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肝片吸蟲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在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肝臟膽管中而引起的疾病。本病以急性或慢性的肝炎、膽管炎為主要特征,同時伴有中毒、水腫、腹瀉、貧血、營養不良等癥狀。對養殖業危害相當嚴重,尤其是對幼畜,可造成大批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山羊肝片吸蟲病通常發于秋末冬初時節。急性病發病比較突然,最初發病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不振,不愿意飲食,同時結膜出現紅色,腹部按壓有疼痛感,出現急性腹瀉等問題。
慢性型吸蟲病的病程比較長,山羊會出現貧血以及腹下水腫嚴重的情況,并且毛發粗亂沒有光澤,山羊食欲進一步減退或廢絕,精神不振現象嚴重,目光呆滯,重者臥地不起。偶有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孕羊出現流產現象。
山羊病初主要出現肝炎、肝腫大且質地較硬。病程后期羊只十分消瘦,同時皮下處以及脂肪出現水腫情況,腹腔積液比較多,同時也表現出慢性增生性肝炎,被破壞的肝組織則出現灰黃色的壞死灶,肝管內部出現有大量的粘液,切開膽囊及膽管內有肝片吸蟲成蟲。
通過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外,結合病理解剖和實驗室(糞便檢查)檢查進一步確診,通過糞便檢查是否含有蟲卵即可確診為肝片吸蟲病。
1.藥物治療。重癥羊治療可以采用4%硝氯酚按照每次1.5mL/kg體重進行皮下注射,7d之后在進行重復注射。也可以采用10%葡萄糖300mL以及200mL生理鹽水加之輔酶進行靜脈治療,連續注射3d。還可以采用丙硫米唑,按照體重給予服用,每隔一天服用一次,連續服用3次。輕癥羊則可以用4%硝氯粉進行服用,隔日服用,連續服用3次,治愈率達到98%。
也可以采用“肝蛭凈”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對于肝片吸蟲1周齡幼蟲和成蟲均有效。劑量根據羊體體重進行配置,體重每增加1kg劑量增加10mg,采用灌服的方式。對于肝片吸蟲6周齡及以上的有蟲或者是成蟲可以使用碘醚柳胺,劑量仍舊根據體重決定,體重每增加1kg劑量增加7.5mg,采用灌服方式。丙硫咪唑對于治療肝片吸蟲也有著比較好的效果,并且這種藥劑比其他藥劑來說,更加安全。按照體重每增加1kg劑量增加8mg進行治療,就可以殺死95%的成蟲,體重每增加1kg劑量增加15mg,就可以殺死90%的幼蟲,對于疾病治療有著明顯的療效。
2.糞便處理。在羊養殖過程中,對疾病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羊的排泄物。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管理者沒有重視羊排泄物的管理,從而對羊群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為了避免排泄物隨意堆放、孳生細菌等問題,相關的管理人員要強化羊排泄物的管理,建立起相應的排泄物以及污水等收集處理池,并且收集處理池的位置設置要科學,要遠離羊群,避免細菌孳生影響牛羊正常的活動,避免羊瘟的暴發。
3.定期驅蟲。開展肝片吸蟲的驅蟲工作,可以有效防治該病的發生。這種疾病的傳播者主要是生病的山羊以及帶蟲者。驅蟲不僅僅有治療作用,還能夠起到相應的預防。山羊養殖者應該在夏天以及秋末、春初進行3次驅蟲,不管什么季節,一旦發現病羊,需要立即進行驅蟲。
在羊肝片吸蟲病的預防工作中,應該樹立起預防為主的觀念,平時要做好相應的消毒和飼養管理工作,避免在低濕牧地里放牧,日常可以采用常山、大黃進行熬制后給羊群灌服有利于羊肝片吸蟲病的預防。常山具有抵抗病毒的作用,大黃也具有通腸以及瀉熱的功能,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提升羊體抵抗力,確保羊群健康的成長,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在治療上,要堅持先判斷蟲體發育時間,再確定治療方案的原則。盡可能的縮短治療周期,加快羊群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此文分析了山羊肝片吸蟲病的診斷方式,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措施。然而,由于本人的能力和時間有限,文中部分結論值得進一步的商榷,希望同仁及老師不吝賜教。規模羊場要防止本病的發生,首先要定期驅蟲,結合當地的情況,在每年的春初秋末各除蟲一次(可選用肝蛭凈、硝硝酚、丙硫苯咪唑等藥物除蟲);要處理好糞便,對糞便要及時清理堆積發酵,殺死蟲卵;要消滅中間宿主,可用1 ∶50000的硫酸銅溶液或20%的氨水藥物滅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