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李慧敏

【摘要】目的 分析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的護理干預對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的臨床應用療效。方法 將2016年1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診且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84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n=42)和實驗組(n=42),其中對照組施加常規心臟外科理念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實驗組施加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記錄兩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與各臨床康復指標進行對比。結果 干預后實驗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干預后康復綜合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實施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進行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促進患者臨床康復時間及生存質量的恢復。
【關鍵詞】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HAD-D;HAD-A;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
【中圖分類號】R6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2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是指對患者無體外循環支持、跳動的心臟上執行手術操作的過程[1]。因其手術執行過程給予患者較強的心理情緒負擔而影響其預后康復效果而使得手術成功率出現降低[2]。因此,針對該類患者實施較為健全的護理干預對于改善其康復指標尤為重要。本研究針對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實施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護理干預通過觀察其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與各臨床康復指標以探討其臨床療效。現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診且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84例,將其平均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48~75歲,平均(56.43±5.35)歲;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合并高血壓患者23例;病變支數:3支及3支以上33例、2支及2支以下9例。實驗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49~75歲,平均(55.64±6.45)歲;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7例、合并高血壓患者25例;病變支數:3支及3支以上32例、2支及2支以下10例。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及排除標準:(1)均為需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者。(2)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3)無免疫系統循環障礙。(4)均為自愿參與研究、且簽訂知情說明書者。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心臟外科理念護理模式干預,即術前宣教、心理呵護、禁水禁食、術后檢測生命體征等。
實驗組:施加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護理模式干預(1)組建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護理團隊,團隊成員由心血管主任、主治醫生、護士長、普通護士、手術室護士、麻醉師組成,隊長由心血管主任擔任。護理干預前由院方教務科對團隊成員進行專業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進行系統化培訓學習并于學習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方可參與護理。(2)于手術開始2 h時實施禁食、6 h禁飲,注射麻醉藥物保證鎮痛效果,以微量汞方式向患者機體輸注手術必需液體,控制輸注液體溫度為37℃,手術過程嚴密監測患者心理情緒狀態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監測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穩定性。(3)術后嚴密監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保證24 h內不斷查房,詢問患者及其家屬身體恢復狀況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3 觀察及評判標準
(1)記錄兩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2)監測兩組患者康復綜合指標(生存質量、Barthel 指數、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HAD-D、VAS、HAD-A指標與康復綜合指標采用均差±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連續性表量行t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比較
干預后實驗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康復綜合指標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干預后康復綜合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常因手術創傷大出血等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加之患者及其家屬對此病認知不足常給臨床后期護理帶來較大困擾而影響其康復愈合[3]。因此:針對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促進患者康復預后具有較大幫助。
本研究通過針對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實施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護理干預以期探討其臨床作用。通過建立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護理團隊并實施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技能考核以保證護理達到高質量水平[4]。通過針對圍手術期飲食飲食科學化護理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以減輕患者治療過程心理壓力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服從性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患者HAD-D、VAS與HAD-A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康復綜合指標亦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護理模式對于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實施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進行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臨床生命體征,促進其預后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儲 韻.循證護理在降低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并發癥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9):126-127.
[2] 劉春燕,吳桂琴,邵 琳,等.臨床路徑與個案管理在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6,37(10):2602-2604.
[3] 韓 萍,陳穎琪.冠狀動脈硬化的原因及搭橋術后護理中心護理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7(S1):137-138.
[4] 夏海娜,高致炳,李大愛.基于快通道心臟外科理念指導的護理干預在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05):49-5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