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冰
(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1)
職業教育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從事生產、技術服務及管理工作人才的教育,它在社會各類教育中處于不可取代的位置。其中為特殊人群(退伍軍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服務,作為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就要緊緊圍繞提高特殊人群的生活能力和職業能力,保證生活和就業的質量。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中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提高辦學質量。
據統計,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近70%的畢業生在縣市就近就業,成為支撐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產業生力軍。當前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高職院校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培養一大批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變革、增長動力轉換的攻關期,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這就需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優化人才結構、擴大有效供給,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支撐。高職擴招,可以有效緩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問題,更好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高職擴招,讓更多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有利于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就業。他們的轉崗、再就業、提高技能、拓展技能、豐富生活、終身學習提供教育培訓,就是圍繞當地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東北三線城市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不論是職業院校的數量還是招生的生源數量都在面臨下滑的趨勢,職業教育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而這種窘境在“擴招一百萬”的提出后將會被打破,因此辦好特殊教育的方式與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皵U招100萬”字面上是個數量概念,但卻蘊含著優化專業結構的迫切要求,應在防止“低成本專業大量盲目擴招”的基礎上,努力尋找教育需求市場中,符合擴招報名條件生源需求,又是產業急需崗位技能的那個“空白”。否則,專業結構失衡,同樣達不到效果。
(1)用優質資源保證,用優質校拉動一般校,提高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加強辦學條件薄弱公辦高職院校改造,整體提升辦學水平。
(2)用師資隊伍保證,通過資源整合挖潛一批、專項培訓培育一批、校企合作解決一批、“銀齡講學”補充一批、社會力量兼職一批,加快補充急需的專業教師。
(3)用教學改革保證,針對不同生源特點,分類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取彈性學制和靈活多元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組織和考核評價,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有序開展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特殊人群教育培養目標一方面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根據他們學習和就業的可能與社會需求,開展專業技能教育培訓,掌握必需的職業技能,利用他們的一技之長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服務人人的教育,更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必須以問題為導向,直面問題。各職業院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在學時數設置上不低于2600學時,集中學習每學年不低于360學時,實踐實習每學年不低于400學時,理論和實踐教學比例不低于 1:1。
(1)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由于生源多樣性,特別是增加大批已參加工作進入社會生活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動機是迫切希望盡快提升自我價值,因此,以學習者的需求和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具實效性的知識與技能。
(2)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的教學法。為確保“百萬擴招”的質量,職業教育需要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引入行業企業標準,采用以項目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真實工作任務或企業生產為載體,以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
(3)堅持“業有所精”,打造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院校教師專業能力與水平提升缺乏專業化的成長通道,導致教師整體職業能力水平偏低。因此,應該為職業院校教師制訂科學、完善、務實的師資培養計劃,強化教師與企業的聯系,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與新技術同步的程度,使他們成為具有國際化教育理念的雙師素質教師。
(4)堅持“以生為本”,建設高水平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職業院校應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探索與企業深度合作有效的培養模式,建立一批集教學、生產、培訓、技術服務和技能鑒定等功能為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一批數量充足、布局合理,集教學實訓、頂崗實習和就業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外實訓基地。以此,保障百萬擴招后的高職院校師生,能夠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提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盡快掌握一技之長,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唯有如此,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才能穩步前行,自主創新強國之夢方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