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俠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高力板鎮獸醫站,內蒙古興安 029408)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加,對食品安全更加重視,牛肉作為一種健康食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市場對牛肉產品的需求量也持續增加,為牛養殖行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在牛養殖過程中,疫病是危害養殖效益和牛群健康的關鍵因素,養殖戶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飼養管理進行優化和改進,做好疫病預防工作,進而保證牛群健康、提升養殖效益,為我國居民提供更加健康的牛肉食品。
犢牛在剛斷奶后,其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較低,容易感染各種疫病,養殖戶需要對飼養管理進行優化,促使其健康成長。首先,針對剛剛斷奶后的犢牛,需要對其進行精心飼養,幫助其快速適應新的喂養方式;其次,針對出生后3到4個月的犢牛,養殖戶要逐漸增加飼喂量,控制好干草和精飼料的比例;最后,針對5到6個月的犢牛,可采用混合飼養的方式,以青貯飼料為主。
12月齡是牛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是犢牛向育成牛轉型的重要階段,養殖戶需要給予飼養管理以重視,促使其更好的發育和生長。首先,養殖戶要采用分群飼養的方式,將每組牛控制在10頭左右,保證飼養的精細化以及合理性;其次,在飼養過程中,養殖戶要對牛只的體重、身高以及食量進行動態記錄,結合體重變化調整喂食量;最后,養殖戶要結合牛只的發育情況,對飼料比例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適當加入微量元素,滿足牛群生長的營養需要。
育成牛的消化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養殖戶在開展飼養管理中,要以配種為目的開展分群飼養。首先,育成牛只需要喂食粗飼料即可,不需要喂食大量的精飼料,防止營養過量導致牛膘增加迅速;其次,養殖戶要對育成牛的體重進行科學控制,如果體重多大會導致配種困難;最后,當牛體重超過300公斤后,可以每天飼喂青貯飼料,適當配以精飼料[1]。
妊娠期母牛是飼養管理的重要內容,需要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首先,對于初次懷孕的母牛,養殖戶需要進行精細管理,對母牛的生長情況和食量變化進行動態觀察和記錄,保證其體重符合分娩要求;其次,在母牛分娩之前,養殖戶需要對飼料比例進行適當的調整,提升精飼料的比例,為母牛分娩奠定基礎;最后,對母牛體重進行科學控制,并且做好產房保暖和通風工作,提升犢牛成活率,為母牛未來生產奠定基礎[2]。
病毒和細菌是誘發疫病的重要原因,想要有效預防各種疫病,養殖戶需要做好牛舍衛生工作。首先,每天定時組織人員對牛舍進行徹底清潔,及時清掃舍內的尿液、糞便以及剩余飼料,并且將糞便集中堆放,堆放地盡量遠離牛舍,避免牛群受到細菌感染;其次,做好圈舍的通風工作,定時通風促進牛舍空氣流通,將污濁空氣及時排出室外,如果在冬季需要處理好通風和保暖的關系,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安裝控溫設備,保證牛舍溫度合理,避免牛群患病;最后,潮濕環境有利于細菌滋生,養殖戶要保證牛舍地面干燥、清潔,為牛群創設衛生而良好的生長環境。
消毒是避免發生疫病的重要舉措,但是當前部分養殖戶對消毒作業缺乏重視,為疫病傳播和蔓延創設了有利條件,因此,養殖戶需要提升對消毒工作的重視程度,將其落實到養殖各個環節中。首先,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消毒計劃,定期使用不同的消毒劑對養殖場進行全面而徹底的消毒,避免細菌病毒產生抗藥性,提升消毒工作的效果;其次,對于所有進出養殖場的人員和車輛都要進行徹底消毒,避免其攜帶病毒或者細菌,導致疫病在養殖場內傳播;最后,對養殖場內部各個功能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區分生活區和生產區,所有養殖人員在進入生產區之前都要經過消毒,與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進入生產區[3]。
首先,養殖戶需要對牛群進行動態觀察,及時發現牛群中存在的異常情況,對可能患病的牛只進行隔離飼養,并且根據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采取針對性措施治療,緩解病牛癥狀;其次,如果改地方發生大規模疫情,養殖戶要實現封閉式飼養管理,嚴禁與 養殖無關的人員和車輛進入養殖場內,避免疫病在養殖場內傳播;最后,如果養殖場內發現疫情需要及時上報,對病死牛尸體進行無公害處理,為了提升防治質量,養殖戶還要結合疫病發生規律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提升牛群的免疫力[4]。
養殖戶在開展牛養殖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飼養管理進行優化,促使飼養趨于合理性以及科學化發展,并且落實各項疫病預防措施,保證牛群健康、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