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鵬
(白河縣畜牧獸醫中心,陜西安康 725800)
白河縣的肉牛大部分銷售于本地市場,主要客源為本縣及附近區域的居民、飯店及超市,小部分出售到外地,且主要售出的為活牲畜和生鮮肉。營銷范圍小,且類別單一,還未形成本地的牛肉制品,缺乏牛肉加工企業,至今白河縣沒有一個功能完善的肉牛產品市場。在新常態下,畜產品及其加工品的銷售進入到直銷、電子交易、期貨、網購多元化發展的新狀態,如果白河縣還是采取老舊的銷售方式,將失去與其他區域競爭優勢。
目前,白河縣大部分養殖戶還不能做到在飼料上自給自足,皆需從外地購進飼料,成本較高。例如倉上鎮柯昌武2019年養牛近100頭,一年需從西安購進700t牧草,運費需12.6萬元(180元每噸),購買牧草一年就需30多萬元。
白河縣每年有大面積的農作物如玉米、洋芋、小麥、燕麥、蕎麥等的種植,但農作物秸稈卻成為農村污染的新源頭。但很少養殖戶能將秸稈加以利用,加工成飼料,既能減少污染來源,又能節約飼料成本。
白河縣肉牛養殖場良種化率普遍不高,截止2019年底,白河縣仍有90%的本地黃牛,本地黃牛存在品種差,個體小,生長緩慢,產肉率低等問題,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白河縣肉牛的養殖效益。白河縣目前肉牛繁殖依然是最傳統的人工控制自然交配的方式,人工采精、受精、配種等技術還未實行,公牛利用率低,繁殖速度相對緩慢。且在生物科技工程方面存在空白,還未能利用雜交等技術培育出白河縣特有的優良肉牛品種,既能保存本地黃牛特有的肉質細膩、口感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又能提高其生長速度、出肉率和飼料轉化率。由于手工屠宰的方式在白河縣仍占主導地位,牛肉制品的加工總量低,市場上出售的絕大部分都是生鮮肉,且傳統屠宰方式,直接影響了牛肉的色澤、口感及營養。
白河縣肉牛養殖規模普遍較大,養殖成本高、投入大,特別是面對肉牛養殖的市場周期性漲跌,低谷時規模大戶盈利困難、融資困難、經營困難,投入資金一時收不回。且很多養殖戶在思想上存在誤區,部分養殖者,生產經營的出發點不是想通過養殖致富,而是奔著國家對畜牧養殖的扶持政策而來,是為獲得無息貸款以及扶持資金等。未從實際出發,養殖業一般見效較晚,一旦幾年不獲利甚至虧本,導致中途出現資金短缺,養殖熱情下降,支撐不下去,很可能就創業失敗。
白河縣需認真貫徹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發展肉牛肉羊產業的意見》(陜政辦發【2013】47號)以及(白脫辦發【2017】年11號)文件精神,立足資源稟賦,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標準化生產,切實做好技術服務。同時引導養殖戶,根據各項扶持政策,獲得創業資金,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經濟效益。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是白河縣自然地貌和群眾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面對縣域實情,歷屆縣委、縣政府幾十年如一日,治山創業、修田造地,向貧困宣戰。目前白河縣扶貧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脫貧工作成效顯著,但目前仍有74個貧困村、1.8萬戶貧困戶、4.2萬貧困人口,如何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仍是白河縣工作的重中之重。白河縣可結合扶貧政策對貧困戶進行養殖專業知識培訓,并引導其通過辦理扶貧貼息貸款,建立肉牛養殖產業,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例如,黎明國就是白河縣西營鎮花房村的貧困戶,學了一些養殖經驗,想發展養殖業但沒有本錢,2016年,他申請了20萬元的脫貧貼息貸款,創辦了養殖合作社,建起了490m2的牛圈,養牛43頭,年底收入達6萬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同時,大型規模養殖場常年需要工人,可以對貧困戶進行飼養管理知識培訓,引導其在養殖場就業,實現家門口就業掙錢脫貧的夢想。
目前,白河縣種植業與養殖處于分離狀態,少有交集??梢詫⒎N植業與養殖業合理的聯合起來,共同發展。養殖戶可以將養殖畜禽的糞便、有機物作為基礎,收集制作成有機肥料,然后大量流轉土地種植牧草、有機水果、有機蔬菜,并為其提供有機肥料,實現糞污還田。建設一個生態生物循環,在動物與植物之間進行物質的轉換和良好的循環,這樣既減少了植物種植所使用的的化肥量,阻止了對環境和土壤的污染,又可以使畜禽食物無公害,保證肉質,使產品達到綠色食品的標準模式。
一些養殖戶,未能提早做好規劃準備,走了不少彎路,也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例如在購進牛種之前,未能準備好飼料或者未能對圈舍完成消毒等,都可能帶來經濟損失。為了更好地發展養殖事業,必須讓準備搞養殖的農戶明確養殖條件,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首先,養牛業需要較大前期投入,需做好預算,準備好投入資金;其次,選擇適宜的場地,建設高標準的圈舍;再次,養殖場附近必須有優質充足的水源和動力電;然后,掌握好養殖的關鍵技術,如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最后,在購進牛種前,需做好飼草的儲備,以及養殖中所需的各項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