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石勝全
摘 要: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生態學和社會主義的內在聯姻,從生態學角度闡釋未來人類社會乃至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4-009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22? ? ? ?文獻標志碼:A
生態社會主義思潮是當代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重要的流派之一,主張以辯證、系統、動態的方法,重新檢討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
1生態社會主義的自然觀
1.1生態危機產生根源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是追求利潤的代名詞,在生產方式上“高舉唯生產力論旗幟”,這與生態合理性是不相容的。同時,資本主義在消費領域,過度消費尤為明顯,不僅造成人們消費觀念的異化,還導致過度生產。如此,過度消費與過度生產圍繞著市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1.2人與自然具有同質性
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首先,人類起源于自然,自然賦予了人類生命。這就使得人具備了同自然相同的本質屬性。其次,自從人走出自然,進入人類社會,成為自然的“他者”,人的自然屬性逐漸退去,人的社會屬性日益突出。
1.3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
生態社會主義者主張用生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首先,在制度設計上,倡導綠色、和平、公正的社會主義社會,營造綠色、正義的政治生態。其次,在經濟發展模式領域,生態社會主義者強調建立“穩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穩態”經濟模式跨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用“質的改進”平衡“量的快速增長”而帶來的人與自然利益的失衡狀態。例如反對壟斷特權,鼓勵中小企業,旨在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氛圍。再次,生態社會主義者提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通過科學技術解決生態危機。
2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1堅持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的原則
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論”,即生態文明建設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始終要堅守一把“清晰的尺度”,即人類尺度。把人對自然的“支配”、人與自然的關系,同共產主義目標結合起來,實現人對自然“人道的‘占有”。
生態社會主義要求以人的利益評判生態問題。人的利益是多維度的,所追求的“人的利益”應該是符合人類共同發展的、長遠的、可持續的超物質主義的利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人道的‘占有”自然,除了人類理性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是否要將未開發的自然納入其中,在自然人化的過程中是否要“留白”,是否要不斷改造下去[1]。
正義作為人類理性觀念之一,應該被嵌入生態文明建設中。盡管具體思想觀念不同,但人們擁有一個共同初衷,那就是“重建人類生存環境、關注人類生化質量、實現人類與自然生生與共”。利用剛性約束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因為人的理性過度也是生態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未來社會模式的經濟和政治機制上,實現經濟正義與環境正義、社會正義相統一,真正尊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發展的內在規定性、秩序性,才能實現和諧、可持續的社會主義。
2.2科學發展生產力,否定唯生產力主義
20世紀90年代后,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成熟化,生態社會主義者主張用“適度發展的穩態經濟模式”取代“零增長的穩態經濟模式”。所謂適度增長,是指理性看待GDP增長,生產力發展要與社會各方面相協調。大躍進時期,我國片面追求生產力,“浮夸風”盛行,造成了嚴重損失,留下了深刻教訓,應該引以為戒。日本學者巖佐茂指出,生產力有“質”與“量”的發展[2]。所謂生產力的“質”,就是一種生產是否在推動社會進步、保護環境、維護工人身心健康、滿足人的真實需要,包含“誰生產”“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等問題。我國從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轉變為“又好又快發展”,反映出更加注重增強生產力的“質”。
2.3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延伸。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科技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人類逐漸被科學技術“綁架”,導致人的本質的異化、人與人關系的異化等問題。否定和拒絕科技是不現實的,應該理性看待科學技術,充分發揮其優勢,增強消除異化的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手段[3]。
2.4批判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果
中國有著厚重天人觀的文化底蘊,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相處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國天人關系總的特征與價值追求,奠定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調。荀子“明于天人之分”“不與天爭職”,啟示人與自然有區別的統一。“述而不作”思想不是要求人們在自然面前不作為,而是不妄為,要理性認識與改造自然,實現真正的人與自然的解放。
3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應用展望
生態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與生態學的內在聯姻,是對社會主義和生態學的雙向“改造”。社會主義要放棄“中心論”,使國家真正民主化;生態學要去除地方主義[4],是生態社會主義者為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描繪的一幅藍圖。但是,生態社會主義對未來社會方案的探索仍然是薄弱的,甚至是空想的,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批評或根本制度性變革主張的宏觀層面上,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既不能為了生態文明犧牲工業文明,終結現代化,“回到叢林中去”,過“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主義生活,也不能犧牲生態文明實現現代化,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的老路,更不能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把環境破壞的負面效應向其他國家“轉移”“轉嫁”。因此,在借鑒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優秀理論成果的同時,要立足于中國國情、社情,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
參考文獻:
[1]郇慶治.國內生態社會主義研究評論[J].江漢論壇,2006(4):13-18.
[2]吳苑華.從生態社會主義紛爭看馬克思生態學價值觀[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11):90-94.
[3]徐崇溫.當代西方社會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潮評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112-119.
[4]唐超.當代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編輯:郭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