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江蘇 南京 211300)
上消化道出血實際就是屈氏韌帶上部,即食管、腸、膽道病變及胃等部分發生病變而造成的出血癥狀。嘔血、黑便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盡早查明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止血,乃為治療之關鍵[1]。伴隨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治療手段與方法日趨多元化。現階段,多數上消化道出血能在內鏡下完成止血,因而此術式已經成為治療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式[2]。本次研究針對本院于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02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內鏡下止血,并實施系統化護理配合,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02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8例,女74例,年齡區間25~80歲,平均42.6歲。28例單純嘔血,91例單純黑便,83例黑便伴嘔血。全部患者均于出血后24~48h內,開展急診內鏡檢查。
經內鏡診斷,得知69例消化性潰瘍,39例急性胃黏膜病變,28例食管賁門黏膜撕裂,13例血管畸形
37例惡性腫瘤,另有6例患者由于胃內積血沒有清晰視野,因而未能明確診斷。于內鏡檢查操作下,明確出血病灶,同時行鏡下止血治療,其中通過噴灑去甲腎上腺素鹽水來進行止血45例,去甲腎上腺素鹽水行局部注射止血42例,鈦夾止血34例,氬氣刀止血43例,電凝止血32例。
202例患者中,196例患者明確診斷,內鏡下止血成功185例。其余11例患者由于仍存在活動性出血,而改為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
2.1.1 術前護理及準備
(1)心理護理。針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其發病急且病情危重,患者及其家屬非常容易出現悲觀、消極、焦慮情緒,過度擔心診治的風險性及成功率。護理人員針對此情況,需及時做好相關解釋,將既往成功病例及手術醫師操作技能介紹于患者,并將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并發癥等事先說明于患者,以此來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2)病人準備。在對患者進行常規吸氧、心電監護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建2條靜脈通路,快速補充血容量,對失血性休克癥狀加以糾正,當患者血壓趨向穩定,并且休克癥狀得到有效糾正后,則可開展內鏡檢查與相關治療。(3)儀器及物品準備。分別對噴灑管、氬氣刀、50mL空針、圈套器、電刀、注水泵、內鏡(Olympus Q260J)等進行細致消毒。
2.1.2 術中配合與護理
叮囑患者將牙墊咬緊,如果在進鏡時,患者出現惡心表現,可指導其深呼吸,速度要均勻、緩慢;針對反應比較敏感的患者,可通過暗示、誘導及啟發等方式,來一定程度增強其安全感,盡量減少操作不當所造成的痛苦,另外,還需確保患者呼吸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避免出現誤吸。當醫師找出引起活動性出血的病灶后,護理人員需嚴格按照醫師指示,運用合宜治療附件,開展鏡下止血。若患者出現不難受、焦慮、躁動時,護理人員需協助患者,將體位固定好,使醫師能夠準確定位病灶,避免出現延長止血過程的情況。在實際檢查時,需對患者呼吸、血壓、面色及脈搏等進行密切觀察,若從中發現異常,需即刻告知醫生,以便能及時作出處理。
術中配合:(1)電凝止血。伸出圈套器頭端,即1~2mm,對電凝指數進行調節,維持在45mV,用腳輕踩電凝踏板,控制每次通電時間,即<3s,若患者出現灼熱感,不能觸碰病灶及其周圍黏膜。(2)氬氣刀止血。對氬氣刀進行常規消毒,消毒后,經內鏡活檢孔,將其前端以較快速度送入病灶附近(距離病灶1cm處),對氬氣指數進行調節(2.4),進行通電止血。(3)鈦夾止血。把事先安裝好的鈦夾與出血灶對準,針對護理人員,依照操作者指示,對鈦夾位置進行適當調整,使鈦夾垂直于出血灶,將病灶套住后,釋放鈦夾。而鈦夾得以釋放后,將鈦夾鉗退出,用生理鹽水對病灶進行沖洗,觀察再出血與否。(4)注射止血。在進行注射前,需對內鏡注射針通暢與否進行檢查,并將排空工作做好。注射時,使針頭與黏膜之間呈15~30°夾角,這樣能讓藥液較多的在黏膜下聚集,另外,需控制注射點數量,不能過多,控制注射深度,至黏膜下為宜(≤0.4cm為佳),不可進肌層,在進行退針或進針時,動作要迅速。推藥時,速度要適當且均勻。(5)噴藥法治療。于內鏡下,如果出現活動性出血,護理人員需要積極配合醫師,從活檢孔處,將噴藥導管插入到出血部位前2cm處,運用去甲腎上腺素鹽水(1:10000),噴灑在出血病灶上。
檢查治療后,幫助患者躺在治療床上,休息30min,當患者病情穩定后,則可送回病房。叮囑患者臥床休息,時間1~2d,觀察患者神志、生命體征等,記錄24h尿量。叮囑患者術后1~2d禁食,當沒有出現活動性出血后,可流質進食,時間1周。若仍無出血,即可過渡至半流質或易消化食物。
綜上,針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其實際就是除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外,所出現的其他類別的上消化道出血,其中,最為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出血,為臨床常見病[3]。伴隨內鏡技術的不斷更新,內鏡已經成為診治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方法[4]。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患者,在診療中開展護理配合,得到較好治療效果,即202例患者中,196例患者明確診斷,內鏡下止血成功185例。由此表明,在診斷與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急診內鏡為其首選方法,而在對此病癥進行內鏡診斷與治療中,護理人員的配合與護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