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鼎
(內鄉縣農業機械化學校,河南 南陽 474350)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設備普及率日益增長。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體系逐漸系統化,并且農業機械設備使用率仍呈現出上升趨勢,我國農業產業步入高速發展階段。
據相關調查,在我國初期,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十分低,全國總機械化動力只有8萬kW左右,農業應用的拖拉機不超過500臺,農業栽重汽車和大型收割機數量不超過200臺,由此可見當時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非常低。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機械制造業得到迅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的保有量成倍增加,經濟作物種類增加,農業生產率高,農業發展得到全新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領域不僅僅只注重農業糧食生產,也逐漸向各種農業多樣化發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許多農業生產加工業、水廠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等衍生產業。農業機械化將傳統的農耕模式逐漸向現代農業耕作模式轉變,農業生產效率高、農業管理更加方便、農業設備更加先進,并且在整個農業過程中增加了農業生產前、生產后的鏈條產業兩個環節。部分傳統的農作物生產實現了高水平的機械化,比如水稻、玉米、大豆、小麥等,尤其是水稻和小麥的機械化水平。
隨著可持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以及政府推出的一系列退耕還林、還湖、還草等農業政策環境下,農業中的傳統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減小,而其他經濟利益高的農作物種植力度的加大,這些都影響著我國農業生產結構不斷發生變化。從農業機械化發展方面考慮,我國傳統農業生產中的機械設備投入量會逐漸減少,而一些新興的農業產業的機械設備投入量會大量增加。并且隨著人們在全國各地實施節水節能項目和廣泛使用農業機械設備,農業機械生產的產品質量得到提高,產品價值和發展空間提升。
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為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特點封閉、規模小、一家一戶生產模式、生產工具落后,農業家庭基本很少會去購買農業機械,購買機械既不劃算也沒有必要。因此,農業機械化市場化、社會化服務這一話題就此產生。目前,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改變了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生產模式,逐漸向社會服務化、市場化發展。比如就小麥而言,小麥向市場化、社會服務化發展開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跨區域收割小麥。跨區域收割小麥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并將收割的時間延長到一個月左右。收割時間的延長直接提高了農業生產量和擴大了收割機的應用。這種跨區域收割所帶來的利益誘導農戶使用收割機,提高農業整體經濟利益。此外,現投入到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數量日益增加,投入設備數量的增加對農業衍生產業和其他農業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改變,將這些產業向集中化模式轉變,推動機械化水平提高。并且在此基礎上,我國出現了許多有關農業發展的協會和合作社,讓農業生產規模管理系統化。
農業機械化水平之所以在近幾十年來有如此快的發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有技術的支持和保障。在技術的支持下,農業發展不僅在傳統的農業產業中有快速的發展,更是衍生出多種多樣的產業。對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傳統農業機械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視。由于農業大部分傳統農作物種植的區域廣泛和種植季節性,耕作時間段集中,耕作量大等特征,在以前機械化水平低的環境下,農業生產率低,但隨著機械化發展,農業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除此之外,專業技術人員不斷研發農業機械新技術,以滿足農業新發展需求。
21世紀以來,農業機械化水平在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引入了許多的高科技技術,農業機械化全方位發展。在電子技術、智能化、自動化發展影響下,農業機械設備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為了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實現農業生產高效化、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農業產品質量,政府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不僅能促進農業生產力和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也對農田整頓與水土資源的利用有重要的作用。農業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由自然環境、氣候影響、惡劣天氣變化等原因帶來的農業危害。采用先進的耕作技術、引入新型的種植機械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微灌技術對旱地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源保護方面,人們既關注農業生產率,也注重對水土保護的研究,不在一味追求農業生產率,而是在保護土地資源的的同時又保證農業生產率。
科學采用現代先進科技和農業機械設備、加強農作物生產和資源管理技術是發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該技術基于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能夠及時獲取有關農業各類信息、發現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處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生產體系,主要是由于高密度、高水準的傳感器,它能洞察農業生產各個方面的一舉一動,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智能分析,根據信息處理和結果運算對決策提供依據,對影響農業生產的環境、水土質量等條件進行量變與質變分析,實現高精度農業生產。
農業機械標準技術主要是人為規定的標準,以前標準技術主要停留在產品加工業上,但用現在的發展標準來看,這類標準存在一定的封閉性與落后性,如果這種標準長期使用下去,將會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大阻礙。大部分國家將農業發展重點逐漸轉移,不在只是關注技術專利,更多的是注重技術標準。技術標準與專利不同的是,專利注重技術所有者的保護,不利于大面積推廣,而標準技術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環節。目前,世界各國都意識到標準技術在整個產業的影響力,努力突破國家技術發展的阻礙,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標準技術各外重視。
在20世紀末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十分緩慢,技術更新時間長。但在目前這一發展階段,受農業發展在市場經濟與開放的發展觀念影響,農業機械引入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產業想要獲得更好的經濟利益就要找準農業發展時機,掌握市場發展規律,加強技術的應用。可以說在農業發展中,掌握了標準技術就相當于站穩了發展地位,在市場上處于優勢地位。
我國農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農業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高技術的農業機械化成為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因此我國農業生產部門要注重科技的更新和農業管理水平的調整,掌握農業生產核心技術,適應市場發展規律,向農業機械化發展,建立新型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機械全面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