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熙 王瑞
[摘? ? ? ? ? ?要]? 實踐教學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是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創造、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而現代學徒制是提高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首先闡述了現代學徒制和實踐教學的現狀,對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引入現代學徒制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以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實施現代學徒制實踐活動為例,探討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引入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方法。
[關? ? 鍵? ?詞]? 現代學徒制;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5-0116-02
在當下,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向轉型,文化創意產業迅猛發展,藝術設計專業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高校也加大對其培養力度。但由于受市場經濟和教育制度影響,我國的教育形態和市場勞動形態一直存在著很大差異,其教育制度形態落后于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就業形勢。解決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質量滯后于社會需求,縮短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從學校到職場的距離,提高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就業率是目前高校教學活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引入現代學徒制能把兩者有機地串聯起來,建立符合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育體系和就業體系的融合發展。
一、研究對象的核心概念
(一)實踐教學的定義
實踐教學是指基于實踐的一種教育形式,獨立于理論教學之外,其方式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和探索,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造、創新精神,提高動手能力的教學環節。藝術設計專業因其專業特性,實踐教學更為重要。主要的實踐教學方式有技能訓練、綜合實訓、見習、實習、社會實踐、社會調研等。
(二)現代學徒制的定義
學徒制是一種師徒傳承方式的教學方式,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進行手工藝等技能或知識的傳授。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全球經濟技術持續發展,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技能和知識的傳授主體逐漸轉移為各類教學機構。現代學徒制則是指為了加深產教融合,通過學校(教學機構)和企業、社會組織、掌握技能的個人的合作,以教師和師傅聯合傳授的方式,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現代學徒制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被諸多教學機構所采納。
二、實踐教學和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現狀
(一)實踐教學的實施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中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著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實踐教學場地配套不完善、師資力量缺失等問題。而實踐教學的開展是依據教學計劃來進行,但在現實中我國高校一般實行四年學制,第一年學習基礎知識,第二、三年學習專業知識,第四年進行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踐教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學生基本是在第四學年的前半學期或者整個學年參加崗位實踐的機會最多,這就造成了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環節間隔時間較長,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實踐的寬度和廣度都不足以完成支撐培養學生的技術性操作能力、創意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所以如何利用學生在校時間增加實踐教學的環節,顯得尤為重要。
(二)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現狀
現代學徒制自2014年在我國實行以來,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遭遇了各種困難。自政府出臺政策以來,實施現代學徒制合作主體一直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最常見的合作方式就是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之外的領域合作還較少。但隨著合作時間增長,學校方面合作熱情持續高漲,而企業方面合作熱情逐漸冷卻。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未給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從而挫傷了企業合作的積極性。
同樣,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主導方仍然是學校為主,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成為一種象征意義,而現代學徒制真正意義上的學校、企業通過“工學結合”“項目化”“校企聯動”等方式共同培養創新性應用型的目標還未實現。
三、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引入現代學徒制的必要性
(一)彌補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不足
藝術設計專業因其專業特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操性,其設計作品從設計構思開始到整個作品完成,其過程包含設計基礎知識、材料選擇、產品工藝形態、制作水平等步驟。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因受到教學計劃、教學場地、教學設施、教學時間等原因的制約,如果僅僅是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實踐教學,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就會使得市場需求和實踐教學成果脫節,不僅打擊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還可能使得學生學習主動性下降。在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引入現代學徒制能及時深入各類企業內部,極大地彌補了因實踐場地、實施、材料、工藝等原因造成的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
(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發展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轉型發展,國家加大文化創意產業扶持力度,出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政策后,社會對藝術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呈井噴式發展。在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了解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掌握完備的設計技術,同時還需要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等文化進行學習。但我國教育體系建設中,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還未出現完備的傳統藝術教育體系,落后于當下社會需求。加之在工業經濟形態下傳統手工技藝面臨逐步失傳的境地。現代學徒制通過高校教師和傳統“師傅”聯合教學模式,融合了高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傳統“師傅”對藝術的深刻理解,才能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
四、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現代學徒制實踐教育實踐
(一)產教融合打好實踐基礎
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隸屬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校牢牢抓住“一帶一路”、海洋強國、海南自由貿易區(港)建設三大機遇,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高水平實踐基地。其藝術設計專業通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先后成立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海南少數民族藝術培訓中心等實踐基地。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展以“工作室”為主的現代學徒工作室建設。涌現了一批成績斐然的現代學徒式的工作室,為現代學徒制工作開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建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于2019年在“品牌設計工作室”基礎上整合成立,并分別與海南眾多景區、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制定了一系列工學結合合作新模式。目前中心主要教授文創產品設計及推廣相關課程。著力以本土文化為基礎,打造了一批符合時代和本土地域的創新文旅產品。已先后開展多次師資培訓和學生實訓課程。其優秀成果先后參加了2019年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中國旅游商品大賽、第十五屆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海南省科技博覽會、三亞國際文化博覽會等十余項活動。其獨具匠心的文創作品均引起政府、業界、新聞界的高度關注與贊譽,這大大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重要的是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建設和教學計劃制訂提供了充分依據。
(二)“企業家+教授”“傳承人+教授”團隊建設
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落戶校園之后,主動與三亞市旅游商品與裝備協會、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傳承人等社會組織、企業以及傳統藝術傳承人建立合作關系,聘請進入“中心”專業教學團隊,企業家與教師結對、社會組織負責人與教師結對、傳承人與教師結對,從培養方案制訂到學生就業實習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通過組建“企業家+教授”“傳承人+教授”教學團隊,確保學生將文創產品設計的理論基礎、專業技術、傳統文化、市場把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
(三)利用地緣優勢建設冬季專家智庫
三亞偏居一隅,位于中國南部邊陲,歷史上受地理位置等原因導致教育相對落后于內陸地區。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長足進步,雖然底蘊還相對較差,但三亞現已經憑借優越的地緣優勢成為中國高端養老度假區,每年冬季全世界各地的人士蜂擁而至,其中就有候鳥型專家學者。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利用此優勢先后聘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山東海的集團等單位專家學者擔任中心的智庫專家,開展師資培訓、冬季小學期授課等活動,提高中心教師的專業水平,為現代學徒制開展夯牢基礎。
(四)實施工學交替的“項目式”教學模式
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實施工學交替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將傳統的教學組織管理方式轉變為靈活的工學交替模式, 通過“中心”與合作企業之間的合作,按照學生專業水平,專門定制學生“項目”。按照企業的質量標準和“中心”的實際要求對工作進行適時的分配和管理。在三亞旅游商品協同創新中心的“項目式”教學模式中,“項目”均來自校企合作企業的實際案例。企業家或者傳承人擔任項目組的組長,負責整個項目的統籌規劃和指導,教師負責理論指導,學生負責項目執行。既培養了學生在執行項目過程中的實踐能力,檢驗了自身知識所學,“中心”又能通過項目成果反哺企業,企業從中受益,使得校企合作的機制能有效持久地長效運行。最終學生考評分為校內教學考評,由“中心”教師負責完成,主要考評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企業則負責項目的實踐考評,主要結合市場需求考評學生在項目中的實踐表現。這樣能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做出準確判斷,以便在后續教學中因材施教,達到教學目的的最大化。
(五)組織參與多種形式研修培訓
組織學生參與黎族傳統制陶和織錦技藝等多種形式研修班,培訓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師資互補的方式進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理論技能和專業技能的融合培訓,主要解決圖案設計、色彩搭配、織染技藝等方面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傳承能力。在黎陶培訓教學引導中結合現代制作技藝與現代元素,改變原始的黎族陶器的原有用途(僅作為生活用品的單一地位),將之提升為文化載體和旅游特色工藝品,開發系列產品,從而更科學地實現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價值,讓更多的人認識黎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進而促進學生傳承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五、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運用現代學徒制,能夠在校園和社會之間搭起一座橋梁,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有效地解決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質量滯后于社會需求問題,縮短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從學校到職場的距離,提高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就業率。同時學生在企業的活動也能為企業帶去新的活力,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添加新的動源。
參考文獻:
[1]云衛星.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考[J].工業設計,2018(11):114-115.
[2]劉宇凌.高職傳媒專業實踐教學中現代學徒制的價值與運用[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7(7):238-239.
[3]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31):77-83.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