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捷
在網上購買進口奶粉、進口嬰幼兒輔食,網上找人代購家鄉特產,花上數千元購買原產地在中國臺灣的老酒……這些在當下很多互聯網“原住民”看來再正常不過的銷售、購買行為,其實背后危險重重。
“代購”奶粉不走海關,十倍賠償逃不掉
一個月里,徐某某分3次在邵某開設的淘寶代購店購買了共計4680元的日本奶粉。這些奶粉的外包裝均未見有中文標簽。徐某某后來以所購商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起訴邵某要求“退一賠十”。一審法院判決邵某退回徐某某貨款4680元,賠償46800元,徐某某退還所購奶粉。邵某不服,上訴至上海市三中院,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上海市三中院民事庭庭長姚建中說,在該院審理的代購進口食品案件中,絕大部分被告都提出過“代購不是銷售”的辯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代購行為均被法院認定為銷售行為。
法院認定邵某與徐某某之間屬于買賣合同關系,并非“代購關系”。邵某在網絡平臺發布奶粉信息,顯著標識商品為“現貨”,涉案訂單均從國內發貨,因此法院推定邵某已擁有涉案奶粉的“所有權”。《食品安全法》規定,進口食品應經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合格后,海關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通關證明放行。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生產商及配方實行注冊認證、進口需經嚴格的檢驗檢疫、銷售產品需符合國家奶粉質量標準。邵某銷售的這些奶粉經境外郵寄方式入境,未經海關檢驗檢疫,生產地日本屬于未經注冊準入地區,外包裝既無中文標簽、說明書,亦無符合我國國家標準的相關證明文件,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等的規定。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代購案例不在少數,須引起消費者、代購者和網絡購物第三方平臺的重視。
小作坊食品、違規添加劑食品照樣能賣
張某某在淘寶上專門售賣新疆土特產。他在兩個月時間里,賣給王某某42份“新疆特產正品羅布麻茶”,共計2068.85元。但沒過多久,他就被王某某以違反食品安全法為由告上了法庭,對方要求其“退一賠十”。一審、二審均支持了王某某的訴請。張某某銷售的“羅布麻茶”上未見食品經營許可或其他標志,屬于無證經營的食品。張某某在二審中提出,該羅布麻茶屬于保健食品。但外包裝既無保健品批準文號,亦無食品經營許可證標識,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規定。
在另一起案件中,消費者姜某花了5600元在唐山某酒業公司開設的淘寶店上購買了兩瓶原產地為中國臺灣的“金門高粱金箔酒”(限量發行)。但當他把酒送給朋友時,卻被朋友告知,金箔不是食品添加劑,不允許添加在食品中。衛生部明確規定,金箔不得作為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禁止將金箔添加在食品中。原告要求“退一賠十”。本案所涉商品白酒是食品。而金箔既不是酒類食品生產的原料,又不能作為食品添加劑食用,故屬于違法添加物質,法院支持原告的訴請。
上海市三中院民事庭庭長姚建中認為,在很多實際判案過程中,除了諸多網購實際主題與入網登記實體不一致、銷售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自制食品、銷售已被認定為不合格食品情況,很多在媒體報道后、相關部門作出處罰后,仍然有在網上售賣的情況出現。
第三方網購平臺監管不嚴,行政監管仍有欠缺
根據上海市三中院所掌握的數據,當前發生在網購渠道的涉食品安全案件數量遠大于實體交易領域,并且出現了已被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仍然公開銷售、銷售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自制食品、違規銷售保健食品等問題,反映出第三方網購平臺在食品銷售領域存在的問題較為突出,也反映出第三方網購平臺在落實監管責任、履行監管義務方面存在不足。
案件審理中也反映出,行政監管部門對網購平臺食品銷售的監管仍存在薄弱環節。在相關案件中,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的主體受到相關行政處罰的數量較少。從客觀上來看,互聯網交易因其交易量大、商品流通迅速、流通范圍較廣等特征,也確實給行政監管帶來難度。法院建議相關部門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檔案”,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有效性。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