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浩

【摘要】目的 觀察并研究采用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眩暈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按照電腦排序的先后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取單純的西藥治療,觀察組則運用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狀況以及干預有效率進行比較。結果 從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上比較,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從兩組患者的干預總有效率上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眩暈患者治療時,采取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后,患者的眩暈與頭痛等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且時間縮短,優化其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辨證;針灸;眩暈;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隨著當前社會環境的復雜化,各種疾病的發生率都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在近幾年來,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使得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率提高。眩暈作為臨床相對典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且在近幾年發病年齡趨勢逐漸年輕化[1]。從該種疾病的誘發原因上來看,有貧血、高血壓、低血糖等疾病或者患者自身缺乏休息、運動過量等。在這種疾病誘發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會嚴重降低,如果沒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隨著病程的延長,還可能會誘發其他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例如腦梗塞、腦出血等,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醫院必須要在發現該種疾病后,及時進行檢查并且確診,以保證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本次研究抽取我院2018年收治的眩暈患者,并且就其采用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眩暈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按照電腦排序的先后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入選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眩暈[3];(2)經過其他檢查,患者無嚴重的器質性疾病;(3)患者以及家屬同意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5.29±4.32)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21±0.23)年;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1~79歲,平均年齡(45.12±4.43)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21±0.4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純的西藥治療,擇取胞磷膽堿鈉膠囊對患者進行口服,每次1~2粒,每日3次,連續治療14 d;
1.2.2 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西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1)選取雙側量聽范圍的穴位,對患者進行針灸,每日1次即可,連續治療14 d;(2)擇取腎、內耳、皮質下、神門、枕等穴位,對患者進行耳穴壓豆,兩耳交替執行,每五天1次,連續治療3次即可;(3)選取患者的風池穴、完骨、頸量、天柱等穴位進行針灸,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適當的進行穴位的調節。如果患者氣血虛可加百合、足三里;如果患者存在肝火旺可加太沖;如果患者痰濕可加豐隆。每日對患者針灸1次,連續治療14 d;(4)在針灸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中藥干預,如果存在肝陽上亢則運用天麻鉤藤飲;如果患者存在肝火上炎則運用龍膽瀉肝湯,每日1劑,分2次服用即可,連續給藥15 d。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癥狀,可適當的進行藥物調節。
1.3 觀察指標
根據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狀況,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層。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
統計兩組患者的眩暈消失時間與頭痛消失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從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上比較,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從兩組患者的干預總有效率上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 論
眩暈是因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臨床可以根據其發病位置分為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眩暈,不同眩暈在病癥表征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患者發生眩暈后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耳部不適、腦功能缺失、神經功能障礙等,危及其生命健康,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3]。同時部分眩暈患者還會隨著病程的延長,其可能會誘發病癥。從臨床發病來看,多數全身性系統疾病都可能誘發眩暈,臨床必須要針對眩暈的具體類型來進行治療。在近幾年的臨床統計中,眩暈患者占據了門診患者的5%[4]。在既往的治療中,采取單純的藥物干預,其只能對患者的癥狀進行短時間的控制[5]。基于此,我院針對患者的具體狀況,實施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措施。其選擇的穴位存在差異,在治療效果上也會存在一定的不同。在確定好穴位后進行針刺,然后對患者進行適當的中藥服用,能夠達到癥狀改善的目的[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的是中醫辨證結合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純的西藥干預。從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時間改善上來看,觀察組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較好,其能夠快速地改善患者的眩暈和頭痛,優化其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 錳,李 惠,孫雅蕙.中醫辨證針灸治療眩暈癥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5):164-165.
[2] 楊志國.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9):66+68.
[3] 潘英英.針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8,33(13):1928-1930.
[4] 楊學雙.中醫辨證針灸治療眩暈癥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4):174-175.
[5] 張明征,劉 萍.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09):77-78.
[6] 劉彩云,邊 康.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3):24+2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