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霞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對產后缺乳患者的預防效果。方法 擇取46例產婦,并隨機分組研究,對照組(23例)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23例)予以中醫適宜技術護理,對照分析臨床效果。結果 研究組22例產婦母乳正常95.65%,1例產后缺乳4.35%,對照組18例產婦母乳正常78.26%,5例產后缺乳21.74%,研究組產后缺乳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產婦來說,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可以預防產后缺乳,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中醫適宜技術;產后缺乳;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27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1
婦產科中,產后缺乳比較常見,這不僅影響產婦健康,同時也影響新生兒健康,因產婦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對于產后缺乳問題,預防優于治療[1]。據相關研究指出,中醫適宜技術在產婦產后的應用可以預防產后缺乳現象[2]。本文對此予以研究,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46例產婦,均選自婦幼保健院,并隨機分組研究,對照組(23例)中,15例順產,8例剖宮產,產婦擇取年齡22~36歲,平均(30.69±6.13)歲,產婦擇取孕周38~41周,平均(39.13±1.52)周;研究組(23例)中,16例順產,7例剖宮產,產婦擇取年齡23~37歲,平均(30.71±6.36)歲,產婦擇取孕周39~41周,平均(39.20±1.39)周;經統計學分析,組間無意義,提示本研究比較有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23例)予以常規護理,涉及到飲食及運動指導、心理疏導、健康知識宣教等。研究組(23例)予以中醫適宜技術護理:①耳穴貼壓:選擇胸、內分泌以及乳腺對應耳穴作為主穴,同時氣血虛弱產婦選擇胃、脾對應耳穴作為配穴,肝郁氣滯產婦選擇神門以及肝對應耳穴作為配穴,取王不留行籽粘貼在醫用膠帶上,并將其在耳穴固定,按壓各穴位,得氣后維持1分鐘,每天3~5次。②穴位按摩:選擇乳根穴、膻中穴等,通過按摩拿法對各穴位予以推拿,并通過滾法使周圍肌肉放松,再通過按揉法對大椎穴、天宗穴、各個腧穴進行點按,最后通過排、搓法推拿。每個穴位按摩100~300次,每天2次。③走罐:選擇俯臥位,先對背部予以常規消毒處理,并將活血劑涂抹在頸背部,通過閃火法將玻璃火罐吸附在患者背部,并按照平推方式使其在背部移動,從頸部開始,沿著督脈以及太陽膀胱經側線推行,直至腰骶部,按照經絡循行方向對火罐進行反復推移,持續5~6次,直至皮膚出現紅熱表現,每次10分鐘。④乳房按摩。選擇仰臥位,用手掌按摩胸部及乳房周圍,每天1次,左側乳房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按摩,右側乳房則按照逆時針方向進行按摩,每側按摩25~35次,以出現局部發熱現象為準。之后使掌心位置固定在乳頭處,順時針按摩30次,再逆時針按摩30次。對于肝郁氣滯產婦選擇少澤穴、太沖穴、內關穴、乳根穴、膻中穴,對于氣血虛弱產婦則選擇少澤穴、膻中穴、足三里穴、乳根穴,按照補法進行按摩,通過拇指對各個穴位進行按壓,每個穴位按摩2分鐘,每天2次。
1.3 臨床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產后母乳正常及缺乳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均經統計學軟件(SPSS 17.0)分析,涉及到計量、計數兩種資料,分別以(x±s)、(%)兩種不同方式予以表達,另外經t值、x2兩種不同方式予以檢驗,如果檢驗所得結果P<0.05,則表示有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22例產婦母乳正常95.65%,1例產后缺乳4.35%,對照組18例產婦母乳正常78.26%,5例產后缺乳21.74%,研究組產后缺乳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母乳喂養對產婦及新生兒均有益,但產婦產后容易缺乳現象。中醫認為,產后缺乳通常是因氣血虧虛而導致,因氣血不足而無法行乳,使得乳汁分泌減少,甚至出現無法泌乳現象。對于此,可以通過耳穴貼壓、穴位按摩、走罐、乳房按摩等中醫適宜技術進行干預,可以有效預防產后缺乳現象[3]。本次研究結果也證實這一觀點。
對于產婦來說,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可以預防產后缺乳,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張麗珍,鄧祥紅,詹少卿.中醫適宜技術對產后缺乳的預防作用[J].光明中醫,2017,32(10):1471-1472.
[2] 張笑興,李詩雅,鄧秀花.家庭醫生式服務中實施產后缺乳中醫調治的初探[J].中醫臨床研究,2017,09(07):54-55.
[3] 陳鳳鸞.適宜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缺乳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40):274+27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