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瘡病也稱為羊傳染性膿皰,是山羊和綿羊接觸性感染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人和貓都會受到傳染。雖然這類疾病的致死率不高,但是在疾病發生時會快速傳播,造成羊群大面積感染,不利于羊的生長發育,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加強羊口瘡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前期診斷
1)唇型。在感染這類疾病之后,病羊的口角和唇部會出現紅色斑點,慢慢形成丘疹和結節,進一步發展之后,會變成水皰和膿皰,在破損之后會結痂。
2)蹄型。這類癥狀一般在綿羊身上比較常見,水皰和膿皰會出現在綿羊蹄叉周圍,在破損之后很容易出現潰爛,影響綿羊的正常走路。在較為嚴重的情況,綿羊無法走路,會處于長期跪地的狀態。
3)外陰型。這種癥狀發生的概率比較小,母羊在感染這類疾病時,陰道分泌粘稠性分泌物,會陰部位會發生潰爛的情況,乳頭附近的皮膚也會出現皰疹。公羊在感染這種疾病時,陰鞘腫脹,陰莖表面會出現水皰和膿皰,嚴重時會出現潰瘍癥狀。
2.血清學診斷。對病羊的血液進行檢測,一般會使用間接 ELISA試驗,以此確定病羊血清中是否存在這類病毒。
3.病原學診斷。在應用這種診斷方法時,是對羊身上的水皰和膿皰部位細胞進行培養,也可以采用病毒分離的方法,來確定羊只是否感染這類疾病。
1.引種。在進行引種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檢疫工作,要對引種源頭進行有效控制,避免到疫區引種。對于引入的羊只,首先要進行隔離飼養,養殖一段時間確定羊只健康后,才能與羊群混合養殖。
2.疫苗接種。在疫病容易發生的時期,一定要對羊只進行疫苗注射,定期進行免疫接種,還需要對羊只的狀態進行檢查,確定是否存在患病羊。
3.飼養管理。在養殖期間,要保證羊舍的干凈整潔,定期進行清理和消毒,及時清除羊舍內的垃圾和糞便,降低細菌和病毒孳生,為羊只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在消毒的過程中,一般會使用石灰粉和草木灰,消毒效果比較好。要保證羊舍具有良好的通風性,將羊舍內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證羊只的運動量,增強羊只的抵抗。要為羊只提供營養、健康的飼料,保證飼料中的養分充足。控制好羊舍內的羊只數量,控制好養殖密度,保證合理性。
4.疾病治療
1)在發現患病羊只后,要立即進行隔離飼養,對于病羊待過的羊舍,要徹底的殺菌消毒,對使用過的飲水用和飼料槽,也要全面更換和消毒,避免傳染給其他羊只。接觸過的飼料要進行無公害化處理,不能喂養其他羊只。做好病羊的隔離飼養管理工作,保證飼料和水量充足,如果出現進食困難的情況,則可以為羊只提供不同類型的飼料。
2)在對唇型病羊治療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病羊的結痂部位進行清理,處理干凈后使用專門的溶液進行清洗,然后對結痂部位涂抹藥水,涂抹次數根據羊只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一般在每天2次左右,要對羊只進行連續治療,一直到病情痊愈。養殖人員在對病羊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也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全面消毒,避免受到感染。
3)在對蹄型病羊治療的過程中,要采用福爾馬林溶液對患病羊的病蹄進行浸泡,也可以選擇硫酸銅溶液,溶液的濃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每次浸泡2min左右,連續浸泡3次。
4)對病羊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例如利巴韋林和復合維生素配合、青霉素和氨基比林配合、雙黃連注射液和長效土霉素配合等,根據病羊體重和患病輕重等情況,對藥物的用量、注射次數和時間等進行搭配使用。
綜上所述,羊口瘡病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羊只死亡,但是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如果沒有進行有效控制,則會傳染整個羊群,病情的持續時間比較長,不利于養殖場的發展。這類疾病是接觸性傳染,要想進行疾病的控制,在發現病羊時要及時進行隔離,避免傳染給更多的羊只。對于不同感染程度的羊只,要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養殖人員在養殖期間也一定要注重疾病防范。年齡較小的羊只容易感染這類疾病,若母羊患病,要禁止羊羔與母羊接觸,也不能吸食乳汁。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防范工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降低羊場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