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緒 馬惠 趙慶雷 黃信誠 高發瑞 侯紅燕 林香青 熊英

摘要:基于對山東省各地市統計數據的整理和實地走訪調查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技術應用情況,繼而對稻蝦綜合種養現狀、稻蝦綜合種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推進稻蝦綜合種養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現狀;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S18?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12-0148-04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we knew about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rice-crayfish culture technology in Shandong Province.Based on this,the status of rice-crayfish culture and present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rice-crayfish culture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Shandong Province; Rice-crayfish culture; Statu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稻漁綜合種養是以生態位、食物鏈等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綠色農業,可實現減肥減藥、防控面源污染,對穩定糧食生產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4]。目前,我國稻漁綜合種養已有稻蝦、稻蟹、稻魚、稻鱉等多種模式,種養面積逐年上升(圖1)。其中,水稻和克氏原螯蝦(小龍蝦,以下簡稱稻蝦)綜合種養模式起步于21世紀初[5],該模式具備提升稻米和小龍蝦品質、防控雜草害蟲[6,7]、減少農藥施用[8,9]、改良稻田土壤肥力[10]、提升水體生態系統穩定性[11]等特點。截至2018年底,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已達8.41×105 hm2[12],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的41.45%[13],成為稻漁綜合種養的主要模式之一。在稻蝦綜合種養急速發展的同時,湖南[14]、湖北[15]、江西[16]等地也在不斷總結當地現狀、思考未來發展道路,而山東省的稻蝦綜合種養現狀則缺乏梳理。本文通過整理各地市統計數據和實地走訪梳理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山東省稻蝦產業的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現狀
山東省現有水稻種植面積約13.3×104 hm2,主要包括濟寧濱湖稻區、臨沂庫灌稻區及沿黃稻區,具備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的實施。截至2018年底,山東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僅為2 298 hm2(圖1),不足水稻種植面積的2%,仍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13]。
目前,濟寧市是山東省開展稻蝦綜合種養的主要區域,其中,魚臺縣小龍蝦養殖面積(稻蝦、藕蝦和池塘養殖)共達9 000 hm2,且已成功舉辦三屆龍蝦節,提升了“魚臺龍蝦”品牌知名度;濟寧市任城區推廣“稻+”綜合種養模式約666.7 hm2。臨沂市、東營市和濱州市等地也逐步開展稻蝦綜合種養,東營市一邦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于2015年嘗試稻蝦綜合種養,并取得初步成功,但受限于東營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小龍蝦洞穴易崩塌)及稻蝦綜合種養配套技術的缺乏,稻蝦綜合種養產量不穩定,未能得到大面積推廣;臨沂市郯城縣(歸昌鄉和郯城街道)及濱州市鄒平等地陸續成功開展稻蝦綜合種養,并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縣市,稻蝦綜合種養規模不斷擴大。
2?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因地制宜的統籌規劃
山東省處于稻麥兩熟與一季春稻過渡帶,形成了不同的水稻種植模式,如濟寧、臨沂為稻麥兩熟制麥茬稻,黃河三角洲濱海鹽堿地區為一季春稻[17]。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以稻田種植模式為基礎,不同的種植模式須配套不同的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然而,因稻蝦綜合種養經濟效益較高[18,19],部分地區未經前期調查,缺乏統籌規劃,不明確種養區域,不顧水利條件不匹配、稻田保水性差和土壤不適宜等客觀事實,盲目開展稻蝦綜合種養,茬口不合理銜接、作物與小龍蝦之間的“爭水”難題日益突出,資源利用率低,結果得不償失。山東省各地市的環境特點差異較大,如黃河三角洲、濟寧市引黃復墾區及濟寧南部區域土壤類型均存在較大差異[20-22],因地制宜地統籌規劃、明確適宜種養區域等工作均有待加強。
2.2?田面布局不合理
環溝建設是稻田綜合種養的重要技術措施,吳雪等[23]研究了不同溝型對稻魚共養效果的影響,郭印等[24]發現20%的空心菜覆蓋率可提升稻蝦鱔綜合種養時環溝內的水質。環溝建設可增加稻田儲水量,通過栽種水草減輕夏季高溫對小龍蝦的負面影響,滿足小龍蝦的生長需求,但為確保糧食產量,環溝面積應低于稻田面積的10%[25]。而在稻蝦綜合種養區域,環溝建設隨意、不規范的問題嚴重,田面布局不合理,如部分地區環溝面積過大,遠超國家規定的10%,破壞了“耕地紅線”,重蝦輕稻,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田間溝過大、過深,水體交換不便,無法保證水體“肥、活、嫩、爽”的要求,影響小龍蝦的正常蛻殼生長;部分農戶初次開展稻蝦綜合種養,開挖環溝過淺,當水稻種植水位要求較低時,環溝內水量少、小龍蝦密度大,而劉國興等[26]研究發現高密度會抑制小龍蝦的生長并造成水質惡化,極易引發小龍蝦的大規模死亡。
2.3?苗種行業不成熟
有研究通過分析繁殖行為[27]、環境因子[28,29]、飼料[30]等對小龍蝦繁殖的影響,明確了小龍蝦繁殖規律,為小龍蝦的規模化繁育奠定了基礎。目前,小龍蝦的繁育方式包括土池繁育[31]、工廠化繁育[32]、溫室大棚規模化繁育[33]、稻田繁育[34]等,因小龍蝦具有掘穴、抱卵、攻擊性強、食性雜等特點[35],山東省小龍蝦規模化繁育仍以土池育苗為主,育種池塘內“三代同堂”的現象十分明顯,近親交配引起的種質退化、抗病力弱等問題難以解決。調查過程中發現,小龍蝦苗種投放2~3 d即大量死亡的問題時有出現,苗種問題嚴重制約著稻蝦綜合種養的發展;另一方面,運輸距離與小龍蝦存活率及生理狀態顯著相關[36],苗種不能長距離運輸,農戶僅能選購當地或者近地苗種,嚴重影響小龍蝦的品質,高效、安全的苗種運輸技術亟待突破。
2.4?科技水平不高
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專業技術研究人員及推廣人員缺乏,稻蝦綜合種養標準化水平較低。開展稻蝦綜合種養的農戶多數具備水稻種植經驗,而水產養殖技術及經驗欠缺。筆者在與農戶交流過程中發現,農戶普遍認為小龍蝦可在污水中存活、抗逆性強,因此均采用粗放的養殖方式(僅投喂飼料,無其它管理操作)。這種缺乏管理的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科技水平較低,未能創造出綜合種養應有的生態和經濟價值,使從業人員喪失對稻蝦綜合種養的信心,致使稻蝦綜合種養難以大面積應用和推廣。
種養過程的各個環節均需予以重視。相關研究表明適度提升小龍蝦放養密度可增加產量,而高密度養殖對幼蝦、成蝦及稻田水質均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26,37];施用化肥致使水中氨氮、亞硝酸氮含量增加,對小龍蝦抗氧化功能和攝食行為有明顯的影響[38,39];毒死蜱、氯氰菊酯等農藥殘留致使小龍蝦免疫功能下降、組織發生病變[40,41];飼料的選擇也會影響小龍蝦的生長速度和品質[42,43]。而將養殖密度、化肥施用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轉化為適用于山東地區的實踐技術,提升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科技水平,仍需做出不斷努力。
3?山東省稻蝦綜合種養的發展建議
3.1?加強扶持與引導
應充分認識稻蝦綜合種養對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借鑒湖南、湖北等稻蝦產業強省成功經驗,了解稻蝦產業發展規律;聯合專業科研機構,整合水稻和水產行業相關力量,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調研,明確山東省適宜種養區域;通過出臺相關政策、發放補貼、邀請專家舉辦技術培訓等措施,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在適宜種養區域開展稻蝦綜合種養,增強農民從業信心,加速山東省稻蝦產業的健康發展;在非適宜種養區域,應禁止開挖蝦溝,防止對耕地的過度破壞。
3.2?增強科技支撐
21世紀以來,稻蝦綜合種養規模急速擴張,2019年小龍蝦5月集中上市時價格出現斷崖式下滑[44],初步說明小龍蝦產量已趨于飽和。現應在“以糧為主”的前提下,優化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在產量穩定的同時,提高稻米和小龍蝦品質,提升稻蝦綜合種養的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水平。為達成這一目的,必須以科技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因地制宜開展適于本區域的綜合種養技術研發。一是篩選、培育水稻和小龍蝦良種,構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良種生產基地,提升水稻和小龍蝦的抗逆性能及品質,解決種質這一關鍵問題。二是通過優化田間布局、完善環溝建設、建立高效耕作制度,解決水稻與小龍蝦之間爭水爭地的難題。三是研究合理高效的化肥施用技術、病蟲害防控技術和環境調控技術,在保障水稻產量的同時,減免化肥及農藥等對小龍蝦造成的損害,做到稻與蝦的雙豐收。
3.3?培養現代化農民
稻蝦綜合種養的高效應用,最終依賴于農民的有效實施。當代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經驗,必然無法適應現代綠色農業的高速發展。應當改變意識,培養現代化農民[45],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強化現代化農民的專業技術培訓,增強其農業知識儲備量,提升職業素養,夯實職業能力,充分提高從事稻蝦綜合種養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滿足高速發展的稻蝦生產需求。
3.4?打造知名品牌
積極創辦、引進各類相關企業,包括苗種生產、苗種物流、飼料、動保產品、小龍蝦和稻米深加工等上下游企業,完善稻蝦產業鏈,以此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稻蝦綜合種養的社會價值。同時,積極培育地方知名品牌,學習借鑒陽澄湖大閘蟹和潛江小龍蝦品牌發展策略[46,47],吸引人才流入,大力倡導品質立牌、科技創牌的企業精神,做大做強稻田蝦、蝦田米等品牌。同時,拓展銷售渠道,鼓勵稻蝦產品電商銷售,增強稻蝦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稻蝦綜合種養的整體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Berg H. Rice monoculture and integrated rice-fish farming in the Mekong Delta, Vietnam—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1): 95-107.
[2]?Oehme M, Frei M, Razzak M A, et al. Studies on nitrogen cycling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inputs in integrated rice-fish culture in Bangladesh[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7, 79(2): 181-191.
[3]?Vromant N, Duong L T, Ollevier F. Effect of fish on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rice in integrated concurrent rice-fish systems[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2, 138(1): 63-71.
[4]?Dwiyana E, Mendoza T C. 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profi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rice monoculture and rice-fish culture system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2006, 29(1): 145-166.
[5]?曹湊貴,江洋,汪金平,等.稻蝦共作模式的“雙刃性”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9):1245-1253.
[6]?寇祥明,謝成林,韓光明,等. 3種稻田生態種養模式對稻米品質、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8,39(3):70-74.
[7]?梁潔,龐敏,李林靜,等.稻田與清水養殖模式下小龍蝦肉的理化特性比較[J].湖南農業科學,2018(5):79-81.
[8]?肖求清. 稻蝦共作對稻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7.
[9]?Stará A, Kouba A, Velíek J. Effect of chronic exposure to prometryne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 in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680131.
[10]佀國涵. 長期稻蝦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變化特征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7.
[11]宋慶洋,米武娟,王斌梁,等.稻蝦共作水體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分析[J].水生生物學報,2019,43(2):415-422.
[12]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9)[N]. 中國漁業報,2019-09-02(A04).
[13]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 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鑒[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9.
[14]嚴岳華,盛建華,周鋒,等.南縣稻蝦產業化發展現狀與思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5):7,17.
[15]竺平,張開惠,宋德玉,等.荊州市稻蝦共作生產現狀、存在問題與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19,7(3):101-103.
[16]梁昱,陽文靜,倪才英,等.江西省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現狀分析[J].江西水產科技,2018(5):45-47.
[17]崔太昌,陳峰,李華東,等. 山東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與科技需求分析[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15, 32(6):24-26.
[18]劉全科,周普國,朱文達,等.稻蝦共作模式對稻田雜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經濟效益[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0):1859-1862.
[19]楊天嬌,易芙蓉,傅志強.稻蝦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評價及節本增效途徑分析——基于南縣的實證研究[J].作物研究,2019,33(5):432-436.
[20]李遠. 黃河三角洲土壤及其紅粘層的地球化學特征與環境意義[D].煙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2016.
[21]李俊穎,李新舉,吳克寧,等.濟寧引黃復墾區不同年限土壤養分變化預測[J].土壤學報,2018,55(6):1358-1366.
[22]趙慶令,李清彩.濟寧南部區域耕作層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球與環境,2016,44(1):25-35.
[23]吳雪,謝堅,陳欣,等. 稻魚系統中不同溝型邊際彌補效果及經濟效益分析[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0, 18(5):995-999.
[24]郭印,魏華,邵乃麟,等.不同空心菜覆蓋率對稻蝦鱔共作稻田環溝水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6):91-93.
[25]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J].中國水產,2018(5):81-83.
[26]劉國興,李玲,彭剛,等.放養密度對克氏原螯蝦生長和養殖水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4):86-89,93.
[27]徐增洪,周鑫,水燕,等.克氏原螯蝦繁殖行為生態學的實驗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2014,21(2):382-389.
[28]曹昆. 克氏原螯蝦性腺發育觀察及其繁育后代生長性能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29]王慶. 克氏原螯蝦繁育機制及養殖生態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0]徐加元,岳彩鋒,戴穎,等.水溫、光周期和飼料對克氏原螯蝦雌蝦成活和性腺發育的影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2(1):97-101.
[31]李洪進,蔡建中,唐玉華.克氏原螯蝦土池苗種繁育技術初探[J].水產養殖,2011,32(8):22-23.
[32]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克氏原螯蝦工廠化繁育關鍵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8(4):205-207.
[33]趙朝陽,周鑫,徐增洪,等.克氏原螯蝦溫室大棚規模化繁育技術及工藝[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5):275-278.
[34]朱端亞,嚴維輝,唐建清.稻田高效繁育克氏原螯蝦苗種試驗[J].水產養殖,2018,39(6):30-31.
[35]唐鑫生.克氏原螯蝦[J].生物學通報,2001(9):19-20.
[36]管羲,陳樹榮,洪剛,等.克氏原螯蝦幼蝦運輸方法的探討[J].漁業致富指南,2015(11):43-45.
[37]肖鳴鶴,肖英平,吳志強,等.養殖密度對克氏原螯蝦幼蝦生長、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水產學報,2012,36(7):1088-1093.
[38]Zhang W, Li J, Chen Y, et al. Exposure time relevance of response to nitrite exposure: insight from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s of immune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in the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J]. Aquatic Toxicology, 2019, 214: 105262.
[39]蘆光宇. 氨氮和亞硝酸氮對克氏原螯蝦攝食行為和抗氧化功能的影響[D].楊州:揚州大學,2012.
[40]毛阿敏. 高效氯氰菊酯對克氏原螯蝦免疫毒性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3.
[41]丁正峰,薛暉,王曉豐,等.毒死蜱(CPF)對克氏原螯蝦的急性毒性及組織病理觀察[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2,28(4):462-467.
[42]董超,鄭友,黃成.配合飼料和魚肉“間隔-輪轉”投喂對克氏原螯蝦生長的影響[J].水產科學,2016,35(1):72-76.
[43]鄧慧芳. 不同光照和飼料對克氏原螯蝦生長、非特異性免疫酶及體成分的影響[D].荊州:長江大學,2018.
[44]涂桂萍,李洪進,鄭國寶.2019年小龍蝦價格行情走勢對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的影響[J].漁業致富指南,2019(17):15-18.
[45]李小麗.農業現代化與現代化農民[J].學術交流,2008(7):130-133.
[46]譚春蘭,張涵.蘇州陽澄湖大閘蟹水產品品牌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3,31(4):131-137.
[47]劉念. 湖北省潛江小龍蝦品牌建設策略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