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采取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治療以及交鎖髓內釘治療的具體方法和實際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入院的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采取不同方法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共取得96.7%(29/30)的優良率,對照組的優良率僅為70.0%(21/30),相比之下觀察組治療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加壓鋼板治療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效果更加顯著,能夠顯著降低畸形愈合、成角畸形率、局部創傷、手術應激反應,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脛骨干中下段骨折;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交鎖髓內釘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是一種脛骨粉碎性或遠端骨折,與高速縱向暴力有關,骨折片會向四周爆裂,由于骨折處周圍只存在皮膚組織與肌腱,因此局部血液供應與循環不佳,會導致皮膚產生很大的張力,進而會刺破皮膚或導致張力性水泡的出現[1]。同時,存在類似于軟組織損傷、血運代償性差等并發癥,誘發骨不連或延遲愈合的可能性較大。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固定術(LC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骨折斷端、附近軟組織血運狀況提供充足的保護,有利于骨折更好地愈合。交鎖髓內釘固定術(INF)與人體骨骼力學中心性固定原則更加愈合,相應的 會提高骨折愈合率。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討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采取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治療以及交鎖髓內釘治療的具體方法和實際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入院的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55歲,平均年齡(45.9±11.2)歲;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5~54歲,平均年齡(46.1±1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觀察組采取閉合復位經皮鎖定鋼板:患者取仰臥位,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觀察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情況,選擇脛骨遠端合適位置做一橫置切口,切口長度3 cm,可在骨膜、深筋膜中間位置置入鎖定鋼板并用克氏針固定,觀察患者骨折區域骨塊復位情況,若復位效果良好再利用同規格鋼板,套在克氏針之上,而后再標記鋼板孔,于患者皮膚處做切口,長度為0.5 cm,使用螺釘進行鋼板固定[2]。
對照組采取交鎖髓內釘治療:手術前需要對患肢進行CT檢查或X線片,以此選擇長度適宜的PLC鋼板,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醉,治療時取患者的仰臥位。在X線透視下來復位處理骨折部位,然后在小腿前內側或外側行一切口,長度大約為1.5 cm,將其深筋膜切開后需在深靜脈與骨膜之間,借助鼓膜剝離器建立皮下通道,緊接著需要再骨折處骨膜表面置入之前準備好的LCP鋼板,同時在X線透視下確定骨折端對位 ,鎖定固定時將自帶螺釘擰入,最后縫合手術切口,結束整個操作。
1.3 療效判定標準
(1)治療效果評價:優:治療過程中未見感染以及神經、血管損傷,骨折恢復良好,未見畸形,關節活動能力正常。良:治療過程中無感染發生,但有部分血管或神經出現輕度損傷,骨折恢復良好,未見畸形,關節活動能力有輕微限制。差:未達到上述標準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不同方法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共取得96.7%(29/30)的優良率,對照組的優良率僅為70.0%(21/30),相比之下觀察組治療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經不同方法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共取得96.7%(29/30)的優良率,對照組的優良率僅為70.0%(21/30),相比之下觀察組治療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上述兩種方法的對比中,加壓鋼板固定更佳適用于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治療當中。
綜上所述,采用閉合復位內固定加壓鋼板治療脛骨干中下段骨折,效果更加顯著,能夠顯著降低畸形愈合、成角畸形率、局部創傷、手術應激反應,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施偉業,黃家基,吳江華.專家型脛骨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干骺端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OL].中國臨床新醫學,2019(03):275-277[2019-04-16].
[2] 潘 立.對比分析經皮鎖定鋼板與傳統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的療效[J].臨床研究,2019,27(04):95-9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