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才讓 萬瑪太

【摘要】目的 觀察藏醫霍爾美治療竇性心動過緩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 將80例竇性心動過緩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采用藏醫霍爾美進行治療,對照組40例,用針灸治療,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 87.5 %,對照組有效率75 %,經治療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 經過多年對古老的藏醫驗方進行研究帥選,利用藏藥外敷霍爾美治療竇性心動過緩療效顯著。
【關鍵詞】藏醫;霍爾美;竇性心動過緩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1
心動過緩(sinus bradycadia)是臨床心律失常中常見的病癥之一。是指成人心跳每分鐘60次以下。當心跳過緩導致心肌向全身供血不足,造成器官和組織缺氧,引發一系列相關癥狀。人體心臟有一處被稱為竇房結的組織,它是天然起搏器,可以產生電脈沖,通過心肌傳輸,并按照一定的節律收縮或搏動。臨床常出現心悸,輕者可無特殊癥狀,重者常伴頭暈、乏力、甚至昏厥等癥狀。藏醫認為竇性心動過緩是因心情憂郁,煩亂,飲食失調,失眠,易怒等引起體內培根功能紊亂,培根邪侵入心臟[1],使患者表現為胸悶憋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健忘,嗜睡及舌苔發白,思慮多,心前區有石頭堵塞感等癥狀。在器質性心臟病中,竇性心動過緩可見。病理性的竇性心動過緩相當于中醫的心氣虛、心陽虛,藏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2]。祖國醫學里把“氣”概括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有以下作用:推動作用、溫煦作用、 固攝作用、防御作用、 氣化作用、營養作用。心氣虛、心陽虛的病理狀態下推動作用減弱了,就會導致竇性心動過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門診患者80例,均為女性。年齡30~50歲,病程1~5年。
1.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針灸療法,刺針人迎,內關節,三陰交等穴位。一日一次,一次為15~20分鐘,一周為1療程,連續治療三個療程[2]。
(2)治療組:將藏茴香粉(具有祛寒止痛的功效,對寒濕、氣滯引起的子宮虛寒、腰背冷痛、肚腹脹滿、大便溏稀及疝氣等有很好的療效)和肉豆蔻粉(溫中澀腸;行氣消食。主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用紗布扎成適宜的小包,放入加熱好的酥油里加熱,然后敷于白會穴,第一椎穴,第六椎穴,第七椎穴,外敷時間為30分鐘,實施油敷時應掌握好溫度,避免燙傷[5]。
1.3 療效評價標準
1.3.1 療效標準
患者在門診進行治療后跟蹤隨訪觀察一年。痊愈:胸悶憋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健忘,嗜睡及舌苔發白,思慮多,心前區有石頭堵塞感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活動自如,生活能自理。顯著: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偶有胸悶憋氣,生活能自理。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但仍有部分體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減輕和加重,生活不能自理。
2 結 果
治療組40例中痊愈15例,顯著15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5%。對照組40例中痊愈13例,顯著10例,有效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詳情見表1。
3 討 論
藏醫認為竇性心動過緩是因心情憂郁,煩亂,飲食失調,失眠,易怒等引起體內培根功能紊亂,培根邪侵入心臟,使患者表現為胸悶憋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健忘,嗜睡及舌苔發白,思慮多,心前區有石頭堵塞感等癥狀。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的后續《藏醫外治療法》中記載藏醫霍爾美療法根據經絡走向和隆穴位處對應熱敷[1],經皮膚吸收抑制隆偏盛的藥物從而調節平衡三基因(隆、赤巴、培根)起安神、鎮靜作用。調節血液循環的作用。藏醫霍爾美療法是藏醫傳統外治特色療法之一,操作簡便安全,方法獨特,療效顯著[5]。
參考文獻
[1] 宇 妥.元丹貢布.四部醫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3.
[2] 安徽中醫院,上海中醫院,針灸學辭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8.
[3] 萬 瑪.藏醫治療娘圖病76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7,23(10):16.
[4] 阿布都熱合曼·帕拉提.維吾爾醫治療40例異常黏液質型竇性心動過緩臨床總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2,18(09):9.
[5] 旦正項秀.藏醫“霍爾美”治療寧隆癥(神經官能癥)35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5,21(05):2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