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圓環病毒感染,也稱豬圓環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相關疾病,是由豬圓環病毒引起豬的一種新發的重要傳染病,可表現出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皮炎腎病綜合征(PDNS)、增生性壞死性間質性肺炎、母豬繁殖障礙。主要臨床癥狀為體質下降、逐漸消瘦、貧血、黃疸、生長發育停滯、腹瀉、呼吸困難、流產。主要病理變化為腎臟、脾臟、淋巴結腫大、出血和壞死。可導致感染豬免疫抑制,易并發或繼發其他傳染病。
該病在我國各個豬場中存在并流行,并在屠宰檢疫中出現病例,因僅靠癥狀較難進行診斷,給防制該病帶來很大難度,一旦在豬場中流行常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豬圓環病毒(PCV)屬于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動物病毒之一,有兩種基因型,分別為豬圓環病毒1型(PCV1)和豬圓環病毒2型(PCV2),其中,PCV1在豬群中檢出率較高,但致病性較低,偶爾引起繁殖障礙;PCV2對豬群的致病性強,并引起多種臨床癥狀,如PMWS、PDNS、母豬繁殖障礙、壞死性間質性肺炎、豬呼吸道病綜合征、增生性腸炎、仔豬先天性震顫等。PCV2在我國豬場流行較為嚴重,能抵抗高溫,一般消毒劑很難將其殺滅。
家豬和野豬對豬圓環病毒均有易感性,從野豬和家豬體內分離到的PCV2核苷酸序列幾乎一致,各年齡豬均可感染,以仔豬斷奶后感染發病危害較大。人和其他動物對PCV2均不易感。能在小鼠體內進行復制,在豬場內的小鼠體內檢出PCV2,可能是該病毒的中間宿主或成為機械性傳播媒介。
豬圓環病毒可在鼻、扁桃體、支氣管及眼分泌物、糞便、唾液、尿液、初乳、乳汁及精液中可檢出,通過口、鼻經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污染了的精子可通過人工授精引起陰性母豬繁殖障礙。
該病的潛伏期較長,一般在斷奶后表現臨床癥狀,PCV2感染豬多可發生以下幾種病癥。
1.豬斷奶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一般5~18周齡發病,以6~12周齡最多見。病豬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消瘦、皮膚蒼白、呼吸苦難、發育不良、生長緩慢及背骨突出(體重與正常發育豬相差較大),有的病例出現腹瀉、黃疸,初期感染病豬可見淺表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明顯腫大,后期可呈現正常或萎縮。耐過豬稱為僵豬。剖檢的病理變化為腹股溝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及縱膈淋巴結明顯腫脹;肺臟呈灰色至褐色,呈彌漫性或斑駁狀分布,觸之似橡皮;脾臟腫大,顏色暗,可見壞死灶;肝臟顏色偏白,觸之堅硬漿膜面呈顆粒狀;部分病例可見腎臟皮質出現白點。
2.皮炎腎病綜合征。多發生在8~18周齡豬。嚴重者幾天內死亡,耐過豬可在7~10d內恢復,體重開始增加。病豬可見特征性臨床,特征為會陰部和四肢皮膚出現紅紫色隆起的斑塊。葉小萇在《屠宰檢疫豬圓環病毒病檢疫要點及防控措施》中顯示該特征是宰前宰后檢疫的要點。還可見剖檢的病理變化為腎臟腫大、蒼白,切緣外翻,伴有小點出血或壞死點。有的可見脾臟梗死、淋巴結腫大呈紅色。
3.其他。增生性間質性肺炎多見6~14周齡豬,不同程度的咳嗽、氣喘,病程較長,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病理變化為肺臟呈灰紅色;母豬繁殖障礙可產死胎、流產、產弱仔等,死胎或死亡的新生仔豬可見慢性、靜脈性肝淤血,切面流出凝固不良的血液。心臟體積增大,心肌變色。
豬瘟病毒、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細小病毒、偽狂犬病毒、多殺性巴氏桿菌等與豬圓環病毒常形成混合或繼發感染,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很難做出明確診斷,確診主要依靠抗原和抗體實驗室檢測。王潤、牛緒東等在《某豬場豬瘟病毒與豬圓環病毒混合感染的診斷》中顯示通過PCR檢測顯示CSFV、PCV2為陽性,PRRSV、PRVgE顯示為陰性,該病例確診為豬瘟病毒和豬圓環病毒混合感染。
接種疫苗可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與流行,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母豬的繁殖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為了提高豬圓環病毒感染的防制效果,除了免疫接種外還應加強飼養管理,減少豬舍中的環境和感染的應激,做好本地區、豬場常見病(豬瘟、氣喘病、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等)的防治,嚴格按制定的免疫程序進行接種疫苗。對常發病豬群應定期在飼料中添加支原凈、阿莫西林、金霉素等抗菌藥,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該病的發生幾率。對發病豬盡早隔離、確診、合理的防治,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