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胡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急診心肺復蘇患者采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其搶救成功率以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對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進行急診心肺復蘇的82例患者隨機分組,常規組采用基礎急救護理流程,試驗組采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對比其搶救成功率以及預后情況。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2.68%、預后效果為9.76%較常規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60.98%、預后效果為21.95%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顯著。結論 急診心肺復蘇患者采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搶救成功率以及預后效果。
【關鍵詞】急診心肺復蘇;優化急救護理流程;搶救成功率;預后情況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1
急診心肺復蘇最常見的癥狀是心搏驟停,引起患者的死亡,需要加強護理干預,保證其治療效果[1]。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而被醫師及患者所認可,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癥狀,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本文中對我院82例進行急診心肺復蘇的患者同時給予優化急救護理流程,以下是相關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進行急診心肺復蘇的82例患者隨機分組,常規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在34~76歲,平均(57.6±2.9)歲,試驗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35~75歲,平均(58.1±3.1)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方面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基礎急救護理流程,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及時將患者送入急診室,若確定心跳呼吸驟停,可進行心肺復蘇,按壓其心臟,建立靜脈通路,監測心電圖等。試驗組采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包括(1)環境護理:若患者身體可移動,將其送至搶救室,若搬運困難,可將病床抬出來,準備搶救儀器、藥品等,取得最佳搶救時機。(2)護理配合:醫護人員在急救現場準備除顫儀、血壓監護儀以及復蘇電板等儀器以便搶救措施的正常進行,由一名醫生完成搶救,護理人員給患者進行心肺復蘇、靜脈通路的建立、氣管插管、采用吸痰機對呼吸道痰液進行清除、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保證周圍環境的整潔等。在接到搶救電話后醫護人員及時趕到現場,給患者進行初步的搶救護理干預,有正確擺放患者體位,確定其意識狀況,再由醫生給予搶救,或者是護士將急救車推至現場,建立靜脈通路,給予氣管插管,遵醫囑使用藥物,其他人員做好搶救物品等。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復、自主循環恢復、存活以及心臟復蘇成功)以及預后情況(抽搐、恐懼、胸部不適、記憶力減退以及反應遲鈍)。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軟件SPSS 19.0處理分析數據,給予%表示和x2檢驗,若是組間有差異性,則P<0.05。
2 結 果
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2.68%(38/41)、預后效果為9.76%(4/41)較常規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60.98%(25/41)、預后效果為21.95%(9/41)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顯著。
3 討 論
心肺復蘇最常見的癥狀是心搏驟停,醫護人員需要掌握其心搏驟停情況,確定之后及時進行高效的持續性的胸外心臟按壓,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往心肺復蘇中采用常規護理流程,多由于醫護人員業務素質較低或外界因素造成操作不規范等問題,急救人員缺乏急救相關知識,分工較為混亂[2],常會造成急救工作混亂不堪的情況,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強對心肺復蘇患者的護理干預。醫院需要采取優化急救護理流程措施,對急救相關行為規范化,提高醫護人員對各項急救操作流程的熟練程度,提高醫護人員基礎急救的業務素質,提高醫護人員在急救現場的反應能力以及對緊急情況的處理能力,全面評估急救現場情況,要求醫護人員全力配合患者搶救工作[3],確保搶救的有效安全性。本文中對我院急診心肺復蘇的82例患者進行優化急救護理流程,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2.68%、預后效果為9.76%較常規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60.98%、預后效果為21.95%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顯著。證明優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在急診心肺復蘇患者搶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保證患者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急診心肺復蘇患者采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搶救成功率以及預后效果,規范醫護人員在急救現場的操作技能,提高其業務素質。
參考文獻
[1] 趙 惠.研究急診心肺復蘇患者采取優化急救護理流程的搶救效果及預后[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4):148-149.
[2] 林轉結,董麗娟,黃永貴,等.心肺復蘇患者優化急救護理流程的搶救效果及預后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8,23(3):286-287.
[3] 劉 燕,薛瑩瑩,劉夢思,等.優化急救護理在兒科急救心肺復蘇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2):11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