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孫
摘 要:綠色經濟已成為學術界和實業界的關注焦點之一。多個國際組織發表綠色經濟研討報告,呼吁全球經濟實現綠色化發展。探究綠色經濟的內涵,分析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政策性建議,以促進我國綠色經濟平穩發展。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綠色經濟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33-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4.5 ? ? ? ?文獻標志碼:A
1 ?綠色經濟的內涵
綠色經濟的提出,源于對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深度思考。如果人們始終遵循一種無節制、無法被有效承載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會在盲目追求增長過程中引發社會分裂和環境危機。
2011年發布的《綠色經濟報告》認為,綠色經濟是一種能夠為人民幸福謀福祉,促進社會公平,避免環境危機,高效補充生態稀缺元素的發展性經濟[1]。簡而言之,綠色經濟主要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實現低碳循環,二是提高資源利用率,三是增強社會包容性。
在綠色經濟背景下,人們收入增長與就業崗位增加多來源于碳排放和其他環境污染的減少、能源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能夠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和加強生態系統建設的投資。為了保障投資方利益,國家和政府應出臺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并為公共建設撥出相關經費。綠色經濟的核心在于保持健康發展路徑,成為支撐企業和國家發展最重要、最堅實的自然資本基礎。發展綠色經濟,構建和諧的自然家園,對服務貧困人群具有現實意義。
2 ?我國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中遇到的問題
2.1 ?資源環境承受較大壓力
目前中國正在同時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及農業現代化,給能源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環境承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面臨的經濟轉型具有長期性與綜合性。我國可利用資源數量和種類正在急劇下降,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能源需求量不斷上升,需要依賴國外力量謀求發展,給國家能源安全造成了威脅;環境污染情況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程度明顯,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修復,需要投入的資源成本較大。
2.2 ?體制機制存在缺陷
當前考核政府官員政績以GDP增長情況為主,許多政府官員將發展地區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地方政府擁有的事權和財權并不匹配,尤其是在一些公共服務領域[2]。一些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將土地財政作為重點,使地價和房價大幅度上漲,大拆大建的工程項目越來越多,導致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矛盾越來越頻繁和激烈。與此同時,由于權利責任分配不清,市場運作極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2.3 ?法律法規和政策工具不足以支撐綠色經濟發展
從具體政策工具角度來看,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能夠推動多地區綠色經濟協調發展的法律政策體系。二是我國綠色財政投入力度較小,沒有構建出穩定的預算投入機制,投資方不能從綠色投資中獲得正向、有效的激勵。三是我國綠色稅收體系不成熟。資源和環境類稅種較多,設置上存在遺漏現象,排污收費制度不適用[3],導致企業不愿意參與污染治理和相關技術創新。四是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社會融資體系不完善,無法實現長久發展。
2.4 ?科技創新能力無法適應新需求
從整體角度看,我國沒有制定具有綜合性質的綠色技術引進與開發計劃。要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我國需要引入大量先進技術并逐步提高技術競爭能力。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基礎性投入較少,難以形成有效的技術創新模式。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中小型企業對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但如何開發并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仍需思考。
3 ?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持續走發展老路并不適用于我國當前發展態勢。想要從根本上轉變不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就必須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并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突破。
3.1 ?頂層設計
從國家層面看,應轉變經濟發展觀念,創新經濟發展體制,保障綠色發展。要樹立綠色價值觀念,深刻理解綠色發展的含義和重要性,不斷推動生產和消費的轉型[4]。要根除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要務的GDP績效考核方式,杜絕過度消費,逐步轉變消費觀念。
政府應自覺調整,與企業之間建立更加穩固的關系。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牢記自身職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現錯位和失位現象。此外,政府行為應該得到社會民眾監督,接受民眾問責。此舉一方面能夠保障政府依法行使職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從而提升政府運作效率,是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構建推動市場經濟轉型和激勵創新的體制。鼓勵企業實現綠色生產、投資與消費,盡可能降低政府和市場失靈造成的不利影響。對于產能落后的企業,應利用相關機制實現淘汰補償。
3.2 ?中間層規劃部署
從區域層面上來說,應該針對不同地區發展情況,建立有差別的發展策略,實現高質量和綠色化發展。發展戰略應著重強調挖掘各地區的發展潛力。例如:在東部地區,應該從產業集群和研發創新等領域入手;在中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人力資源較為豐富,可以構建出新的制造業基地;在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較為豐富,可以持續發展新能源產業和傳統采礦業等。
應實施集中式城市化戰略。我國應打造集中式城市,并不斷促進超大型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中央政府要規范和指導地方行為,通過設定標準和加強監督的方式,對地方政府官員進行有效控制與引導。
對資源枯竭較為嚴重的城市,應專門設立轉型補償機制[5]。國家應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幫助損耗程度較大的地區重新開采和收集資源。
3.3 ?基層推動
從行業角度看,應鼓勵轉型和創新發展。在農業領域,要通過技術和管理上的突破創新,確保農作物、農產品及生態環境的安全性。轉型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發展政策轉型;二是生產組織轉型;三是技術服務轉型;四是管理體系轉型。構建綠色工業體系,遵循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等發展原則,在實現綠色創新的目標引導下,追求工業生產流程的綠色化,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李佳.從共享單車到電動“小綠”淺談綠色理念下共享經濟的發展前景[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7(28):50-51.
[2]董水生.淺談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策略[C]//對接京津——解題京津冀一體化與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接京津與環首都沿渤海第13次論壇[二])論文集.廊坊: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16:39-40.
[3]王璐璐.淺談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障礙與戰略對策[J].當代經濟,2016(32):4-5.
[4]董江江.淺談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時代金融,2018(36):44-45.
[5]許青.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湖南省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