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峰 戴純 王介勇 孔春英 陳宏春

摘要:都市農業是城市經濟發展驅動下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具有經濟、生態、社會等多種功能,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本文基于地理學綜合視角,深入剖析了都市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機制,即都市農業作為鄉村發展系統的產業支撐,有利于促進鄉村系統發展要素整合、驅動鄉村經濟社會結構優化、提升鄉村功能與價值,從而推動鄉村振興。此外,明確了城市郊區發展都市農業以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提出擴增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提升都市農業產業鏈、創新連農帶農機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都市農業;鄉村振興;促進機制;助推路徑
中圖分類號:S181.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12-0152-04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an advanced 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e driven by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variety of functions such as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and?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it was deeply analyz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urban agriculture promote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aper. The mechanism was manifested that urban agriculture, as the industrial support of rural development system, wa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system development elements,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function and value, furthermore promoting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e path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developing urban agriculture in suburban areas was explored. Meanwhil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expanding the urban radiation driving ability, improving the supporting policy system, upgrading the urban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farmer.
Keywords?Urban agri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path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兼具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融合、三產融合、城鄉融合、產城融合特性的都市農業正在從理論走向實踐,對活躍農村經濟、增進城鄉互動的作用逐步顯現,但其發展模式尚不成熟,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新形勢下,如何理清都市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機制與路徑,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1?都市農業概念認知及研究進展
都市農業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一種農業新形態,它根植于鄉村,服務于城市,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內容。目前學界對“都市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尚未達成共識。一般認為,日本學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首先提出了“都市農業”這一概念[1]。國內外學者組織也作出不同界定,主要有以下觀點:①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及其延伸地帶,并廣泛運用現代化技術設備生產為城市提供服務的現代化農業[2,3];②都市農業是位于城市內部及周邊地區,包含生產(或養殖)、加工、運輸和消費,為城市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的完整經濟過程[4];③都市農業是緊密依托城市區位優勢和資源,具有農副產品生產、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和教育創新等多功能的現代化復合型農業[5];④都市農業是都市經濟、生產力發展到較高水平時,農村與城市、農業與非農產業形式相結合存在的產業[6];⑤都市農業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背景下,面對急劇增長的都市食物需求和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通過科學規劃土地資源,合理引導產業布局,在都市及延伸地帶發展起來的,以保障城市農產品供給為主體,以維護城市生態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為兩翼,需求導向、資本密集型農業宏觀生產結構和環境友好、技術密集型微觀種養模式[7]。
事實上,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背景下實施的緊湊型城市化發展戰略,使城市內部農業生產空間非常稀缺,都市農業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和遠郊的鄉村地區,其生產過程在鄉村地域,消費市場在城市地域,既是城郊鄉村經濟的核心動力,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都市農業在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雙重作用下興起,以企業+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等為主要組織形式[8],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發展的首要功能[9],目前尚處于探索發展的初期,存在政府發展規劃不科學、整體發展規模較小[10]、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11]、產品質量品牌化水平有待提升[12]等問題。
目前,都市農業促進鄉村發展已成為學者共識,都市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形態,既是鄉村經濟的典范,又是城市經濟的結果,是城市郊區鄉村振興發展的根本支撐[13]。本研究基于地理學綜合視角,深入剖析都市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機制,提出大城市郊區發展都市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可為城市郊區鄉村振興提供借鑒。
2?都市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機制
都市農業作為緊密依托城市區位優勢和資源,進行集約化、產業化、市場化生產與經營的復合型現代農業形態,對于為城市提供農產品和服務具有重要作用。都市農業的發展既有來自鄉村內在系統演變的驅動,也有來自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等外緣系統作用的影響[14]。都市農業是鄉村經濟的高級形態,也是城市經濟技術的空間延伸,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驅動力。發展都市農業,有利于整合鄉村系統要素、優化鄉村系統結構、提升鄉村功能與價值,從而促進鄉村振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圖1)。
2.1?都市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系統要素整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由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鄉村要素資源快速流向城市地區,鄉村地區人口老弱化、土地空廢化、環境污損化等問題不斷加劇,“散、亂、空”現象突出。鄉村發展的優勢要素資源流失使得鄉村發展失去活力和動力。都市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高級形態,對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較傳統農業具有更強的集聚能力。發展都市農業,可以充分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促進鄉村人口就地就業,吸引外部資本投資。鄉村地區優勢要素資源的整合與集聚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興旺與活力提升,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
2.2?都市農業發展驅動鄉村經濟社會結構優化
傳統農業具有天然的弱質性特征,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鄉村產業結構、農民收入結構、農村就業結構相對單一。都市農業表現為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市場化模式。都市農業發展模式,除傳統種植業外,還包括農產品加工、物流倉儲、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元化發展方式,如觀光休憩、農事體驗、家庭農場等。都市農業的發展可以改造和活化鄉村傳統產業并培育鄉村經濟新業態,促進鄉村經濟結構和農民就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農村三次產業呈現融合發展態勢。同時,由于都市農業發展吸引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回流和技術人才加入,可以緩解鄉村人口的老齡化趨勢,改善鄉村人口和社會結構。都市農業發展主體多數為“公司+農戶”、農業合作社或農業大戶,采取多種組織和經營方式,豐富了鄉村組織結構形式。都市農業作為一種復合的產業經濟體系,其發展驅動著鄉村經濟社會結構不斷優化,擺脫傳統農業單一產業體系約束,并且在城市經濟帶動下,與城市經濟社會呈現融合發展態勢,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源動力。
2.3?都市農業發展促進鄉村功能與價值的提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升,鄉村地域多功能性逐漸被重視。除農業生產功能之外,鄉村還具有生態、文化、社會等多重功能。都市農業不僅注重經濟功能的提升,而且注重鄉村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的開發,進而實現全功能性的大農業。以城市居民為直接消費對象,直接服務于城市經濟,并與城市經濟融為一體,這種天然的優勢使都市農業將鄉村價值充分顯化,促進鄉村功能的提升。一是都市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生產功能由傳統的糧食生產轉向直接服務于城市消費的蔬菜、園藝、養殖等多種經營,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農產品;二是都市農業是城市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為市民提供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改善人居環境等生態功能;三是都市農業既是鄉村社會文化的內容,又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業活動促進農村農民與城市市民社會文化交流,將城鄉社會與文化生活緊密關聯。
3?都市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及對策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核心任務,促進三次產業融合和質量興農是鄉村產業興旺的根本舉措。都市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理應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國都市農業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距離鄉村全面振興要求的差距較大。因此,借鑒典型地區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及經驗,提出發展都市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及對策如下。
3.1?擴增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
都市農業發展是城市的輻射帶動及地方資源利用驅動的結果。首先,完善中心城區整體功能,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鄉交通運輸網絡,提升物流體系綜合能力,整合物流設施資源,盤活供銷、郵政、物資儲備等領域原有物流設施,推動供應鏈物流、城鄉統一配送等新型業態的現代物流業發展,保障都市農業發展基礎。其次,以城市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地方優勢資源為依托,因地制宜發展都市農業,對接城市消費結構,根據地方實際發展區域特色產品與服務,提升都市農業整體發展水平。
3.2?優化頂層設計,完善支持政策體系
農業是基礎產業,也是弱勢產業。農業轉型升級需要政策推動,通過制定完善政策體系來充分調動生產要素各方積極性。現階段我國雖出臺了較多支持農業新業態發展政策,但針對都市農業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尚不健全,導致都市農業發展無法得到法律的全面保護,影響都市農業健康發展。因此,需在尊重農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接新業態發展需求,健全支持政策體系,加大對都市農業支持保護力度,重點完善配套的用地、稅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此外,應將都市農業作為重要產業組成部分列入城鄉發展規劃,堅持“多規合一”、統籌規劃,科學配置和全面部署區域內相關資源、基礎設施,明確地方都市農業發展方向、路徑和特色,合理進行空間布局,發揮都市農業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3.3?提升都市農業產業鏈,創新連農帶農機制
目前,我國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專業分工模式和統一的生產標準體系,參與主體參差不齊,生產經營效率較低。因此,應聚焦都市農業產業化,堅持市場導向,建立健全生產、產業、經營“三大體系”,推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重構”,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作用,按照“企業引領、連農帶農”的發展思路,打造特色產業,培植主導產業。依托科技園、示范園、創業園等各類園區的平臺聚集作用,堅持“三園同建”,培育都市農業新業態,吸引聚集各類創新創業主體。重點扶持并規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龍頭企業發展,創新連農帶農機制,密切企業與農民利益鏈接,構建完整的都市農業產業鏈,按照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示范帶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