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幸



摘 要:通過對我國31個省市區(不含港澳臺)的農村經濟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建立農村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結合分析結果,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進行分析與評價。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因子分析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04-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農業基礎仍然較為脆弱,“三農”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顯得十分必要。
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需要在綜合各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建立適當的指標體系[1-3]。在文獻調查的基礎上,選取了我國31個省市區反應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12項指標[4-9],構建了如下指標體系:農業總產值X1(億元)、耕地面積X2(千hm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X3(千hm2)、有效灌溉面積X4(千hm2)、農業機械總動力X5(萬kW)、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X6(萬t)、農林牧漁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X7(億元)、農村用電量X8(億kW·h)、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9(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X10(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X11(m2)、水庫數X12(座)。
2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Spearman于1904年提出的,是將觀測的多個變量根據其相關性進行分組,綜合為少數幾個主因子,在不損失或少損失信息的情況下降維來計算綜合評價值的一種方法。
當因子載荷矩陣意義不夠明顯時,可以通過因子旋轉使因子意義更加突出,同時利用因子得分函數計算出各樣本得分,并予以評價和排序。因子分析模型的矩陣形式如下。
X=AF+?著 ? ? ? ? (1)
其中,X=(X1,X2,…,Xp)',為原始指標;F=(F1,F2,…,Fm)',是對所有X都起作用的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著是變量X特有的特殊因子。
2.2 ?數據分析過程
為了消除不同量綱的影響,通過軟件SPSS 19.0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并輸出數據的Bartlett和KMO檢驗結果。Bartlett值為431.330,相應的概率值為0.000<0.05,即相關矩陣與單位矩陣不同。KMO值為0.750,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強。Bartlett和KMO檢驗表明,原有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
根據標準化之后的數據建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R,得到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前3個特征值及其貢獻率見表1。前3個特征值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85.534%,說明前3個公共因子所代表的信息量已經能夠充分解釋原始數據信息,因而選擇前3個公共因子來反映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
因為初始因子載荷陣因子含義不夠明顯,所以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變換,使一部分變量在某些因子上載荷較大,在其他因子上載荷較小。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陣如表2所示。
2.3 ?因子命名解釋
在第1個主因子上載荷較大的指標有農業總產值X1(億元)、耕地面積X2(千hm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X3(千hm2)、有效灌溉面積X4(千hm2)、農業機械總動力X5(萬kW)、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X6(萬t)、農林牧漁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X7(億元),反映的是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可稱為綜合實力因子。
在第2個主因子上載荷較大的指標有農村用電量X8(億kW·h)、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9(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X10(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X11(m2),反映的是農村生活水平,可概括為農村生活水平因子。
在第3個主因子上載荷較大的指標為水庫數X12(座),反映的是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情況,可概括為水利設施因子。
2.4 ?各省市區綜合得分計算
31個省市區的3個主因子得分F1、F2、F3可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和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計算得到,它們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各省市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用3個主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可得到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F=0.606 2F1+0.275 4F2+0.108 4F3 ? ? ? ? (2)
根據公式(2),可以計算出綜合因子得分,并對31個省市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排序,計算及排序結果如表3所示。
3 ?結果與分析
從綜合得分F來看,13個省市區總得分F>0,其他18個省市區得分均在0以下。全國各省市區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較大差異,得分最高的浙江省與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分值差距達2.6分。山東省、河南省作為中國農業強省,得分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得分在最后,其農業生產面臨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制約,最直觀的表現是耕地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等指標排名都靠后。
從綜合實力因子F1來看,排名和按綜合得分F的排名變化很小。河南省、山東省依賴其突出的農業總產值、耕地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有效灌溉面積等指標,得分領先于其他省市區,而青海省、西藏自治區、上海市處在最后3位的名次。
從農村生活水平因子F2來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在這個因子得分上表現突出,甘肅省、西藏自治區則表現不佳。上海市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農村人均住房面積上名列前茅,這與上海市經濟中心的地位相呼應。
從水利設施因子F3來看,湖南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在水庫數指標上排名靠前,而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排名倒數,這與其自然稟賦有關[10]。以湖南省為例,湖南地處洞庭湖以南,省內河網密布,水資源相對豐富,為水庫選址及建設提供了條件。
4 ?結論與建議
綜合因子分析結果可知,綜合實力因子解釋了總信息量的52.7%,說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以自然資源為主。
總體上看,31個省市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不均衡的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如何使各省市區均衡發展,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結合地區特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實行農業產業化,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其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再次,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努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競爭力和農村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佟瑞,朱順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國各省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5(9):19-20.
[2]馮建中,何先平,鄧習軍.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北省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2):1136-1138.
[3]樓海淼,孫秋碧.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各省經濟活力評價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2005(3):32-35.
[4]于曉紅.基于因子分析的區域農村經濟情況評價[J].農業經濟,2014(6):96-97.
[5]楊婷婷,陳英鳳,樊華術.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創新科技,2018(10):36-39.
[6]陸保一,明慶忠,陳輝.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時空差異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4):
75-83.
[7]劉秀麗,郭海珍,張勃,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18(2):102-107,120.
[8]王洪富,李國良,龐蓉蓉,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云南州市經濟水平評價研究[J].價值工程,2018(6):54-56.
[9]馬麗娜.基于因子分析的陜西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35):256-258.
[10]國家統計局.湖北統計年鑒201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