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潔麗
(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江蘇 宜興 214200)
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臟病類型,臨床上常表現為胸骨后區放射性疼痛、心悸、氣短等癥,具有危害性高、并發癥多的特點,若未進行及時治療,將可能引發心肌梗死、猝死等,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1]。針對冠心病,除了臨床對癥治療外,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幫助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的護理模式往往只關注于患者的病情進展,而忽視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從而使治療效果難以滿足臨床預期[2]。本研究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均符合《內科學》中冠心病相關的診斷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精神病史、藥物過敏史、嚴重的器質性病變、急性心肌梗死、認知功能障礙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54-81歲,平均(66.87±3.52)歲,病程2-16年,平均(9.22±1.34)年。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的護理模式,研究組患者行優質護理模式,具體為:(1)優質心理護理:冠心病病程長,患者常需終身用藥,心理負擔及精神壓力較重,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訴說內心的感受,以同理心的態度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2)優質的健康宣教:通過健康問卷調查表對患者的疾病知識進行評價,針對性的向患者講解冠心病的相關危險因素、防治知識、飲食運動、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掌握疾病知識,提高健康行為。(3)優質的用藥護理:向患者發放彩色藥盒,分類存放各種藥品,并向患者講解不遵醫囑、私自調整劑量、擅自停藥對疾病的影響,設置用藥提示牌,并囑家屬監督患者遵醫囑用藥,預防藥物不良反應,保證用藥安全。(4)生活護理:指導患者低脂低鹽飲食,多食用維生素及纖維素含量高的新鮮水果及蔬菜,均衡營養。同時根據自身喜好選擇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行為及護理滿意率。
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3];采用健康行為量表(HPL)從患者的心理狀態、營養狀態、人際關系、壓力管理、軀體活動、健康責任感6個方面對患者的健康行為進行評價,滿分208分。出院時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兩組護理滿意率,總滿意=滿意+一般。
采用SPSS22.0,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s)、率(%)表示,行t檢驗及x2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差異。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ADL評分為(93.87±3.65)分,HPL評分為(187.53±3.58)分,對照組患者ADL評分為(82.65±3.22)分,HPL評分為(146.38±3.26)分,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研究組患者滿意28例,一般14例,不滿意3例,滿意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滿意22例,一般13例,不滿意10例,滿意率為77.78%,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冠心病是心內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常因不了解疾病知識及長期用藥等而伴有焦躁、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導致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能力降低。在傳統的護理模式中護士多為機械性的執行醫囑,而往往忽視了患者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4]。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是在傳統護理模式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其核心為“以人為本”,不僅要求護士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同時又要具備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溝通技巧,對患者實施全方位、人性化、規范化的護理措施,以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需求,從而提高護理質量[5]。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ADL評分、HPL評分及護理滿意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提高護理滿意率,值得在冠心病患者護理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