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是生豬養殖中的一種急性、熱性、烈性傳染病,國際獸醫組織將該病定為A類傳染病,并被列為重要檢疫疾病之一,因此做好生豬屠宰的宰前、同步、宰后檢疫,可有效減少該病的傳播,有效降低對養豬業造成的損失。
豬是豬瘟病毒的易感動物,豬瘟不會直接感染人類,但會引起同群豬的傳染,生豬屠宰檢疫就是遏止豬瘟疫病流行與蔓延。豬瘟病毒通過豬與豬之間的接觸和受感染病豬的體液、排泄物、污染物等接觸而傳播,經過7~15d的潛伏期,豬瘟病毒的癥狀很快表現出來。
1.對豬群進行臨床檢查,通過對豬的運動情況、精神狀況、采食情況等進行觀察,將異常的豬隔離出來。
2.對隔離出來的豬通過視、聽、觸、叩等基本臨床檢查方法進行檢查,豬瘟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最急性型:突然的發病,發熱,體溫達到41℃以上,皮膚黏膜發紺,很快發生死亡。
2)急性型:病豬的體溫達到40.5℃左右,出現稽留熱、沉郁昏睡、食欲不振、四肢無力,出現嘔吐,糞便惡臭、有白色粘液和血絲。眼部出現黏膜膿性結膜炎,眼瞼粘封。下腹、耳朵、鼻子、口唇、下頜處、四肢、外陰部等皮膚出現點狀出血,用手指壓后不褪色。
3)亞急性型:與急性型相似,發病周期較緩,一般在20~30d。體溫發熱,病畜的皮膚有呈明顯的出血斑點,扁桃體出現潰瘍,五官有時也出現出血點。病畜出現四肢乏力,這種癥狀多見于感染豬瘟的中期。
4)慢性型:病畜出現身體消瘦、體溫出現波浪熱,體溫可達40℃以上。采食較差,大多數反復出現便秘和腹瀉,全身無力,行走吃力,有部分病豬的皮膚會出見壞死干痂或出血斑。發病周期有的達到30d以上。
宰后檢疫是進一步對豬肉組織、淋巴組織和內臟器官等進行檢疫,檢疫步驟如下:
1.頭部檢疫。一是通過屠宰放血后、燙毛之前,看頜下淋巴結是否出現壞死、充血、化膿、腫大等病理變化,或者出現下頜淋巴結呈大理石樣變化;二是解剖扁桃體、咽喉和會厭軟骨,看有沒有出血斑點。
2.皮膚檢疫。在褪毛后、分割前進行皮膚健康狀況的檢查,看有無異常的出血點、出血斑。
3.內臟檢疫。在開膛摘出內臟后,檢查心、肝、肺、胃、脾、胰和腎等臟器。首先檢查胃腸道的漿膜和腸系膜,看腸系膜淋巴結是否有出血點,腸黏膜有無出血點、出血、潰瘍等。慢性豬瘟一般為壞死性腸炎,因此檢查病豬的回腸、盲腸、回盲瓣附近的黏膜有無紐扣狀的潰瘍灶。觀察脾臟形狀大小及色澤,觸檢其彈性及硬度,主要邊緣有無出血性梗死。
4.胴體檢疫。首先檢查屠宰豬胴體的放血程度,一般感染豬瘟的病豬會出現放血不正常,在皮下、肌肉有血液的滯留,肌肉顏色變深,切開肌肉可見暗紅色的淤血、出血點,擠壓切面流出少量血液。可剖檢頸淺背側淋巴結、髂內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感染豬瘟的病豬可見淋巴結腫脹變大,外觀呈暗紅色,切面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花紋。腎臟檢驗一般應連同胴體檢驗一起進行,首先剝離腎包膜,觀察其外表,注意有無貧血、淤血、出血等變化,病豬腎臟色淡,皮質有針尖至小米狀的出血點,俗稱“雀斑腎”。慢性型病例由于鈣磷代謝絮亂,可見肋骨末端和軟骨組織聯合處,因骨化障礙出現一條黃色的鈣化線。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對本病進行初步的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熒光抗體法。首選病豬的扁桃體,其次可選脾臟、腎臟、淋巴結等病料,制作冰凍切片,用熒光抗體法進行處理后觀察,可確診該病。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此法簡便易行,可檢測病毒抗原或抗體,為實驗室常用診斷方法。
1.宰前檢疫如發現感染豬瘟的病豬,一般應禁止屠宰,病畜應用封閉的運輸工具運送到指定的地點,用不放血的方式將其撲殺,然后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
2.宰后檢驗發現豬瘟病豬,首先應及時上報疫情,做好流行病學調查。用密閉器將病豬頭、蹄、胴體、內臟運輸到相應的處理地點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屠宰加工車間、設備、用具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徹底的消毒。
通過屠宰過程中的宰前檢疫與宰后檢驗,可及時發現患有豬瘟的病畜,這樣可避免豬瘟病毒的擴散,從而有效減少豬瘟的發生,降低養殖業的養殖風險;避免了不合格豬肉產品流入市場,保障了豬肉產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