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平,李萌萌,武宇星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腦脊液耳鼻漏是顱底骨折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會增加患者病情的危險性,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護治療干預,可引起顱內感染,甚至導致死亡[1]。本研究收治82例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22~78 歲,平均(35.56±2.76)歲;平均住院時間(20±3)d;顱底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8例,高處墜落7例,打架斗毆3例,其他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16~72歲,平均(33.77±3.15)歲;平均住院時間(21±2)d;顱底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2例,高處墜落5例,打架斗毆2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年齡、病因、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顱腦X 線片、CT 掃描或MRI掃描明確診斷為顱底骨折[2],查體為腦脊液耳鼻漏;患者意識清醒可以配合治療。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措施。①對癥護理:患者出現頭痛、低血壓、體溫高等不適癥狀和體征時,及時告知醫師給予對癥處理,如給予鎮痛、快速輸液、物理或藥物降溫等措施。②飲食護理:常規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軟質食物。③健康教育:進行飲食宜忌及疾病預后的宣教。
2.2 觀察組 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側重預見性思維的應用、患者整體評估與護理,具體如下。
(1)體位與休息 入院后要絕對臥床休息,床頭抬高15°~30°,以促進靜脈回流;盡量患側臥位,利于腦組織移動至破損的顱底硬膜處,減少腦組織與硬腦膜之間的間隙,形成粘連而封閉,從而促進硬腦膜愈合。保持病區安靜,光線適中。任何聲音、光、疼痛及其他不良刺激均會影響患者休息,甚至引起顱內壓增高,因此要減少探視,醫務人員說話、走路、操作盡量要輕。同時,治療及護理要盡量集中,若條件允許需安排患者單間治療,盡量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
(2)腦脊液漏的觀察與護理 ①觀察:正常腦脊液為清水樣、無色、透亮的液體,靜置24 h不凝固。以白色紗布吸取漏出液,若血跡外存在較寬的淡黃色暈圈,變干后紗布未出現發硬現象可判定為腦脊液;責任護士每日2次使用白紗布吸取腦脊液進行觀察與前后比較,如顏色轉為血性或渾濁,或漏出液液量突然增多,及時告知醫師。②護理:保持引流通暢;評估腦脊液的量和顏色;及時以無菌棉棒蘸0.9%氯化鈉溶液清潔鼻腔、外耳道,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鼻腔、外耳道清潔,如有血痂不可強行去除;保持床單整潔,頭部墊一次性無菌單,有污染及時更換;禁止插胃管、鼻飼、耳鼻填塞、沖洗、滴入藥液、腰穿;囑患者避免大笑、抽泣、挖耳、摳鼻、用力咳嗽、打噴嚏、擤鼻涕;保持大便通暢,囑患者勿用力排便。
(3)顱內壓的觀察與護理 ①顱高壓:顱底骨折多伴有腦組織挫裂傷,相關研究表明,顱內高壓是顱腦損傷后的繼發性損害,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3],尤其傷后3~7 d是腦水腫的高峰期,要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度、肌力,一旦發現患者意識程度加重或出現頭痛、嘔吐、血壓升高、呼吸變緩、心率減慢等現象,應做好基礎護理,保證患者舒適;提前預防高熱、疼痛、尿潴留等可能引起顱內壓增高的病因;報告醫師做出相應處理,必要時快速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②顱低壓:顱底骨折患者因有腦脊液外漏可發生顱低壓,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頭痛、頭暈、厭食、嘔吐、反應遲鈍、脈搏細弱、血壓偏低等癥狀,若患者出現顱壓過低時,應立即去枕平臥休息,遵醫囑靜脈補液以緩解癥狀。
(4)疼痛的觀察與護理 腦脊液漏患者常伴頭痛,顱高壓頭痛呈持續性,低顱壓患者頭痛與體位有關,即頭痛在立位時加重,臥位時緩解。評估疼痛的性質、程度,需給予充分重視,加強基礎護理的同時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
(5)飲食與便秘護理 在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軟質食物基礎上,醫師、護士、營養師合作,根據患者腸蠕動情況、化驗檢查結果等綜合評估,給予個性化飲食護理。因患者臥床過久,腸蠕動減慢,正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用脫水利尿劑等,均可引起便秘。需適當攝取油脂類食物或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同時協助腹部按摩,患者取仰臥位,雙膝屈曲,腹部放松,操作者雙手重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右下腹部,以大魚際肌和掌根著力,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方向反復按摩,力度適宜,使腹部下陷1~2 cm,幅度由小至大,每日早餐后30 min進行,每次10~15 min。此外,協助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確保大便通暢,必要時進行清潔灌腸,協助排便。
(6)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 實施身心的整體護理。注意與患者溝通,根據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等進行健康教育工作。幫助患者客觀認識、了解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發生的原因、癥狀、發展、預后及治療和護理要點,提高患者就醫的依從性;加強巡視,并給予安慰、鼓勵和疏導,努力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做好心理護理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憂、焦慮,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使其可以樂觀、積極地面對治療[4]。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及并發癥情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評估護理依從性,滿分100分,優良:85~100分;一般:70~84分;較差:0~69分。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觀察組護理依從性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患者護理依從性比較[例(%)]

表2 兩組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顱底骨折是臨床較為多見的腦損傷疾病,骨折本身危害較小,但其并發癥危害較大,臨床采取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主要針對顱底骨折相關并發癥[5]。綜合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注重對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采用臨床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護理依從性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以往護理注重顱高壓的觀察,忽略顱低壓的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3例患者發生頭痛、頭暈,經評估與顱內壓監測,確定為顱低壓,給予調整體位補液治療后,顱內壓恢復正常。因顱底骨折涉及顱腦部位,患者對其擔憂及恐懼程度較高[6]。以往重癥醫學科的護理工作缺乏對患者心理的關注,護患關系多是被動服務型,采用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努力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參與型,可提高患者依從性,進一步密切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護理的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臨床應用效果顯著。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延續護理,出院患者現狀及遠期生活質量需要進一步關注。隨著優質護理工作的深入開展,我科將采用多種形式拓展護理工作,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出院患者延續護理,可有效將醫療護理服務延伸到患者出院后,極大地降低再入院風險[7],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