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習兵
【摘要】本文以北京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為例,雖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效果已初步顯現,但行業地位較低、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提高無法套用一流醫院的服務模式、人力資源狀況不足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為此采取注重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社區衛生人員的職業地位、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改革等措施,完善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基層;服務;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1
強調“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的新的醫療改革方案提出了許多主要是通過改善服務能力以充分發揮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用、加快基層衛生服務發展、保障居民健康的基層衛生服務思路和措施,有利于城市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1 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的背景
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的重點改革要點之一。主要承擔保健,預防,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服務和常見病的診治等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確保和改善城市居民健康狀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調查顯示,中國各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逐步成為一個服務功能逐步到位的社區衛生服務效果已初步顯現的系統。但是,衛生服務質量有待提高、醫師培訓不足、設施資源投入缺乏等問題仍然突出。
2 制約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問題
2.1 行業地位較低[1]
較低的工資是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行業地位較低的首要原因。2018年,市立三級醫院的工作人員工資是北京市16個區、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平均工資為10萬/人/年的社區衛生工作者的2-3倍。與社區衛生實際工作和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成長發展不相適應的北京市高級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標準及相關內容導致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晉升的難度也很大。
2.2 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提高無法套用一流醫院的服務模式
自2006年以來,北京原來區縣的基層醫院大多數轉變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已改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一級醫院原有的整體服務模式,服務流程,服務質量和內涵建設等一級醫院的過程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內涵仍被由一級醫院更名而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遵循:患者自愿前來看醫生,全科醫生診斷,處方,再次就診。在新形勢下,全科醫生的發展將很困難。如果我們繼續保持一流醫院基本相同的傳統管理模式,因不能真正使用全科醫生而無法體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獨特作用和地位,也就始終難以改變民眾對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的理解和使用。
2.3 人力資源狀況不足
首先,人員總數不足。北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根據每萬人口三名全科醫師和護士的標準無法可以達到要求。流動人口最多的文化程度高的北京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設置了促進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服務站,然而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護人員比例尤其專業公共衛生醫師人數偏低,大部分為兼職人員,更少關注預防和保護的現象能被不合理的人員結構所折射。
3 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能力的對策
3.1 注重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努力建立淘汰“豪華”空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合理的制度環境,倡導二,三級醫療機構試圖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管理,提高患者人數多、業務量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規模。對于位于中心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根據實際需要完善功能,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打造規范科學的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體系[2]。
3.2 提升社區衛生人員的職業地位
我們應改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政府對公益事業的財政保障的可及性和基本性,即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的等值計算,在員工基本工資,基本醫療保健,公共資金,公共衛生服務,大修和購置以及設備更新的投資的基礎上,體現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的更多工作,更多的優點和更好的報酬。同時,對于在質量和效力無法通過績效和等效性來衡量的山區和半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政府應對最困難的地區提供的服務投入足夠的績效工資,突出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醫務人員公共福利的可及性。
3.3 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改革
首先,社區居民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全科醫生簽訂建立健康檔案、建立穩定的服務關系的合同,建立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家庭醫生服務合同服務的形式。其次,建立全新的突出了預約服務的診療服務流程,全面實踐為患病和高危人群安排預約服務,并定期為健康人進行體檢的新診療服務流程。第三,在主要人群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區衛生服務方面,慢性病服務要提高服務質量的內涵,改變慢性病患者的傳統三步診斷、開藥、復診服務,建立慢性病服務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社管中心醫.2014年北京市社區衛生統計數據匯編[Z].2014.
[2] 顧文娟,葛小錨,劉奉丹,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業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22-2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