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常抓不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當前,在沈陽高質量發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道路上,科技創新正以其昂揚之姿澎湃著不竭動力。沈陽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了統籌推進、相互支撐、協同發展、效能優先的城市創新體系,形成了蓬勃生動的“科技沈陽”新局面。
沈陽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持續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密集等優勢,搭建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主體加速成長,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如今,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改變著沈陽、提升著沈陽、推動著沈陽,“共和國裝備部”因為科技創新而實現華麗轉身。
謀篇布局:創新驅動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
近兩年來,沈陽市以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為起點,書寫了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新篇章,并持之以恒、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7年6月,沈陽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等“1+4”系列政策文件,為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注入了“強心劑”。
2018年8月,沈陽市委、市政府印發《沈陽市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規劃》,明確了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步走”戰略,構建了規劃指標和創新指數指標體系,圍繞“三中心、兩高地、一體系、一生態”7個方面提出了29項任務,新時代沈陽科技創新的戰略布局和整體設計日臻完善。
2019年1月,沈陽市委召開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實施開放和創新雙輪驅動,將創新作為沈陽市高質量發展的兩大驅動力之一,堅持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以創新成果吸引全球資源,諸多舉措推動沈陽市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政策先行: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強驅動”
沈陽市以高站位、大格局為取向的政策體系成型,在科技創新方面煥發出勃勃生機。
沈陽市以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基點,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瞄準壯大創新主體、提高創新效率、優化創新生態的方向,先后制訂了《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雙培育”方案》《重大技術研發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雙百工程”方案》《沈陽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30余項政策指導性意見、方案,完成了對科技創新各環節的政策支持體系建設,謀劃了科技創新的宏觀思路和工作體系,為沈陽加速形成科技創新新格局提供了堅強保障和動力源泉。
沈陽市充分整合在沈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創新資源,建立市長與大學校長、科研院所長聯席會議制度,解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地方事務和歷史遺留問題124個,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項目186個,全力提升協同創新效能;開展市校合作,支持科研項目32項;依托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共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
沈陽市實施“雙百工程”項目,創新項目形成機制和組織方式,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機器人、新材料等重要領域,先后組織了上百項重大研發項目、百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雙百工程”實施以來,全市累計立項281項,解決關鍵共性技術845項,總研發投入達75.65億元。實現成果轉化應用189項,累計吸引產學研合作單位371家,新增合作單位57家,新辦企業20家,申請專利1237件,授權專利524件,集聚科研人員近萬人。
2018年,沈陽市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總量為168.8億元,比上年增加28.7億元,同比增長20.5%;占GDP的比重為2.68%,比上年提高0.2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內各市中研發投入力度最大。R&D投入總量和占GDP的比重均為歷年最高,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為92.5億元,企業研發投入首次超過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達55.8%。
科研為基:自力更生加自主創新提升“硬實力”
沈陽市以重大創新平臺為重點的研發體系日趨完善,科技創新“硬”實力再上臺階。
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標志性成果。沈陽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近兩年來,市、區兩級政府共投入23.5億元。最新落地的中國航發燃氣輪機有限公司項目,計劃研發投入40億元。同時,沈陽市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國際科技合作機構建設,支持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全市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229個,較2016年增長28.6%。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機器人學院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相繼落地。
基礎研究邁出新步伐。沈陽市在先進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推進前瞻性、交叉性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影響和作用。市政府每年出資2500萬元參與組建國家、遼寧省、沈陽市聯合自然基金,加強前沿基礎研究布局,吸引和凝聚全國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目前,經組織、征集和梳理,沈陽市確定了22個指南方向,占全省總數55%。
“卡脖子”技術攻關有突破。沈陽市制訂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建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攻關問題專家咨詢委員會,對征集到的214個項目進行專題甄別,梳理形成《沈陽市企業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目錄》68項,并組織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95項,落實研發費用補助資金7.7億元。市科技局多次組織專題對接,組織中國科學院系統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與沈陽市企業開展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卡脖子”技術。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的10個團隊13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對接沈鼓集團、三一重裝等11家企業,滿足19項“卡脖子”技術攻關需求,并提出相關的意見建議和解決方案。
構建科研誠信監督新模式。沈陽市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制定《沈陽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制度,將科研誠信工作納入項目承擔單位常態化管理,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工作實行“一票否決”,構建了“全流程、全覆蓋”正風肅紀監督平臺,推行科技監督工作“制度+平臺”監督模式。
產業為源:“雙培育”促進創新主體跨越式成長
沈陽市以完善創新鏈和生態圈為重點的產業創新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強支撐。
沈陽市聚焦產業需求,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出臺了《沈陽市加快推進IC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沈陽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2030年)》《沈陽市未來產業培育和發展規劃(2018-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提升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壯大新興產業,培育特色產業,填補空白產業。
恒大新能源汽車輪轂電機項目落戶沈陽;新松HSCR20新一代復合機器人榮獲工博會工業設計金獎,炫舞機器人“北京8分鐘”驚艷世界;沈陽無距科技取得了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云無憂”大數據監管牌照,是目前國內唯一管控一體無人機云系統;拓荊科技12英寸PECVD設備實現了IC裝備國產化方面的重大突破;中科儀公司干泵與系列真空閥門產品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沈陽市人工智能產業實力現位居全國第15位;機器人產業產值逐年增長,2018年至今實現收入195億元。
眾多科技創新成果耀世登場,新產業迸發出新動能,無不顯示著沈陽創新主體正在加速成長。
2017年以來,沈陽市緊緊抓住“培育壯大新動能,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這一命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支持力度,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以及企業創新主體梯度培育工程。在“雙培育”基礎上向兩端延展,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的科技企業梯度培育升級版,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培育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企業規模日趨壯大。
2018年,沈陽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達到1230家,比2016年增長12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6%,比2016年提高9.7%。2019年,沈陽市已開展兩個批次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育)工作,累計有674家企業申報(其中592家通過認定),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3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2186家。此外,沈陽市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作納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議題,獲高票通過。
成果轉化:推廣先進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沈陽市以高質量、高效率為目標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創造著科技創新“加速度”。
沈陽市落實國家、省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實施《沈陽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平臺、人才、服務體系持續發力,形成了科研成果轉化系統推進的新格局。沈陽市還推動駐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分配“三權”改革,在全省成功復制推廣了東北大學、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經驗。
2017年以來,沈陽市的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制度受到科技創新主體的格外歡迎。沈陽市連續兩年組織大規模的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辦“民營企業高校行”等科技成果對接會67場,搭建企業、高校院所和投融資、技術轉移、雙創孵化等機構多主體、多要素交流合作平臺。2058項企業需求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2000多項科技成果,累計洽談項目915項,達成合作意向近400項。2018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252.04億元,規模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7位,本地交易額占比由2016年的7.7%提高到2018年的28%。
如今,沈陽市由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技術轉移機構、技術經紀人等維度構成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以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從無到有,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先后培育引進領軍人才18人,集聚研發團隊258個,研發新技術35項,孵化科技型企業16家,新增產值3466萬元。2019年,沈陽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呈現“井噴”態勢,65家單位申報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其中產業技術研究院47家,協同創新中心17家,國際研發機構1家;50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41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得到長足發展,省、市、區共建升級版的東北科技大市場,兩年來已培養技術經紀人近300人。
交流合作:下好國際與國內科技開放“一盤棋”
沈陽市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為目標的交流合作體系,釋放出科技創新“引力波”。
沈陽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東北亞及歐洲、北美等地區國家科技合作,推進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工業互聯網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德產業園中德國際智能創新園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支持中科院金屬所與白俄羅斯科學院共建中白塑性成形技術聯合實驗室……沈陽市還積極引進國外高端人才,申報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資金1389.35萬元,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計劃,累計投入項目資金4951萬元。
借助京沈、蘇遼對口合作平臺,沈陽市加強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和城市的科技交流,引進了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4個合作平臺,14家北京眾創空間在沈設立分支機構;發揮沈陽經濟區龍頭城市作用,與鞍山、遼陽等城市開展成果對接等活動。
沈陽市科技開放合作氛圍日益活躍,國際多功能材料與結構大會、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眼科大會、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等一系列高層次、高水平的國際交流主場活動紛紛在沈陽舉辦,近200位國內外院士、150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沈參與創新、建言獻策,科技交流合作視野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