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娣
(肥東縣農業機械管理局,安徽 合肥 231600)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以機械作業為主,農業各個領域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廣大農民對農機裝備的依賴越來越明顯。但農業機械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肥東地處江淮之間,屬丘陵地區,全縣總面積2206 km2,耕地面積僅7.6萬hm2,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麥,同時輔以花生、大豆、山芋等作物,農業機械化的水平還有待提高。為進一步補短板,調結構,因地制宜推進農機化發展,肥東縣推進以小麥、油菜和水稻三大主要農作物為對象的全程機械化進度,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創新服務模式。截止2018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76.15萬kW,主要農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79.64%,其中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分別為99.10%、49.09%、84.25%,農機經營化總收入達 10.19億元,全縣擁有各類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62個(其中部級示范社3個,省級示范社9個)。
2015年8月,農業部常務會議專門研究并審議通過了《農業部關于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進行動的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和保障措施。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全程機械化納入了現代農業建設的一項重點內容,強調要“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農業部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農發〔2018〕1號)對“加快農業機械化”“推進’機器換人’”做出了具體安排。近年來,安徽省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意見》《推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和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并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將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列入全省農機化工作要點。根據上級要求,結合肥東農業生產實際,肥東縣出臺了《肥東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東政〔2015〕29號),計劃從2015年至2017年,投入2600萬元,全力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2018年著力各項農機化發展項目,落實惠民利民政策。
2.1.1 實施政策傾斜
近年來,肥東縣充分利用中央財政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結合全縣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要,資金向全程機械化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傾斜,對秸稈還田、水稻機插秧、油菜生產等薄弱環節的農機具給予敞開補貼或疊加補貼,并根據每年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引導農民或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購買使用,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在全程機械化政策中,集中資金力量重點推進購機疊加補貼,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夯實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發展基石。
2.1.2 加大縣級財政投入力度
近年來,肥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機化工作,擴大縣級財政對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支持力度。縣財政2015-2017年度計劃投入2600萬元用于推進農業機械化工作,2015年度肥東縣預計投入600萬元,2016、2017年度各安排1000萬元。每年根據農機化發展需求相應分別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有序推進,規范完成項目任務,2015年完成項目經費340.81萬元,2016年757.803萬,2017年402.353萬元。資金主要支持示范農機合作社建設、農機裝備更新換代、農機社會化服務示范中心建設。
2.1.3 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支持
對標省、市級主管部門工作任務要求,能完成的任務盡量完美,有難度的任務確保完成,示范任務敢于嘗試、創新。2017年對標市級建設標準,新建合肥市大型全程農事服務中心2座,每座服務中心獲市級獎補160萬,共計320萬元,進一步推進肥東縣農機發展。
2.2.1 技術服務
在春耕備耕、冬季農閑,“三夏”“三秋”等時節安排農機技術人員深入農戶、農機大戶家中,對農業機械進行維修保養指導。
2.2.2 培訓服務
定期組織專家技術人員上門跟蹤技術指導與服務,對遇到的困難和技術難點現場指導解決,如當時不能即時解決也要咨詢其他專家,得到答復后盡快解決。通過集中辦班、上門服務等方式宣傳、培訓農機化新技術。
2.2.3 示范引領
舉辦秸稈粉碎還田演示、育秧插秧演示、油菜機械化演示現場會,進行油菜收獲、秸稈還田、耕整地和水稻機械化種植等作業演示,集中展示了稻油連作生產機械化的關鍵技術和新機具,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扎實實施省、市農機化發展項目,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加快推進全程機械化發展進程。
這一節中,首先給出Γ中η值平方可積函數f修正隨機梯度的定義,這里“修正”是指本文的定義是在文獻[8]關于隨機梯度定義的基礎上,考慮函數真正的“湮滅”而進行了修正,進而定義修正點態隨機梯度。
2.3.1 大力推進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
2018年在全縣開展市級和縣級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獎補項目。擇優扶持一批集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農資產品展示展銷、農機作業信息發布、農機維修保養存放、農機人員培訓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的建設。肥東縣確定三家申報主體申報市級大型(160萬)一家,兩家市級中型(100萬)全程農事服務中心。縣級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項目獎補資金360萬元,經摸底上報五家縣級全程農事服務中心,一家大型、四家中型,五家縣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成并通過縣級驗收,兌現獎補資金298萬。
2.3.2 積極開展市水稻機插秧作業補貼項目
摸底動員篩選機插秧合作組織26家,備案機插畝數5333 hm2,截止2018年底通過合肥市農機社會化服務平臺網上監控水稻畝數2640 hm2,經合肥市專業審計核實后機插畝數2453 hm2,涉及水稻機插秧作業補貼申報主體20家,使用市縣兩級政府財政資金147.0276萬元。
2.3.3 積極探索土地深翻作業補貼
2018年全縣共23家作業主體在秋季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土地深翻機械化作業面積2165.43hm2,補貼試點項目已完成驗收、公示等程序,待財政局劃撥資金后兌付土地深翻作業補貼資金162.40695萬元(50元/畝)。全縣登記備案的作業服務組織共52個,安裝遠程終端監測設備79臺。
2.3.4 扎實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收獲環節基本滿足需要,大型耕整機械數量不足,機具配套比、勞動生產率、機具利用率較低;插秧機擁有量少;植保機械多為半機械化,用藥量大,效果差,農藥殘留多。機械化插秧、機械植保和油菜收獲等環節機械化水平偏低。秸稈還田效果差,留茬高度不理想,粉碎利用率低。
近年來,肥東縣雖然鼓勵土地流轉、但流轉土地多用于林、果、菜等經濟作物,真正用于糧食生產的比重較小。由于小面積田塊多,大面積田塊少,土地分散經營,且不成規模生產,機耕道路少,機具下地作業不方便,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較低,影響大型、先進農機的推廣應用。
目前農機合作組織數量多,發展水平層次不齊,僅少數組織經營合理,大多較為松散,綜合服務能力不強。全程農事服務中心硬件齊備,發揮作用卻不足。2018年肥東縣第一年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經驗缺乏,未達到預期效果。
肥東丘陵地區頗多,土地流轉利用率低,大部分土地還在小農戶手中。近年來,借助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產業化發展項目等專項扶持政策使得一大批農機合作組織的發展初具規模。但對于小農戶發展還欠缺謀劃和思考,小農戶的參與度和獲得感不高。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加快農機化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根據文件精神,肥東縣應積極謀劃工作方案,優化工作方式,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力促鄉村振興。
對薄弱環節的機具做到應補盡補,敞開補貼,優化工作方式,進一步完善網上申報資料、遠程核驗機具等操作環節,減少補貼申領流程,縮短補貼兌付時間。進一步擴大補貼機具品目,對棚內機具、茶園機具、果園機具等經充分調研,根據市場情況和農戶的使用和購買情況,可考慮納入補貼范圍。對于國外先進機具,根據農戶的反饋和需求,可適當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額度。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合理引導,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變一家一戶種植為種田大戶種植,變小田塊種植為大規模種植;加強基礎設施、機耕道路等建設,為農業機械作業提供可操作性。按縣政府和縣農委的部署,推進全程機械化,全力促進秋季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及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進一步推進市、縣兩級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開展合肥市土地深翻補助項目。
開展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示范推廣,重點推廣油菜、水稻等薄弱環節的新技術,比如油菜毯狀育苗。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咨詢及指導,加大科技宣傳培訓力度,繼續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
重點培育、幫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創建培育示范合作社,提高服務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擴大其輻射引領作用。同時要加強對小農戶的幫扶、服務工作,通過政策傾斜,優化工作方法,實施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提高小農戶的參與度。
全程機械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綜合推進的過程。肥東縣要進一步積極采取政策引導、示范引領、技術扶持等綜合措施,通過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發展農機大戶為基礎,重點培育發展農機作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化經營服務組織,提升農機化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以輻射帶動小農戶為根本原則,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