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樅陽縣農業農村局,安徽銅陵 246700)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病毒,主要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所引起,若是生豬受到該病毒感染的話,會面臨著極高的死亡幾率。雖然研究人員對非洲豬瘟進行了很多研究,但是當前還沒有發現有效應對該病毒的疫苗。非洲豬瘟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不會對人類產生直接危害,然而會對養豬業產生極大的影響。 因此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詳細了解掌握該疫情的相關知識,從而針對疫情產生有效的應對措施,從而保證我國養豬業能夠健康穩定地發展。
這些年經過市場的發展,我國養豬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區域劃分,逐漸地形成了南豬北養、西豬東調的養豬模式,生豬調運量大,這種模式非常容易造成非洲豬瘟的傳播,非洲豬瘟疫情的爆發使養豬業的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受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跨區域的調運已被禁止,由于生豬屠宰分布不均衡,大多數的養豬場無法對生豬進行銷售與運輸,對養殖場的正常經營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同時生豬的積壓對養殖空間產生了影響,極大地增加了養殖場的壓力。
中國生豬養殖量大,養殖戶非常分散。到目前為止發生的100多起非洲豬瘟疫情,大部分出現在中小養殖場,特別是對于家庭養豬戶來說,他們對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毫無抵抗力。家庭散戶養殖、大型公司收購,是我國比較常見的生豬養殖模式,這種養豬模式的安全隱患特別大,如果監管不到位,極易造成病毒傳播。此次非洲豬瘟疫情的爆發也給企業敲響了警鐘,企業需要對養殖模式進行及時的調整,采取企業集中養殖,減少散戶收購的模式,但這同時也給家庭養豬戶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非洲豬瘟傳播速度快,短期內就在我國很多地方發生,因此必須建立覆蓋全國的動物疫情監測預防系統,并不斷完善生豬和豬肉可追溯體系。建立現代疫情監測和檢測實驗室,加強對非洲豬瘟的監測力度,從而準確及時了解我國和國際貿易伙伴的疫病情況,然后盡快將最新疫情報告動物疫病防控控制中心。并且,還要及時建立完善的生豬、豬肉和肉制品的可追溯體系建設,積極尋求適合我國的豬肉溯源管理模式,這樣發生疫情的時候能夠及時準確探究根源,從而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幫助消費者準確了解掌握疫病相關知識,然后積極主動加入對疫病防控中。第一,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如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宣傳疫病相關知識,從而幫助消費者正確了解各種動物的疫情,這樣能夠防止由于對疫病情況了解的不全面、不準確等原因,而加速疫病的擴散,同時也不會出現因為虛假虧大的謠言造成消費者恐慌,致使消費市場出現很大的動搖;第二,對于受疫情影響,遭受巨大損失的養殖場(戶),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補償,依據仔豬、肥豬、母豬等不同種類和年齡段的價值展開賠償。除此之外,盡早建立健全完善的生豬價格波動預警機制,并加大其應用力度,使其充分發揮其價值,降低生豬價格大幅度波動的情況,防止由于豬肉價格太低而對養殖場(戶)造成巨大損失,隨后導致其不關心防控疫病而產生的風險。
改進散戶養殖模式,提倡規模化、規范化飼養,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規范配置設施設備、限制人員流動,提高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控水平,有效降低疫病感染的風險。此外,注重延伸和拓展整個生豬產業鏈,鼓勵發展緊密型“公司+養殖戶”模式,支持有實力的屠宰加工企業跨區域發展連鎖經營,建設現代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構建新型生豬及豬肉主產區與主銷區關系,形成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能夠在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各環節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其一,定期對養殖場戶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其抵御疫病風險的意識。終年工作在第一線的養殖戶,若是自身具備相應的防控疫病的知識和技能,這樣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確發覺突發的疫情,從而相關部門在以后制定應急方案和實施防控措施節省時間,贏得主動權,進而控制住疫情;第二,加強防疫人員隊伍建設。隨著我國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防疫人員,并且要求其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但當前我國防疫人員數量不足,加之其專業素質不高不能滿足防疫工作的需要,最終影響我國畜牧業的長遠發展。因此,需要壯大防疫人員隊伍,加大優秀防疫人員的引進力度,同時對其進行定期的教育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
近年來,隨著非洲豬瘟病毒的快速擴散,對我國生豬市場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防止該病毒在我國進一步的傳播,降低其對生豬產業和消費者造成的損失,因此必須對該疾病進行詳細的研究。在以后的發展中,養殖人員和疾病控制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非洲豬瘟,并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盡早研制出疫苗,從而將該疾病對我國養豬產業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進而促進我國生豬養豬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