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掌龍
【摘要】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骨科確診需要進行骨科手術的老年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觀察組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術前、術中、術后的SBP、DBP、HR變化情況,以及兩組患者麻醉前后6 h、12 h、24 h的MMSE評分情況,分析兩組患者的麻醉恢復情況以及麻醉對認知功能的影響[1]。結果 兩組患者的SBP、對應時間點、DBP、H,麻醉前MMSE的評分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患者骨科手術后的6 h,12 h和24 h的MMSE評分明顯降低,并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身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時老年患者血液動力學相對穩定,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護老年患者的術后認知,是老年患者進行骨科手術時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關鍵詞】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老年患者;骨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1
老年患者手術治療后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精神活動障礙、人格障礙,這三種障礙在醫學上統稱為認知功能障礙(POCD)[2]。本研究我院64例施骨科大手術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兩種不同方式對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骨科確診需要進行骨科手術的老年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例。其中,對照組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8.3±7.2)歲,男19例,女13例,部位區分為:左側骨折的18例,右側骨折的14例,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上水平;觀察組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69.1±6.7)歲,男20例,女12例,部位區分為:左側骨折19例,右側骨折的13例,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上水平。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麻醉方法
參與研究的64例患者麻醉前30分鐘需要進行肌內注射,藥品為苯巴比妥鈉和阿托品,其中苯巴比妥鈉的劑量為0.1 g,阿托品的劑量為0.5 mg。密切關注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數據,出現異常,及時報告。
對照組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術前麻醉,誘導藥物為咪達唑侖,其劑量為0.05 mg/kg、另需下述藥品①依托咪酯,其劑量為(0.2~0.3) mg/kg、②芬太尼,其劑量為3~4 μg/kg、③琥珀膽堿,其劑量為1.5 mg/kg,上述藥品使用后,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插管成功后機械通氣,間斷注射藥品維庫溴銨,持續注射異丙酚和瑞芬太尼,骨科手術結束前10分停止麻醉。
觀察組采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進行術前麻醉,選取患者第1~2腰椎間的部位硬膜外穿刺,根據穿刺情況繼續置管,患者平臥翻身后注射利多卡因3 mL,其濃度為2% ,確認導管進入患者硬膜外腔進的位置,確認無誤后對患者進行追加羅哌卡因2~3 mL,其濃度為0.375%,控麻醉平面需要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手術過程中間斷追加羅哌卡因,濃度為0.375%維持手術麻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恢復效果,涵蓋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和應答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開始前、后6 h、12 h、24 h的MMS評分,分值越低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方面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的DBP、HR麻醉前、中及后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麻醉后MM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6 h,12 h、24 h,觀察組患者的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和應答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醫療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患者實施麻醉能幫助患者平穩度過手術過程,減輕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但麻醉藥物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影響[3]。本文研究表明:在實施老年患者骨科手術中,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更為顯著,更適合老年患者的手術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平,王衛萍,王云環.右美托咪定對老年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6(33):321-322.
[2] 李鳳英,龍紹祥.全麻合并腰-硬麻醉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7(01):201-202.
[3] 拉 窮.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J].西藏醫藥雜志,2016(03):103-10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