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摘要】目的 討論觀察優質護理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2018年在我院住院的210例患者分為兩組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各105例。常規組按我院常規護理不提高護理標準,觀察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介入全面優質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院感發生率。 結果 常規組患者感染率為4.66%,觀察組院感率為1.90%,觀察組院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 臨床上為了降低醫院感染率的發生,應該重視臨床護理工作,對患者的每一個護理環節嚴格把控,從而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的發生,促進患者的恢復。
【關鍵詞】優質護理;醫院感染;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2
醫院本身作為患者聚集的地方,可能存在各種感染菌株,同時院內患者本身的身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更有發生院內感染的可能,降低院感的發生可從根本上降低許多不必要感染的發生,從而避免降低患者治療效果,惡化病情的可能,還可以增高院內病房的周轉情況,避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減少醫患關系的惡化。[1]而除此之外,醫院感染的發生也會給醫院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有研究顯示,在美國,僅醫院感染就會造成額外30%的病死率,間接對醫院產生了超過四十億的醫療費用和額外賠償,更是增加了超過八萬患者的額外死亡。多數醫院僅僅把重點放在了外科手術和用藥上面,而遠遠忽視掉了后期的精細護理管理,反而造成了許多無法挽救的嚴重后果。[2]有研究顯示精細的院內護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醫院感染的風險,院感并不是無法避免的,即使院內多種菌株的存在,仍是可以通過有效的護理檢測手段,達到降低感染,減少不必要的治療與縮短愈后時間,減少醫院賠償,促進醫患關系,同時減少病人因醫院感染而產生的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的發生。[3]本研究即討論優質護理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的臨床可行性分析,為臨床降低院感的發生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2018年收治的210例住院患者作為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男110例,女100例,年齡38~74歲,將以上患者隨機平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常規組有105例住院患者,其中男65例,女40例,平均年齡46.37歲,其中分別包括呼吸內科21例,婦產科19例,泌尿外科25例,其他科室40例,住院時間均在24小時以上,觀察組有105例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50例,其中分別包括呼吸內科15例,婦產科20例,泌尿外科18例,其他科室52例,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本實驗以國家衛生部發布試行的《醫院管理規范》作為標準參考,對入選患者全部排出可能存在的感染性疾病,篩查常規檢查,對于住院時間少于72小時和超過一個月的患者不予考慮入內。
1.3 護理方法
針對常規組我們采用本院常規護理措施,不作專門改變,采用一般護理,而觀察組則按照《醫院管理規范》嚴格實施全面護理措施,[4]同時兩組患者均按照醫囑照常用藥以及輸液,除此之外的護理措施包括:①院內加強對不僅限于醫務人員的所有護理人員在內的無菌觀念的培訓,根據每科室特殊情況分別制定相關的護理規范,按標準護理流程規范操作,并分科室設置督導,定時監督護理人員的護理規范并評分公示。②加強對院內的病房,配藥室,開水間,衛生間等各部位的消毒衛生,嚴格把控消毒人員的操作規范,同時護理人員本身應加強自身清潔衛生,避免攜帶院外感染進院,同時減少院內感染的機會。③垃圾房應嚴格按照醫院垃圾分類指標進行醫療分類,并督促整理人員按院內流程標準處理垃圾。④對于觀察組患者的床頭柜,床單,便盆等物品做到每天定期清洗更換,床頭柜保證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兩次,同時使用紫外線對普通病房進行半小時照射,而隔離病房則需要使用過氧乙酸溶液每天消毒兩次。⑤在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前嚴格按照流程進行,檢查外包裝是否包裝嚴實,是否處于有效期內,使用過后按照要求進行分類處理。⑥對護理人員本身也要加強自身防護,預防出現護理人員暴露的可能,亦需要防止發生醫療用具的自身感染損傷,一旦發生損傷或是接觸到了患者的污染用具,應該立即上報并對傷口進行處理,在第一時間盡量避免感染的發生。⑦除開護理人員本身的護理措施之外,也需要叮囑患者在飲食和睡眠上面按照醫囑認真執行,保證傷口的盡快恢復。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常規組和觀察組分別的感染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針對所有統計數據運用SPSS 18.8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資料采用x2檢驗,比較差異有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 果
在常規組中獲得的結果為發生醫院感染7例,分別為3例于呼吸內科,4例于其他科室,常規組院感率為4.66%,而觀察組中僅泌尿外科出現1例院內感染,呼吸內科出現1例院內感染,觀察組院感發生率為1.90%,數據證明優質護理可以明顯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醫院感染一般是由于患者與院內的致病微生物接觸之后,病原體在一定機會下接觸患者并侵入患者,在其體內排出代謝產物并進一步生長繁殖,損害宿主正常細胞的結果,另一方面,患者本身體內存在的免疫細胞也會對病原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機制,這種免疫機制的存在,反過來又會作用在患者本身,損害患者的正常組織,這兩者的強弱抗衡,決定了患者是否會產生院內感染,以及感染表現的強弱[5]。
同時,病人在住院期間,又要接受各種可能會損害機體本身抵抗力的治療,包括有創和無創治療,如氣管插管,胃腸內窺鏡,手術及放化療等,又進一步損害了患者的生理機能,[6]加之醫院人員流動量大,各種致病菌都可能在院內存在,微生物在醫院的病房,走廊,醫療用具,手術器械等地方廣泛分布,這樣對于院內患者本身,都有極大感染的風險。
已經有研究提示,若對醫院住院患者采取積極標準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院內感染的發生。
醫院雖然是治療的地方,但它同時也是病原菌聚集的地方,甚至更適合病原菌的存在,反而加大了患者感染的風險,而患者本身低下的抵抗力也是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了恰當的機體,侵入人體之后,患者不像我們健康機體這樣依靠自身強大的免疫系統可以清除掉侵入機體的非自身成分,病人本身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機制都有所下降,使得侵入的病原菌得以生長繁殖并發揮作用,因而發生了院內感染。降低院感的發生可從根本上降低許多不必要感染的發生,從而避免惡化病情的可能,還可以增高院內病房的周轉情況,避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減少醫患關系的惡化。[7]本實驗通過參考國家衛生部發布的《醫院管理規范(試行)》手冊,對入選患者進行一般護理和全面護理措施。包括針對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的培訓,制定科室相關的護理規范,設置督導定期審查,加強院內病區的嚴格衛生消毒,加強護理人員的自身消毒管理,嚴格完成醫療垃圾分類處理,病房定期紫外線或過氧乙酸消毒,按照流程嚴格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檢查外包裝及按照要求分類處理,加強護理人員自身安全防控,避免護理人員暴露或銳器損傷的風險,除此之外,也需叮囑患者執行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通過嚴格采用各種護理措施,本實驗中觀察組的院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使醫院感染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說明采取有效的優質護理工作,確實可以做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國云,藍海妮.控制醫院感染中優質護理管理施行意義的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8):9-10.
[2] 魯 慧.優質護理管理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78):223-224.
[3] 劉玉東,李秋云.實施優質護理促進醫院感染控制的實效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7,17(3):215-216.
[4] 王 群.持續質量改進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2):184-185.
[5] 項 娟.手術患者醫院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4):12662.
[6] 王明貴.廣泛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實驗診斷、抗菌治療及醫院感染控制: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7,17(1):82-92.
[7] 魯作彬,葉傳密.優質護理與醫院感染關系的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7):228-228,141.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7.19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