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川 王俊嶺 劉紅濤 王江濤 王軍 曹雪濱
【摘要】目的 觀察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PCI術后心室結構及左心功能的影響。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收集2014年6月~2018年3月就診于本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診PCI患者共125例,按術后是否應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分為治療組58例和對照組67例。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兩組患者在年齡、家族史、基礎心率、心功能分級中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組具有可比性。治療組術后24、72小時血漿NT-proBNP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出院后1個月對比:治療組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低于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3個月內治療組和對照組MACE發生率分別為8.6%和1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冠脈介入治療后加用rhBNP可延緩左心室重構、提高左心功能、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改善預后。
【關鍵詞】重組人腦利鈉肽;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內介入治療;左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療的最佳策略是“盡早、充分、持續開通梗死相關罪犯血管-再灌注,隨著冠脈介入治療的普及推廣,尤其是胸痛中心建立、綠色通道開通,對急性心梗患者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內介入(PCI)術已成為開通罪犯血管最常用的治療方案[1]。但我們注意到雖然急診PCI術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可仍有40%以上的患者出現心梗后心衰并死于AMI導致的心源性休克,其中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尤其突出 [2];故我們在快速、高效行急診PCI開通罪犯血管外,藥物治療對于防治心梗后心衰亦尤為重要。在延緩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的藥物治療方案制定上,β受體阻滯劑(βR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類藥物已得到廣泛認可。重組人腦利鈉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抗心衰藥物,可迅速降低心衰患者心臟前后負荷同時不影響心率、血管擴張度。已有學者提出在 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前對患者予rh-BNP預處理有望進一步提升 預后[3]。本次研究旨在探究rhBNP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診PCI術后患者左心功能變化及預后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8年3月本院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行急診PCI的患者,共125例。
納入標準:(1)符合WHO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診斷標準:持續不能緩解的胸痛超過30分鐘;心電圖相應導聯(至少連續兩個相鄰胸前導聯)ST段抬高≧0.2 mV;心肌標志物中肌鈣蛋白Ⅰ(TnI)陽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出正常值2倍以上;發病時間在12~24小時內的患者。(2)經急診冠脈造影(CAG)證實為前降支單支急性病變并同期行PCI治療成功開通LAD,未同期處理其他冠脈。
排除標準:(1)出現低血壓、心源性休克或任何其他禁忌應用血管擴張劑者(2)先天性心臟病、肥厚性心肌病、自身免疫病或精神異常者;(3)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多系統病變;(4)孕婦及妊娠期女性;(5)不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
本研究數據收集采用自制急診PCI調查表,固定手機人員,根據指南的推薦標準與調查表內容,嚴格統一收集病例。以病案室查閱病例、電話回訪及復查各項資料。從本院符合條件的患者臨床資料,記錄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心功能評定結果、相關臨床檢驗檢查指標、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率等相關數據。
1.2.2 分組
根據是否應有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分為2組:治療組58例和對照組67例。
1.2.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在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腺苷二磷酸酶(ADP)受體抑制劑、他汀、β受體阻滯劑、ACEI/ARB),治療組加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商品名:新活素;規格:0.5 mg/支;國藥準字:S20050033;廠家:川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用法:首次按1.5 μg/kg負荷劑量靜脈推注后,以0.0075 μg/kg/min的速度持續靜脈泵入維持72小時。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形式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符合正態分布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取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在年齡,入院時心率、血壓、心梗病史、LVEF、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左心室內徑、NT-proBNP、心功能分級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住院期間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ACEI)、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藥物應用情況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NT-proBNP 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NT-proBNP濃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術后24、72 h治療組血漿NT-proBNP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尿量、心率、腎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在心率、肌酐、尿量方面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治療組患者住院期間心力衰竭(3.4%)、再發心肌缺血發生率(6.9%),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4.9%,19.4%,P﹤0.05),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無死亡病例發生,在不良反應方面治療組住院期間低血壓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經調整劑量后很快恢復,未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