when its population was below the economic threshold.
Key words
Plutella xylostella;?population dynamics;?resistance;?southwestern Yunnan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屬鱗翅目,菜蛾科,別名菜蛾、吊絲蟲。該蟲食性專一,以十字花科蔬菜為主,為全球范圍十字花科作物上最具破壞力的昆蟲。化學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使得其對多種化學農藥產生抗性,目前我國小菜蛾已經對90% 以上的藥劑產生了抗性[1],1997年-2015年[25]的抗藥性監測表明,云南通海、建水、大理、昆明、元謀、瀾滄和彌渡菜區小菜蛾不僅對擬除蟲菊酯類藥劑的抗性達到中、高、極高的水平,對生物源類農藥阿維菌素、多殺霉素也產生了中高到極高水平的抗性,尤其對阿維菌素的抗性由1997年的2.5倍發展到了2008年的1 700倍,對氯蟲苯甲酰胺的抗性從2009年2.3倍年逐漸發展到2012年47.79倍[6]。抗藥性治理的形勢非常嚴峻。滇西南臨滄市全年平均溫度16.7~21.5℃,十字花科蔬菜以冬春季為主,小菜蛾發生為害嚴重。對區域內小菜蛾進行種群動態和抗藥性監測,科學指導生產用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對維護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小菜蛾的系統調查
1.1.1?監測點
滇西南臨滄市臨翔區螞蟻堆鄉遮乃村蔬菜地,海拔1 400 m,十字花科蔬菜種植面積30 hm2。冬春季主要以甘藍、白菜、葉芥、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為主,夏秋季以辣椒、茄子、豆類、瓜類等為主,十字花科蔬菜種植面積相對減少。
1.1.2?田間幼蟲及蛹系統調查
參照馮夏等田間幼蟲及蛹系統調查法[7]:每年選大白菜Brassica rapa pekinensis和甘藍類Brassica oleracea L.(結球甘藍或花椰菜)蔬菜地各1塊,定植緩苗后開始調查至收獲后結束,全年定點調查。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固定5株共25株。由下至上翻看蔬菜葉片調查小菜蛾幼蟲和蛹的數量。
1.1.3?田間成蟲系統調查
參照馮夏等性信息素誘集法[7]:在幼蟲調查區放置2個誘蛾器,兩個誘蛾器間距50 m,小菜蛾性誘劑誘芯為反口鐘形天然橡膠誘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制),誘捕器為粘膠型誘捕器,每7 d收集粘膠板并計數,全年監測,每月更換1次誘芯。
1.2?抗藥性監測
1.2.1?供試蟲源
2014年-2016年選擇臨翔區螞蟻堆鄉具有代表性的菜田4~5塊采集蟲源,隨機多點采集生長發育較一致的小菜蛾高齡幼蟲或蛹,采集幼蟲(蛹)500頭以上。采回的蟲源在室內用蘿卜苗飼養,取F1代3齡初期幼蟲為供試蟲源。
1.2.2?供試植物
選用新鮮、潔凈、無農藥污染的甘藍葉片,制成直徑6.5 cm的圓片(避免主葉脈)供試。
1.2.3?供試藥劑
19.20%丁醚脲乳油EC(diafenthiuron);1085%蟲螨腈乳油EC(chlorfenapyr);4.28%茚蟲威乳油EC(indoxacarb);5.59%氟啶脲乳油EC (chlorfluazuron);3.73%氯蟲苯甲酰胺乳油EC(chlorantraniliprole);21.08%高效氯氰菊酯乳油EC(beta?cypermethrin);2.39%阿維菌素乳油EC(abamectin);3%蘇云金芽胞桿菌WP(Bacillus thuringiensis,Bt);2.5%多殺霉素懸浮劑SC (spinosad)。這9種藥劑統一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用原藥配制而成,并分析檢測標定其有效含量。
1.2.4?抗性測定
采用浸葉法[9]:用0.05% triton X?100溶液稀釋藥液,制成母液。按等比級數稀釋法,配制成5個系列濃度,每濃度藥液量200 mL。將制作好的甘藍葉片浸于不同濃度的溶液浸泡10 s,取出后在室內晾干至表面無游離水。以0.05% triton X?100溶液為對照。將晾干的葉片放入培養皿中,用濾紙保濕,接入3齡幼蟲。每處理10頭,4次重復。所有處理覆蓋雙層吸水紙,蓋上培養皿上蓋。將其正面向上置于(RXZ?380B型)人工氣候箱中。試驗條件為(25±1)℃、RH 65%~70%、光照L∥D=16 h∥8 h。除氟啶脲和Bt藥后96 h調查外,其余藥劑藥后48 h檢查。以小毛筆輕觸蟲體,不能協調運動視為死亡。
1.2.5?計算方法
測定結果用Polo軟件計算毒力回歸方程的斜率,LC50及其95%置信限,并與室內敏感品系的LC50相比較,計算出抗性倍數。95%置信限不重疊視為LC50差異顯著,根據差異的顯著性分析抗藥性的發展趨勢。
抗性倍數(RR)=各藥劑的LC50/各藥劑相應的相對敏感基線的LC50[8]。
抗藥性分級標準[8]:抗性倍數(RR)<10.0為低水平抗性,10.0≤RR<100.0為中等水平抗性,RR≥100.0為高水平抗性。
2?結果與分析
2.1?田間幼蟲種群發生規律
5年的田間系統調查結果表明,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幼蟲田間發生呈明顯春季單峰型,小菜蛾發生集中在3月-5月。2月上旬田間十字花科蔬菜種植面積最大,幼蟲種群數量逐漸增加;3月初隨著氣溫回升,食源條件好,田間蟲量急劇增長。3月中旬百株蟲量超過100頭,4月上中旬達到峰值,幼蟲最高蟲量2013年472頭/百株(4月4日),2014年512頭/百株(4月4日),2015年928頭/百株(4月4日),2016年480頭/百株(4月11日),2017年724頭/百株(4月18日),幼蟲高峰期5月份結束。6月-9月,寄主作物較少,氣溫高(平均氣溫26℃),雨水多,不利于小菜蛾的發生,7月至翌年1月百株蟲量均小于25頭(圖1)。
2.2?田間成蟲種群發生規律
滇西南菜區小菜蛾成蟲種群高峰期發生在3月-5月,與田間幼蟲發生規律一致,呈明顯的春季單峰型。由圖2可見,2月中旬單卡蟲量超過10頭/7 d, 最高峰值出現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單卡最高蟲量2013年35頭/7 d(3月28日),2014年26頭/7 d(3月14日),2015年71頭/7 d(4月11日),2016年37頭/7 d(3月14日),2017年21頭/7 d(2月28日)。成蟲高峰期7月中旬結束,8月至翌年的1月單卡蟲量小于1頭/7 d。成蟲的峰值比幼蟲提前7~10 d,峰期持續的時間比幼蟲長1~2個月。
2.3?抗藥性測定
2014-2016年對滇西南菜區小菜蛾田間種群進行抗藥性監測的結果表明,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對氯蟲苯甲酰胺、丁醚脲、Bt制劑、蟲螨腈和茚蟲威敏感;對多殺霉素的抗藥性達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35倍;對阿維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藥性達高水平抗性。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對氟啶脲抗藥性水平由敏感上升至中等水平抗藥性,后又恢復敏感,變化較大;對多殺霉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藥性水平持續上升;對阿維菌素的抗性有所下降。
綜合幾年的監測結果,滇西南菜區小菜蛾田間種群對9種殺蟲劑的抗性水平依次為:丁醚脲< Bt 制劑<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氟啶脲<多殺霉素< 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
3?討論
2013年-2017年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年度間高峰期發生量差異大,但發生規律一致,呈現春季單峰型,與2009年的監測結果基本一致[9]。滇西南菜區3月-5月氣溫回升,食源條件好,小菜蛾發生較重,6月-9月寄主作物較少,氣溫高,雨水多,小菜蛾發生輕,10月至翌年1月氣溫偏低,小菜蛾發生也較輕。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周年的發生量明顯受到溫度、降水和種植模式因素的影響,與海南[10]、滇中[11]菜區小菜蛾田間種群消長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一致。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幼蟲在早春有突發性、暴發性的特點,峰期蟲量最低的年份2.6頭/株,也超過了經濟閾值[12],是防治的關鍵期。調查結果顯示滇西南菜區小菜蛾幼蟲的發生高峰期是4月上旬而成蟲是3月中旬,成蟲的高峰期比幼蟲提前半個月,說明3月中旬小菜蛾成蟲量影響田間幼蟲為害代的蟲量,在2月-3月放置性信息素誘殺成蟲可有效降低田間幼蟲量。
小菜蛾對殺蟲劑的敏感性、抗藥性產生速度與藥劑的選擇壓相關[1314]。過度依賴某類藥、隨意提高施用劑量、不合理混配是產生抗藥性的關鍵因素[15]。不同地理區域由于種植模式、用藥歷史和用藥水平不同,對藥劑的敏感性、抗藥性發展程度會有差異[1617]。滇西南菜區十字花科蔬菜連片不連作,小菜蛾春季單峰型發生,全年防治壓力小,農戶防治藥劑多以擬除蟲菊酯類、毒死蜱、阿維菌素、多殺霉素為主,其中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使用年限最長,阿維菌素近年來使用較多。農戶有多種殺蟲劑混用的習慣,冬春季每茬蔬菜防治小菜蛾4~6次,夏秋季防治1~2次,抗藥性監測的結果也反映出當地用藥的水平,滇西南菜區小菜蛾種群對丁醚脲、Bt、氯蟲苯甲酰胺、蟲螨腈、茚蟲威的抗性水平低,對多殺霉素達中等水平抗性,對阿維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分別為中到高和高水平抗性,但總體比通海[4]、彌渡菜區種群的抗藥性水平低[18],通海、彌渡菜區小菜蛾對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的抗性倍數是滇西南菜區3~5倍。
掌握小菜蛾發生規律,根據小菜蛾的消長動態制定滇西南菜區小菜蛾綜合防控措施:2月-3月放置性信息素誘殺成蟲,3月-5月選用氯蟲苯甲酰胺、丁醚脲、Bt制劑、蟲螨腈、茚蟲威、氟啶脲和多殺霉素輪換用藥防治田間幼蟲,6月至翌年的1月保護本地的優勢天敵菜蛾絨繭蜂,發揮天敵的優勢,降低小菜蛾的蟲口密度,實現可持續防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夏,李振宇,吳青君,等.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2):4725.
[2]?羅雁婕,吳文偉,楊祚斌,等.小菜蛾抗藥性及治理的研究進展[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S1):178182.
[3]?張雪燕, 何婕, 葉翠玉, 等. 云南小菜蛾對阿維菌素的抗藥性監測和藥劑防治試驗[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11,20(5):426430.
[4]?沐衛東,尹艷瓊,黃春芬,等.通海小菜蛾田間種群發生及其對種殺蟲劑的抗藥性[J].中國植保導刊,2014,34(9):1316.
[5]?尹艷瓊,李向永,趙雪晴,等.云南不同菜區小菜蛾對三種生物農藥的抗藥性及其變化趨勢[J].應用昆蟲學報,2016,53(2):285291.
[6]?尹艷瓊,趙雪晴,諶愛東,等.云南省小菜蛾田間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的抗藥性變化趨勢[J].農藥學學報,2014,16(6):746750.
[7]?馮夏,李振宇,吳青君,等.小菜蛾系統調查及抗藥性監測方法[J].應用昆蟲學報,2014,51(4):11201124.
[8]?邵振潤,馮夏,張帥,等. NY/T 2360-2013,十字花科小菜蛾抗藥性監測技術規程[S].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9]?楊明文,李文芳,韋麗莉,等. 性誘劑監測及防治小菜蛾研究初報[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2011, 26(4):572576.
[10]周傳波,林珠鳳,謝圣華,等. 海南小菜蛾田間種群消長規律及其影響因素[J]. 植物保護, 2010, 36(5): 118122.
[11]趙雪晴,尹艷瓊,諶愛東,等. 滇中菜區小菜蛾種群消長動態及其影響因子[J]. 應用昆蟲學報,2016,53(2): 298304.
[12]符偉,成燕清,王秋麗,等.小菜蛾為害不同生育期秋甘藍對產量的影響及經濟閾值研究[J].植物保護,2012,38(4):5053.
[13]程羅根.殺蟲劑的選擇作用對小菜蛾抗藥性發展的影響[J].世界農業,2003(7):4243.
[14]尤民生,魏輝.小菜蛾的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76204.
[15]胡珍娣,陳煥瑜,李振宇,等.華南小菜蛾田間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已產生嚴重抗性[J].廣東農業科學,2012(1):7981.
[16]姜興印,王開運,儀美芹.不同地區小菜蛾對殺蟲劑的抗性差異[J].農藥學學報,2000(2):4448.
[17]胡珍娣,馮夏,李振宇,等.不同小菜蛾田間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藥劑的敏感性[J].農藥研究與應用,2010,14(3):2527.
[18]鄭麗萍,尹艷瓊,楊云萍,等.彌渡小菜蛾種群抗藥性監測及治理策略[J].中國植保導刊,2016,36(4):5860.
(責任編輯:楊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