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貧血病又稱為藍翅病,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種疾病,本病發生后主要表現為免疫抑制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其危害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后導致疫苗免疫失敗,使得雞受到多種病原感染而發生疫病和出現死亡。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是圓環病毒科單鏈環狀DNA病毒,沒有囊膜,外觀呈球狀或者是六面體形狀。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9~24nm,表面結構固定,含有32個結構的亞單位,這些亞單位以二十面體組合。病毒對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能夠適應較高的溫度,通常在70℃的環境中能夠存活超過1h,在100℃的高溫下能夠存活15min左右。病毒對消毒液也有較強的抵抗力,對常規消毒劑不敏感,甚至是0.1%的火堿溶液中浸泡15min后,還能夠存活超過1d。但對酚和次氯酸相對較為敏感,在50%的酚作用下,5min后就可以使其失去活性,在5%的次氯酸溶液中2h也可以失活。病毒對酸性環境也有較強的抵抗力,能在pH值為3的環境條件下存活超過3h。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本病的傳染源是發病雞和隱性帶毒雞。傳播途徑是通過種蛋進行垂直傳播,水平傳播通常不會發病。易感動物主要是雞,各種品種的雞均可感染,一般肉雞的感染率會更高。雛雞的感染率較高,4月齡以內的雛雞發病率相對較高,尤其是15日齡以內的雛雞感染率最高。成年雞在感染后通常不會表現出任何癥狀。在感染后一月齡的產蛋雞所產出的雞蛋中帶毒量是最大的。發病雞通常發病的病程較短,大約為7~10d,在感染后2d就逐漸開始出現病雞死亡,直到5~6d時病雞的死亡率達到峰值,而后迅速下降。隨著日齡的增加,發病后沒有死亡的病雞可以逐漸恢復正常。
本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貧血。雛雞在感染后癥狀較為明顯,表現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被毛蓬亂,雞冠和肉髯蒼白,可視黏膜也表現出蒼白。病雞消瘦,在體表的胸腹部以及腿部和翅膀部位都可以觀察到有點狀出血。發病嚴重的雞皮膚甚至出現藍紫色,在皮膚表面有一些部位發生破損,破損部位還會流出大量的滲出物。病雞排出黃綠色的稀便。如果發病雞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如傳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等時,雞群的死亡率會突然升高,最高可以達到80%左右。
對發病雞進行剖檢,可以發現病雞貧血,病雞的血液稀薄,凝固時間變長。剖檢后的病雞在皮下有大量的點狀和片狀出血,內臟也因為缺血而表現出蒼白,心臟腫大,心肌柔軟,在心內膜和外膜均有出血斑。肝臟表現為腫大質脆,表面有肉眼可見的壞死灶。脾臟和腎臟也會出現腫大。法氏囊和胸腺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當雞發病嚴重時,病雞的胃壁黏膜也會出現潰爛。當其繼發感染新城疫等疾病時,可以見到其腺胃乳頭和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腸的黏膜表現為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或者出血斑。如果繼發大腸桿菌,可以發現病雞表現出心包炎和肝周炎等。
本病的診斷主要通過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在臨床診斷時需要和其他一些疾病加以區別,主要易混淆的疾病有雞球蟲病、住白細胞原蟲病以及磺胺類藥物中毒等。這些疾病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均可以達到明顯的療效,而且免疫器官的變化不顯著。本病應用藥物治療后,效果不明顯,可以輔助確診。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技術。
本病由于是病毒感染,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沒有特效的藥物。對發病雞要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養殖場要加強飼養管理,雞舍要勤打掃和消毒,將雞舍內的污染物和各種排泄物都清理出去。雞場要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嚴格執行。這樣可以減少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養雞場要有清潔的飲水和飼料。對發病雞應該應用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在飲水中添加大量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可以提升雞群的免疫力,緩解病情。養雞場應該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養殖制度。確定需要引種,要從沒有發病的雞場引種。引種時要進行檢疫,在引種后需要進行隔離觀察,在確定引進的雞健康后才可以混群飼養。雞群要定期進行檢測,如果發現有陽性病雞,要立即予以淘汰,對養殖場進行帶雞消毒。本病可以通過免疫弱毒凍干苗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