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軍
摘 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為基礎,通過農業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流通服務業聯動發展,協同發展,實現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最終實現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結合石嘴山市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就推進石嘴山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產業融合;建議;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73-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是黨的“三農”理論和政策的創新和發展[1-2]。
近年來,石嘴山市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探索建立了產城融合、全產業鏈融合、農業內部融合、農業功能拓展、新業態融合等融合發展模式,推進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石嘴山市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現狀及成效
近年來,石嘴山市積極踐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理念,采取拓展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培育農業新型業態等措施,有力促進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2018年,全市農業實現增加產值31.4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 000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33.71億元,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1.1∶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8%;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經營主體89家,接待游客63.5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6 032.5萬元。農村電商61家,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5 600萬元。2018年,石嘴山市成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之一。
1.1 ?探索融合發展模式取得新突破
1.1.1 ?產城融合發展模式
加快特色田園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產業融合度、集聚度,進一步釋放了農村發展活力。如賀東莊園葡萄酒小鎮,黃渠橋鎮特色美食小鎮,龍泉村、銀河村、簡泉村美麗鄉村等。
1.1.2 ?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
從建設種養殖基地,到農產品加工流通,打造倉儲管理、市場營銷體系,形成一條龍發展的“全產業鏈”。如泰金種業、麗榮生物、發途發脫水菜等。
1.1.3 ?農業內部融合發展模式
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發展特色產業、高效益、高品質、高端市場農業,同時實現了農村傳統資源、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潛力被激發。如平羅縣銀豐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寧夏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嘴山市廣茂田泰牧業公司等。
1.1.4 ?農業功能拓展融合模式
拓展農業的生態、教育、科普、康養等功能,推動農業跨界發展、多功能發展,提升農業附加值和價值鏈。如方歌農莊、塞上春觀光園、云樂生態園、樂海山休閑農莊等。
1.1.5 ?新業態融合發展模式
著力培育“農業+旅游”、創意農業、工廠化高科技農業等新業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現代先進科技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嘉禾花語、浩瀚生物、鮮送達電子商務、沙湖清真食品公司等。
1.2 ?培育融合發展主體取得新進展
石嘴山市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3 828個,其中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6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69個、家庭農場439家、專業大戶2 460家。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1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46家,市級龍頭企業46家。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63家,其中有3家被列為自治區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站。
1.3 ?聯農利益聯結機制取得新成效
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推動、示范帶動等措施,形成了股份合作、利潤返還、訂單農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方式,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3.73億元經營性資產變成股金,25.1萬農民變成股東,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193個,不僅保障了農民收益、盤活了農村資源,而且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產業融合度較低
產業鏈條短,缺乏規?;霓r業產業化園區,尚未形成集群經濟。多數產品仍處于初加工階段,農產品品牌小而散,中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少,融合度低,缺乏競爭優勢。
2.2 ?主體帶動能力不強
農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加工設備和技術落后,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大量“空殼社”“掛殼社”和“僵尸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規模小,參與融合能力差[3]。
2.3 ?產業融合發展面臨較大的要素制約
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供給失衡和不足已成為石嘴山市農村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的瓶頸。在土地層面,土地流轉及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土地流轉難度大,加之部分農戶對流轉心存疑慮不愿流轉,集中連片規模流轉成功率不高。在資金方面,2017年市政府辦印發的《石嘴山市支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支持資金沒有兌現,支農資金逐年縮減。在人才方面,農民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鄉村干部和專技人才隊伍建設也較為薄弱。
3 ?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3.1 ?著力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產業融合發展基礎
3.1.1 ?做優一產,促進農業內部融合發展
堅持“一特三高”定位,完善產業推進機制,推行由龍頭企業、農產品流通組織制定全產業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促進農產品按標生產、上市、流通。推動生產要素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融合,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組織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轉變,實現“一特三高”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4]。
3.1.2 ?做強二產,提升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能力
落實技改項目劃定比例資金和財政貼息、補助等措施,支持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打造并升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和技術集成基地。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烘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
3.1.3 ?做活三產,拓寬產業融合發展途徑
充分發揮石嘴山“兩湖”“三帶”優勢,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全域化。借助山水林田湖草、“三條廊道”等重點項目建設,抓好10個特色小鎮、10個美麗鄉村、10個休閑農莊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示范,打造集物聯網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示范區。發展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推進互聯網技術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編碼管理、包裝標識、倉儲、冷鏈、物流等環節的應用,實現農產品在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的高效運行[5-6]。
3.2 ?創新融合機制,激發產業融合發展內生動力
3.2.1 ?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采取直接補貼、貸款貼息、貸款擔保等方式,重點支持訂單生產、合作生產、產供銷一體化生產等方式,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和營銷設施,開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直供直銷等綜合性經營活動,形成完整產業鏈。打造產業融合領軍型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務、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推進產業化經營,增進融合,帶動產業鏈前延后伸,挖掘各環節潛力,創新多種業態,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3.2.2 ?建立多類型利益聯結機制
加快鄉鎮綜合服務站建設,著力培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和鼓勵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和鄉鎮綜合服務站圍繞產前、產中、產后開展農業產業服務,促進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融合。支持龍頭企業通過承貸承還、信貸擔保等方式,幫助訂單農戶建設標準化種養基地。開展農民土地入股、項目入股、托管服務等試點,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和“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建立農民參與規?;?、產業化經營,分享產業鏈條上增值收益的互利共贏模式。
3.2.3 ?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加強統籌規劃,發展城鎮特色產業。深入推進美麗小城鎮建設,大力完善水、電、路、氣、暖及公共服務等設施,補齊小城鎮建設短板,全面改善小城鎮基礎條件。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增強小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聚集的承載能力。強化產業支撐,扶持發展“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色”,培育提升一批具有民族風格和歷史文化內涵的特色中心小城鎮,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拓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3.3 ?完善服務保障,構建農村產業融合支撐體系
3.3.1 ?搭建產業融合服務平臺
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整合涉農部門的信息資源,完善縣鄉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網絡。以“一個中心、三個系統”(即農業大數據中心、農業物聯網應用系統、農業監管與指揮調度系統、農業綜合服務系統)為核心,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系統,加快農業大數據應用和智慧農業發展水平。深化農業農村各項改革,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和財政投入資金轉為農民持股的試點改革,把財政投入農業項目中的部分資金作為股權,確定給村集體和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民,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加快生產要素集聚,努力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平臺支撐。
3.3.2 ?落實各項扶持政策
在財政政策上,落實《石嘴山市支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將財政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向符合條件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在用地政策上,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用地列入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保障農業產業融合主體建設用地。在金融政策上,加快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改革步伐,發展“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解決農業產業的可持續融資問題。
3.3.3 ?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特別是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的經營和管理骨干、農民經紀人、農產品營銷大戶的經營管理培訓,提高其生產經營素質。鼓勵有文化和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支持大專院校農科畢業生和外出能人返鄉從事農業。在特色產業集中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規?;B殖場布點建設農民田間學校、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加快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積極開展院地、院企合作,建設專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完善科技研發推廣服務體系,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加快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用科技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加威,李文瀾,王建忠.產業聯合體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廊坊市康達畜禽產業聯合體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1):59-62.
[2]劉起林.貴州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22):41-42.
[3]梁一丹,張囝囡.推進遼北地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J].山西農經,2019(6):24-25.
[4]游鳳,何蒲明.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5):4-6.
[5]鐘智利,閆立萍,丁巖.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J].遼寧農業科學,2016(6):63-64.
[6]張祖玉,徐蓉,余昌清,等.淺談宜都市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9(2):60-62.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