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仁相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廣西 547100)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采用規范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術,這種機械化手段在使用時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例如插秧機的使用與機械插秧用秧苗的培育,還需要有嚴格的大田管理農藝配套措施。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夠獲得水稻種植技術有效性的增強,實現水稻生產的總量增收、高產穩產,且機械化技術能夠減輕水稻種植的勞動強度,是一種理論上的優產技術手段。但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各類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得種植戶對于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運用失去信心,難以全面推廣運用。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建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業的增產與增收,提高農民的經濟水平。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是作為農業生產與發展現代化農業的一項重點工作,在技術手段上,需要得到更多的認識。
機械化育插秧技術中對于秧田、秧盤、育秧、秧田管理都有嚴格的標準與流程。通過秧田的選擇,挑選背風向陽,便于管理與運輸的地塊進行育秧。在育秧前需要做好秧盤準備,一般在每畝土中設置30個秧盤,秧盤以長58 cm、寬28 cm、高2.5 cm為標準,并在秧盤中加入營養土。后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種子,進行育種。在育種后還需做好秧田的管理工作,澆水與施肥是管理的重點,以少施勤施為原則,避免燒苗,在管理過程中把握揭膜的時間,在秧苗生長高度達到15 cm左右、秧齡達到1個月左右時可進行移栽。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對于育秧的要求嚴格,是為了能夠培育適應于機械化技術的秧苗,提高機械化種植的有效性,擴大種植產量。
在秧苗移栽前需要進行整田,對于大田的排水效果與土地情況進行維護,一般在大田中施以肥料,待大田混泥完成沉入大田后保持田水深1~2 cm,用機械進行淺插秧,提高秧苗的生長力度。機械化插秧有其標準的插秧規格,可根據當地的生產情況將機械化插秧的株距刻度調整至適宜的刻度。在插秧技術完成后,還需要進行有效的大田管理,在移栽后的一周左右時間后,施以肥料,促進秧苗生長,管理中需保證淺水,水量不可過高,至移栽一個半月后,可再為田地補充一次肥料。至其達到灌溉期后注意做好干濕交替的管理,養根保葉防早熟,促進生長質量的提高。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在理論上確實能夠獲得水稻產量與質量的提高,但在實際的大面積種植中,仍舊面臨著一些推廣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我國的水稻種植區域廣泛,對于大面積水稻種植的要求高,長期以來,機械化種植技術確實在各地得到了示范與試點,但對于一些偏遠地區,育秧中心與育秧點的建設存在一些缺陷,其分布不均勻或育秧規模小等都會造成機械化技術推廣難的問題,加之機械化種植投入的成本較大,種植戶對于經濟效益的考量多,因而難以放心的進行大量投入。育秧中心是對周邊已經使用機械化插秧的種植戶提供秧苗的主要場所,但考慮到周邊種植戶多,分布廣泛,育秧中心的產量和育秧能力與現狀便體現出嚴重的不平衡趨勢,且部分偏遠地區在精細化育秧技術上還未得到完善,其培育出的秧苗很大一部分都難以達到機械插秧的要求。這是由于工廠化育秧技術的不完善導致育秧經濟效益較低的原因,也直接限制了育秧的規模化發展與機械育插秧技術的推廣。
一些長期種植水稻的地區,對于種植技術有獨特的研究與要求,對于傳統的種植與增收方式較為重視,而對于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許多水稻種植地區早期推廣的水稻直播、拋秧等簡便的栽培技術在操作上較為簡單,且操作成本很低,并能夠達到較高的產量,這便使得工廠化育秧與機械化插秧技術更加難以被種植戶接受。由于機械化育插秧在投入與技術要求上較高,且實際效果并不突出,因而在地區的推廣中總是受到限制。
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技術,這就使得一些對新產品與新技術難以理解的種植戶產生不適應性。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從根本上來說是一項農機、農藝技術的集成,在技術手段與技術要求上與種植戶產生的技術壁壘是推廣難的主要原因。這不僅體現在農機部門拋開農藝基礎一味引進不適用的農機,也體現在農技部門忽略農機配套設備發展局限與農藝技術推廣上。這種發展的方式導致機械化育插秧技術體系的不完善,不利于技術的推廣。
在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中,加強農民的認識與重視是關鍵所在。而如何加強農民的認識,在此認為需要通過加大宣傳、強化培訓達到農民的信任。實際上,不少種植戶都希望現代化技術能夠作用到種植中來,但技術的使用與試驗卻又難以得到具體的效果。針對這些現象,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策略中,需要通過多開設專家互動會、演示會、現場會、培訓會等方式,不斷傳播專業知識,加強宣傳力度,消除農民思想疑慮,并提高農民對于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認識,促進農民的使用,達到推廣目的。
農業機械與農業藝術的融合是獲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的主要方式與技術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的農機部門與農技部門在水稻的新技術上都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重視。農技部門對于農業技術的培訓會等較為重視,在今后的發展中,也可以邀請農機部門人員共同參與技術培訓會與研討會,并一起對機械化育插秧示范田進行管理與檢查,從技術手段與機械手段多個方面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困難。通過農機與農藝的融合,能夠有效突破技術壁壘,達到機械種植目的。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在基礎設施與技術上都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政府加大重視,提高對于農業技術的投入。通過政府對于農業技術與資金的投入,農民能夠得到更多專業化的指導,也能夠更加深入地對機械化種植技術進行了解與掌握。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實現水稻機械化生產對于降低其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在水稻種植技術上各類新型技術不斷涌現,如何打破技術壁壘,獲得種植戶的信賴是技術推廣的關鍵。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在推廣上還需要采取加大宣傳;強化農機農藝融合;加大政府投入等措施,以此達到推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