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英
摘 要:易地扶貧搬遷是“十三五”期間“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之一,是破解深度貧困的重要對策。百色市屬于石漠化區和大石山區,貧困人口多,易地搬遷扶貧是百色市實現高質量脫貧的關鍵。百色市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農戶搬遷意愿不高、資金籌措困難、各部門政策口徑不統一、執行困難、安置方式單一、脫貧渠道窄、搬遷后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等問題,從提高搬遷農戶搬遷意愿、多渠道籌資、加強主體責任制、建立多元安置方式、拓寬脫貧路徑和增強后續產業支撐力6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百色市;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支撐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4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為盡快解決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地區或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地區和貧困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實現脫貧致富和建設小康社會而采取的一大扶貧措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十三五”期間“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之一,是破解深度貧困的重要對策。
1 ?百色市易地扶貧搬遷現狀
百色市12個縣(區)屬于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多,又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水庫移民區和大石山區,需要搬遷的貧困人口多居住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石漠化區和偏遠的大石山區。
百色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實施,總體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2014和2015年,百色市共實施易地扶貧移搬遷項目103個,搬遷4.5萬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入住5.585 1萬人;2017年全部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計劃規模精準核實工作,共精準核實易地扶貧搬遷對象42 005戶181 070人,建檔立卡人口搬遷入住4.230 5萬人。截至2018年3月31日,全市易地扶貧搬遷項目132個全部開工建設,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入住9.815 6萬人,2016年、2017年均超額完成《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規劃》項目年度預期任務指標[1]。2018年8月,百色市田東縣代表廣西通過國家發改委易地扶貧搬遷抽查核驗,并得到其高度評價。2016—2018年百色市共實施安置點148個,安置方式主要以縣城(市、區)、集鎮、中心村集中安置為主,集中安置占總數的94.25%[2]。
2 ?百色市易地扶貧搬遷存在問題
2.1 ?農戶搬遷意愿不高,搬遷適應性不足
農戶搬遷農戶有很強的戀鄉情結,尤其百色市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這種戀鄉情節更為強烈,當地人不愿離開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搬遷意愿不強。在調研中發現,有的農戶雖然搬遷到安置區并且落戶,但是并不在安置區生活,而是終年在外打工。有的農戶由貧瘠的山區搬遷到了山下鄉鎮附近的搬遷移民安置點居住,但是也只是年輕人居住,老人仍然搬回原來居住的地方,和以前一樣以放羊、種玉米等為生,出現了老年人回流的現象。此外,在搬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適應和排斥心理,以致搬遷農戶精神層面的獲得感不強,社會適用性差,搬遷工程實施難度大。
2.2 ?集中安置點建設進度緩慢,資金籌措困難
百色市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方式主要是集中安置,大多數安置點存在建設周期長、建設進度緩慢、資金籌措困難問題,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因為前期動員工作耗時過長,影響了項目的整體進度。拆除舊房政策要求建檔立卡搬遷戶必須拆除舊房進行復墾,防止“一戶兩宅”,不愿拆除的不能安排進入搬遷計劃。部分拆遷戶出于種種顧慮不愿拆除舊房而影響了搬遷進程。二是有的搬遷安置點沒有及時組織施工,延緩了施工進度。三是資金籌措比較困難,根據規定,搬遷農戶安置點住房人均自籌資金不超過0.25萬元,安置點建設資金主要依靠中央財政撥款和市縣級財政配套,但是縣級財力有限,補助資金主要依靠貸款融資,影響了工程進度。
2.3 ?搬遷農戶安置方式單一
百色市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的安置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又以“集中安置”為主。這種“一刀切”的安置方式沒有考慮不同搬遷戶的搬遷意愿及對未來生產就業的規劃,沒有因戶制宜地滿足搬遷戶的不同需求,這就要求精準識別農戶的搬遷需求,根據搬遷農戶的不同需求采用多元化的安置方式。
2.4 ?搬遷農戶脫貧渠道窄
搬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脫貧。農戶搬遷后,種植和養殖收入減少,主要依靠務工收入,增收緩慢;政府由于財力有限,能夠給搬遷農戶的資金補助有限;搬遷農戶安置點多在城鎮周邊,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工業企業少,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少,脫貧增收渠道窄,脫貧難度大。
2.5 ?搬遷后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廣西巖溶石漠化區易地扶貧搬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集中搬遷,另一種是分散搬遷,以集中搬遷為主。無論是哪種搬遷方式都創造了新的生存環境,改善了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問題,但能否脫貧還要依靠生產和就業的持續升級。由于搬遷農戶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長,而且遷入地的一二三產業支撐力不足,沒有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現有產業還不能滿足搬遷農戶進城后創業和就業需求,甚至出現了有些農戶有房無業、搬而難富、無業返貧的現象,形成了“搬得出、穩不住、富不了”的局面。
3 ?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農戶搬遷意愿和適應能力
首先,提高農戶搬遷意愿,入戶調查了解農戶的搬遷意愿及影響因素,積極做好農戶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戶的搬遷思想[3]。
其次,降低搬遷農戶的不適應性,消除搬遷帶來的緊張感,主要是為農戶解決搬遷后的生產和就業問題,提供醫療、養老、子女入學入院等社會保障,解決搬遷農戶的后顧之憂,調動搬遷農戶的脫貧致富積極性,激發其內在動力,從易地扶貧搬遷的主動受益者變為積極參與者。
3.2 ?加快建設進程,多渠道籌措資金
一是實行差異化舊房折除政策,要考慮各遷出區的具體實際情況,不能“一刀切”造成搬遷戶的逆反心理,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
二是監督在建工程的施工情況,制定時間表,確保按期、保質完工。
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①中央落實補助資金,加大資金補助力度。②區、市、縣級要充分整合發改委、扶貧辦、財政、林業、畜牧等部門資金,積極爭取銀行融資支持。③整合各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幫扶資金。
3.3 ?建立多元化安置方式
安置方式要差異化、人性化和靈活化,因地制宜、靈活變通,采用既有針對性又有差異性的多元化安置方式。
一是根據搬遷戶的從業意愿分類搬遷。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或者家里有老年人的搬遷戶,統一安置在周邊有土地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安置點,保障搬遷戶正常的生產生活;有進城務工或有創業意愿的搬遷戶,鼓勵其“進城上樓”,到縣城周邊、工業集中的城鎮和工業園區工作,享受公租房、就業或創業培訓、子女入學、農民工新市民購房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消除進城的后顧之憂。
二是安置前做好產業規劃,了解農戶的產業發展需求,幫助搬遷農戶選擇合適的產業項目,將產業規劃和安置點選擇結合到一起。
3.4 ?拓寬搬遷戶脫貧發展路徑
一是提高搬遷農戶資產性收益。搬遷農戶搬走后留下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可以采取集中流轉或者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引進龍頭企業或組建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一流轉經營,實行“工商業主資本+土地流轉入股”模式,搬遷農戶可獲得土地流轉收入或者合作社的分紅收入;將搬遷農戶安置點的商鋪租金等收入分配到戶。
二是在搬遷農戶安置點周邊布局現代農業、物流等產業園區,引導和支持搬遷農戶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增加農戶收入。
3.5 ?加強后續產業支撐
與補貼安置和政策救濟相比,生產和就業才是高質量脫貧的根本之路。只有扶出產業,才算扶貧到家。
一是緊密圍繞“干什么、怎么干”,依據百色市現有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搬遷群眾意愿,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和后續產業發展同步規劃,發展一系列使搬遷農戶受益的特色農業(如特色種植業和特色養殖業)、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如服裝加工業、電子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和服務業,同時將易地扶貧搬遷和鄉村旅游等扶貧產業相結合,使搬遷農戶就地轉產、就地就業。
二是引進、扶持和培育一批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的龍頭企業進駐,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幫扶平臺,加強后續產業支撐。
三是培育桑蠶養殖、養羊等專業合作社及香蕉、甘蔗等種植大戶,發展壯大養殖業和種植業以及安置點的集體經濟。
四是發展現代農業,構建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戶遷入地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城鎮化進程。
五是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加大對搬遷農戶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訓力度,提高就業創業致富能力。
六是創新搬遷農戶幫扶模式,發展新型的產業扶持模式,如“一戶一棚”“一戶一店”等,實現定向搬遷、有業安置,從而為搬遷農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生產和就業的脫貧。
參考文獻:
[1]廣西移民網.百色市緊扣脫貧抓易地扶貧搬遷 全面實行“58510”工作實施方案[EB/OL].[2018-04-11].http://www.gxskym.gov.cn/html/2018/azzc_0411/9341.html.
[2]廣西移民網.2018年百色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績效宣傳材料[EB/OL].[2018-11-07].http://www.baise.gov.cn/www/zww/html/2018-11/201811071129397250.html.
[3]劉彥才.異地搬遷扶貧的實踐與思考[J].計劃與市場,2002(1):42.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