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外科,天津 300052)
研究顯示,肺癌是十分常見惡性腫瘤,對于肺癌治療,臨床常常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患者進行肺癌手術切除后,自身肺功能易受到影響,導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使人體呼吸道清除分泌物機制受損,患者在手術后無法進行自主咳嗽,易導致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而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對減輕患者痛苦和減少并發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實施一項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對呼吸功能護理干預措施對肺癌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進行分析,見本文研究詳細描述。
研究對象為肺癌患者,例數200例,采用抽簽分組方式對研究對象200例進行分組,患者收取時間在2018年1月12日到2018年6月10日,分為觀察組一組(100例肺癌患者)、對照組一組(100例肺癌患者)。
排除標準-伴有手術禁忌癥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癌診斷標準、(2)術前無嚴重心臟疾病[2]。
觀察組100例中:年齡在30歲直至59歲之間,肺癌患者平均年齡均為(45.21±1.15)歲,肺癌患者性別:50例為女性、50例為男性。
對照組100例中:年齡在31歲直至61歲之間,肺癌患者平均年齡均為(46.11±1.26)歲,肺癌患者性別:51例為女性、49例為男性。
2組觀察組100例肺癌患者、對照組100例肺癌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等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性,采用P>0.05代表。
對照組100例均使用常規護理。
在手術后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在術后1天-2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記錄并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例如引流性質、色、量以及呼吸音等,保障患者胸腔引流管通暢,指導患者對胸片進行復查,并給予患者采用呼吸機進行輔助吸氧[3]。
觀察組100例均使用呼吸功能護理干預措施。
1.2.1 指導每位患者進行正確深呼吸,最大限制使患者肺泡膨脹,預防患者呼吸道閉塞,患者在進行深呼吸時,可采取坐位、臥位、側臥位等,集中精神、全身放松,連續進行深呼吸10次-20次,并在每位早期進行深呼吸鍛煉,連續鍛煉7天[4]。
1.2.2 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護理人員可采用雙手對患者手術切口處進行按壓,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若患者咳嗽無力或者咳嗽無效,護理人員可對患者氣管進行刺激,從而誘發患者咳嗽,同時護理人員可采用拇指或者食指在患者胸骨上緣壓向氣管,或者護理人員采用吸痰管插入患者氣管,從而促進患者咳嗽反射[5]。
1.2.3 對肺癌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例如患者脈搏、心率、呼吸以及血壓等,對每位患者各項指標進行監測,在必要情況下對患者進行病情護理、皮膚護理以及衛生護理,肺癌患者常發生并發癥,并發癥不僅僅是疾病嚴重的提示指標,也是影響肺癌患者預后十分重要的因素。研究顯示,并發癥控制治療,能對并發癥有效控制,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在進行并發癥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為并發癥控制、并發癥監控的實施者,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并發癥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每位患者對術后并發癥的認知度,能顯著提高肺癌患者的依從性[6]。
1.2.4 在肺癌患者住院第一天,護理人員可根據肺癌患者病情安排病房,并送往肺癌患者前往指定床位,為肺癌患者家屬講解醫院相關制度,在患者進入醫院后,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并將檢查結果詳細記錄,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告知患者應按時用藥,遵醫囑為肺癌患者進行常規檢驗,告知患者家屬在第二日清晨需要采集血液[7]。
1.2.5 在肺癌患者入住病房后,應根據肺癌患者臨床癥狀對病房內溫度濕度進行調整,提高患者舒適感,并保證患者睡眠時間足夠,給予患者多食用蔬菜和新鮮水果,在肺癌患者進行肺癌手術前,護理人員應根據每位肺癌患者病情進行健康指導,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關于疾病的各項知識,同時告知患者手術方式和手術各項注意事項[8]。
1.2.6 病室寬敞明亮、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溫馨有愛,定期打掃,保持肺癌患者病房整潔、干凈,減少細菌和病毒傳播,預防肺癌患者感染發生;告知肺癌患者及其家屬休息的重要性,休息能減輕負擔,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根據肺癌患者病情情況指導其進行正確休息,告知在肺癌患者手術后,應保持肺癌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待病情穩定3周-4周后即可逐漸恢復正常活動量。恢復期繼續限制活動量。待肺癌患者實施肺癌手術后逐漸康復,患者病情穩定以后,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和活動,對每位肺癌患者進行肺癌各項知識宣教工作,例如宣傳手冊、肺癌知識口述講解、肺癌宣教視頻等,給予每位肺癌患者家屬發放肺癌宣傳手冊,要求家屬進行閱讀,從而提高肺癌患者以及肺癌家屬的依從性[9]。
1.2.7 由于在術后部分肺癌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家屬由于急于求成,亂投醫和亂用藥,易導致患者病情不斷惡化,使患者健康受到嚴重影響,護理人員應對每位肺癌患者家屬進行指導,鼓勵患者進行正規的術后治療和檢查,樹立肺癌患者和肺癌患者家屬對康復的信心,告知患者術后康復不僅僅只是采用藥物,而是一項綜合療法,積極和有效的配合,對患者病情十分重要[10]。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肺癌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肺癌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肺癌患者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
在肺癌患者治療兩周后,進行焦慮評分測定: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評定,其中主要包括14個反映焦慮癥狀項目,每個項目分為5個評價指標,分別為無癥狀、輕微、中等、較重、嚴重等,無癥狀為0分、輕微為1分、中等為2分、較重為3分,嚴重為4分,使用0分-4分評分法,患者14個項目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焦慮癥越嚴重[11]。
在肺癌患者治療兩周后,進行抑郁評分測定: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進行評定,其中主要包括14個反映抑郁癥狀項目,每個項目分為5個評價指標,分別為無癥狀、輕微、中等、較重、嚴重等,無癥狀為0分、輕微為1分、中等為2分、較重為3分,嚴重為4分,使用0分-4分評分法,患者14個項目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抑郁癥越嚴重。
統計學數據處理采取SPSS25.0軟件,本次研究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肺部感染發生率、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觀察組肺癌患者的住院時間(15.01±1.15)d和下床活動時間(2.01±0.45)d短于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19.45±1.27)d和下床活動時間(4.15±1.27)d(P<0.05),見表1所示。

表1 分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肺癌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
觀察組肺癌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所示。

表2 分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肺癌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
觀察組肺癌患者的焦慮評分(15.21±1.01)分和抑郁評分(16.11±1.28)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所示。

表3 分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肺癌患者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
據相關研究顯示,肺癌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外科手術為目前治療肺癌常見方式,由于肺癌手術特殊性,其手術創傷和切除范圍較大,易導致患者肺功能受損,從而導致術后并發癥增加,由于患者自身呼吸道肌力減退,易導致氣道黏膜功能逐漸下降、氣道狹窄,使患者氣道內分泌物清除能力降低,使患者手術效果受到嚴重影響,而對患者采取一項有效的護理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能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還能改善患者呼吸情況。因此,本次研究對呼吸功能護理干預措施對肺癌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呼吸功能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
通過對患者應用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后,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其與常規護理相比,具有多種優勢,能彌補常規護理不足。通過在護理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能使患者肺泡得到最大限度再膨脹,能預防患者呼吸道發生閉塞情況,同時還能誘發患者咳嗽,促進患者氣道內分泌物排出。在實施肺癌切除術后,患者自身呼吸道分泌物不斷增加,其與氣管插管刺激和手術等因素具有密切相關性,當患者呼吸道內分泌物超過黏膜纖毛系統負荷時,易導致患者呼吸道內正常清除分泌物機制受損,易導致患者發生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使患者術后恢復受到影響,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延長,通過給予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在改善患者自身呼吸功能時,能促進患者肺復張,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利于患者早期康復,對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呼吸狀況十分重要,通過根據每位患者個體情況,應用不同的護理方式,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能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改善每位肺癌患者的預后[12]。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肺癌患者的住院時間(15.01±1.15)d和下床活動時間(2.01±0.45)d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肺癌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肺癌患者的焦慮評分(15.21±1.01)分和抑郁評分(16.11±1.28)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肺癌患者應用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后,能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