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應連 謝敏
【摘要】足跟痛作為現代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但治療效果不理想,極易反復。現報道1例依據整體觀念以手法配合腹針治療足跟痛的療效,分享心得體會。
【關鍵詞】足跟痛;手法;腹針;驗案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2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底部局限性疼痛,不紅不腫,影響行走。又稱腳跟痛。是由于足部的骨骼、關節、軟組織等處病變造成的癥狀。常見的為跖筋膜炎、骨質增生;一般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后發生,是一種慢性損傷引起的疾病[1]。現代醫學治療手段有手術、理療及藥物等[2-3]。
典型病例:王某,女性,67歲,既往體健,9+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足跟疼痛,長時間行走、站立后癥狀明顯加重,休息后可稍緩解,多次就診于當地醫院行“局部按摩、藥物治療、熱敷”等治療(具體不詳)可稍緩解。近日,雙足跟疼痛逐漸加重,甚則不能站立、步行,右足尤甚。于當地醫院治療后未見明顯緩解,遂于我院就診,門診行雙足側位X線回示雙側跟骨底骨質增生改變,左側骨質增生明顯。查體:緩慢步入診室,痛苦面容,雙側足跟部有明顯壓痛,踝關節活動后疼痛加重,右側尤甚,余查體未見明顯異常。
治療方案:以補益肝腎,通絡止痛為治則。治療:洗手消毒,在患者行手法處涂少量麻油做為介質。(1)施術者一手使其足固定在背屈位,同時另一手握拳,用拳頭平面由足掌底部至足跟部推4~5分鐘,再用拇指由足背向足掌趾推3分鐘;(2)施術者一手托住病人一側小腿遠端,另一手固定該側膝關節,緩慢作膝關節的屈伸以及內旋、外旋動作;然后用拇指推、滾及彈撥膝關節周圍韌帶及筋膜,反復進行數次;(3)施術者用拇指由上至下推、滾脛前肌、小腿后方肌群,至跟腱處改用提捏、彈撥約10分鐘;(4)施術者一手托住該側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尖,行踝關節的背伸、屈曲以及內翻、外翻動作數次;然后用兩掌相對握內外踝,做牽引動作,反復進行數次;(5)腹針取穴[4]: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外陵(雙)、下風濕點(雙)、下風濕下點(雙)。操作方法:患者平臥位,用直尺精準測量定點后消毒雙手及病人皮膚,選取0.22 mm×30 mm毫針,進針時應避開毛孔、血管及傷痕,對準上述穴位迅速直刺入皮膚,然后緩慢深入。進針深度: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四穴進至深層,雙側外陵則進至中層,雙側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均進至淺層。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脹痛的得氣感,待針尖有輕微阻力而患者無任何不適停針,留針30分鐘。隔日一次,1周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2周后患者行走、站立自如,無明顯疼痛。
心得體會:足跟痛作為臨床的一種常見病,自古以來眾多醫家對該病的認識和治療各有見解。《諸病源候論》中有記載:“腳跟頹者......呼為腳跟頹”。祖國醫學一般認為造成足跟痛是因為多重因素導致的筋脈閉塞,氣血循行不暢,不通則痛,是以久行久立后,壓迫局部經絡,氣血瘀滯,則疼痛更甚。根據《腹針療法》[4]的“引氣歸元”學說及“神龜圖”的全息投影觀點,故選穴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外陵(雙)、下風濕點(雙)、下風濕下點(雙)。其中,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取其“后天養先天”之用以達“引氣歸元”之功。張介賓認為調經重點在補脾胃以充血,填腎氣以化血養血。故以上穴位均刺至地部。雙側外陵則輔以通調下肢經脈,行氣活血,故因刺至人部;同時配以雙側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來以緩解局部疼痛,此四穴位均刺至天部。患者年老久病,肝脾腎虛衰,氣血不足,運行無力,久滯成瘀,阻塞脈絡,經脈不通則痛。以上10穴合用,以增補肝腎、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足跟痛的原因有如下:
(1)由于長時間直立、步行等,使足底肌肉、筋膜等在跟骨結節著力點周圍反復拉伸、摩擦,導致軟骨的損傷,并促使骨骼自我修復、硬化與增生,形成骨刺,進而刺激周圍的軟組織分泌致痛物質的出現和無菌性炎癥,導致跟墊痛、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等,產生足跟痛。
(2)同時還與足部的形態結構相關,經長期的負重、行走、站立導致足弓變平,連接跟骨及骨之間的韌帶、肌肉長期受到壓力,過度拉伸,反復磨損,最終造成軟組織炎癥引發足跟痛。
(3)隨年齡增加,足跟的脂肪纖維墊逐漸老化,彈性隨之下降,又長時間反復擠壓磨損,結構改變,功能喪失,也是間接足跟痛的一個原因。
(4)除了足底局部及踝關節的原因,小腿的骨骼肌肉、膝關節及周圍結構也密切相關。根據人體結構來看,當膝關節受到損傷時,勢必會影響到其周圍的韌帶、肌腱,造成小腿肌肉過度收縮,比如腓腸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等,往下傳遞通過跟腱在等跟骨及踝關節的附著點牽拉,同樣也會導致足部結構力學失衡,引起足跟痛。而反過來,根據人體結構的連貫性,足底的損傷也勢必會逆向影響足背、踝關節、小腿、膝關節,甚至大腿、髖關節等,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雖然該患者的影像學報告顯示雙足的跟骨均有骨質增生,且左側骨刺較右側大,但疼痛的程度卻是右側更為明顯。經手法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但骨刺仍舊存在,因此可知,骨刺只能作為足跟痛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所以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需要行手術切除骨刺,在行手法治療后若無效果,則再考慮行手術或者封閉治療。
從腹針理論來看,治療足跟痛的原則是補益肝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祛瘀止痛,手法一般是推、滾、彈撥、拉伸等。而現代醫學則按照解剖基礎來進行松解肌腱筋膜、拉伸肌肉,減輕局部壓力,使局部循環通暢,減輕炎癥,消除疼痛。二者的理論體系雖然不一樣,但是治療效果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從該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治療效果來看,對于某一個點的疾病,并不能單純進行局部處理,這樣即使有效也只是暫時的。因此要帶著整體的綜合性眼光去看待人體,治療前要仔細地進行查體,辨別問題的根源所在,著力于要點,方能解決疾患。
參考文獻
[1] 李 謹,張中會.運用燒山火手法針刺雙腎俞穴治療足跟痛1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06:475.
[2] 郭文青.手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增生性足跟痛127例[J].河南中醫,2004,06:77.
[3] 王保華.神經阻滯配合手法治療足跟痛[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03:396.
[4] 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0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