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昀 王俊
基于市銷率的股利估值模型中,有一個重要因素為r資本成本率,也稱風險報酬率。資本成本率從投資角度看,資本成本率(風險報酬率)是投資預期報酬率要達到的最低水平;從融資角度看,指企業籌措資金所需支付的代價。一般認為資本成本率(風險報酬率)與風險程度成正比,即:資本成本率=風險報酬系數×風險程度。風險越大,要求的報酬率越高。
資本成本率是能夠反映企業所有融資來源成本的一個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是各單項資本成本的加權平均值。由于資金來源不一,在資金總額中的所占比例也不相同,因此,必須進行加權平均資本處理。其方法是以各種資金來源所占比重為權數,根據各種資金來源的資金成本,用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出來。
負債成本率一般由借貸方確定,股權資本成本率也是基于負債成本率并且上浮來確定,因此,單項的資本成本不易控制,能夠主動作為的權重比例,即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價值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企業一定時期籌資組合的結果,反映的是企業債務與股權的比例關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資本成本和償債風險。廣義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全部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更為準確的是狹義的資本結構,這是指企業各種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尤其是指長期債務資本與(長期)股權資本之間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因為負債中的循環負債是不需要成本的。因此,準確的資本結構是狹義的股權有息負債率。
一般來說,債務資本成本低于股權資本成本,而且其利息支付是可以在繳納所得稅前列支,理論上在資本結構中企業應當加大負債資本的比重。但企業的債務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債務水平過高,企業的財務風險會過高,從而財務困境成本會提高。債務負擔長期嚴重超載,將造成對企業自身權益資本的侵蝕,企業資不抵債時便要面臨實施破產處置的境地。所以,要將資本成本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上,要從動態上優化資本結構,選擇最佳平衡點。最佳資本結構便是使資本成本最小、風險適度的資本結構。一般來說,資本結構的適度性在股權有息負債率的0.8左右,過高,有息負債大于股權資本成本,屬于風險性結構,償還風險較大;過低,股權資本成本大于有息負債,屬于保守性結構,資本成本較大。
為此,我們對已經披露了上半年財務數據及去年同比數據的28家企業展開資本結構的監測評價。2019年上半年,科創企業股權有息負債率平均值為0.2798 ,意味著有息負債占股權資本的27.97%,比較保守,企業間具有一定的差異。


對上述數據的解讀顯示:
首先,股權有息負債率是按有息負債/凈資產計算,其中,在0.8以上的有2 家,占比7.14%;在0.6-0.9之間有3家,占比10.71%;在0.4-0.59之間有4家,占比14.29%;在0.2-0.39之間有3家,占比10.71%;0.19以下的有16家,占比57.14%。
其次,計分分值是按標準值100計算,并且以分值為基礎,采取等距和非等距相結合的分級方法。非等距在數據的最高和最低處理,其間采取25分等距分級方法,即85分以上為很強級,2家,占比7.14%;60分-84分屬于強級,4家,占比14.29%;35分-59分屬于較強級,3家,占比10.71%;10分-34分屬于一般級,8家,占比28.57%;10分以下為較弱級,11家,占比39.29%。
再次,股權有息負債率可以細化為占用資本所有權益比和占用資本有息負債比,因此,可以進一步分析占用資本所有權益比和占用資本有息負債比對股權有息負債率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