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漢
(武漢輕工大學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23)
近幾年內,國內養牛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主要反映為生產模式從以往的農戶散養、小規模養殖逐漸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轉變。因為部分養牛場設施較為簡陋、環境較差、營養不均衡、用藥不合理等問題,造成規模化養牛場各種疫病頻發,對我國養牛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第一,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是規模化養牛場的常見疾病之一,有不分季節、發病率高等特征。此種類型的疾病主要有牛腹瀉、牛胃腸炎等等,其致病原因主要包含飼料發霉、營養不良、牛舍環境較差以及喂養不科學等。此種疾病是不會傳染的,然而若不及時進行救治則會引起牛死亡。
第二,寄生蟲類疾病。此種疾病主要是由球蟲、線蟲等寄生蟲造成的,會導致牛的部分器官發生損傷、免疫力下降,乃至會引起死亡。
第三,傳染性疾病。此種類型的疾病主要包含牛結核病、牛口蹄疫以及牛流行熱等,是由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其中,牛結核病是由分枝桿菌造成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會導致乳房、肺部等部位發生損傷,致病原因主要有牛舍環境較差、牛抵抗力較差等。因為此疾病的癥狀并不是非常的明顯,所以在潛伏時期極易被養殖戶忽視,無法及時進行治療。
第一,產科疾病頻發,時常出現難產問題。現階段,我們國家的牛養殖人工配種技術迅速普及、大量運用,同時引起了很多的問題。有些規模化養牛場的飼養員并不熟悉人工配種技術,同時不注重日常消毒工作,如此便造成牛的生殖道受到巨大的損傷且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牛的生殖道內有大量細菌滋生而引起牛發病,規模化養牛場中較為常見的產科疾病主要包括犢牛下痢、子宮內膜炎等。在牛發病時,有些養牛場為了能夠節約成本費用而并不愿意用藥對牛進行醫治;有些養牛場并未根據用藥指南進行科學用藥,而是盲目使用藥物;有些養牛場在疫病出現很久后才開始醫治;有些養牛場在疫病有所好轉后便停止用藥,此就造成了牛產科疾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對牛的健康與生殖影響甚大。在冷凍精液配種過程中,許多雜交的牛胎相對偏大,往往會引起難產,對母牛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影響。
第二,寄生蟲的危害性日益增大。當前,因為規模化養牛場中的牛群密度比較大,寄生蟲快速繁殖,嚴重影響養牛業的發展。根據相關資料可知,截止當前對牛健康有影響的寄生蟲共計有11類,例如吸蟲、絳蟲以及線蟲等。現階段,有些養牛場并未建立起完善的驅蟲制度,使用的驅蟲藥難以起到作用,防治成效不理想,此則會造成牛的發育速度相對緩慢,飼料運用效率較低。有些寄生蟲寄生于牛的皮膚中或許會造成牛皮穿孔,嚴重影響牛皮質量,導致養殖戶發生巨大的經濟損失。有些寄生蟲或許還會造成細菌感染,乃至是牛死亡。
第三,普通疾病不斷增多。當前,不但牛疫病大量爆發,而且普通疾病同樣日益增多。牛的普通病主要包括中毒、感冒、胃腸炎以及肺炎等,其致病原因主要有飼料更換不合理、天氣突然發生改變以及饑餓等。當牛患上普通病后,機體的抵抗力顯著降低,此時期患有傳染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首先,選取適當的牛場位置。為了有效防治規模化養牛場的疫病,在選擇養牛場地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規模化養牛場應該建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區域,有2~3面靠山、無人,進而確保養牛場建設在天然性的區域內,有利于對牛疫病進行防治。(2)規模化養牛場還可選擇建設在距離居民區、縣級公路或者縣級以上公路500m外。其次,科學布局牛場。規模化養牛場在各式各樣的布局方式基礎上,通常會在進出口位置處運用圍墻實施阻隔,并且還需要建造相應規模的車輛消毒池;與此同時,在牛場旁邊還能夠建設面積為5~10m2的消毒室、生產區以及飼養者生活區等。并且,還應該將規模化養牛場的污水道和凈化道相互分離開,在生產區的一側規劃好病畜隔離區、糞便排出區、動物尸體處理區域、欄牛出口通道等等,同時需要確保其是相互分割的。
(1)完成好乳用牛與種用牛的引進管理工作
在引進乳用牛與種用牛時,應由引進牛場持該場的免疫檔案、《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等各種材料到相關部門審批。在通過審批以后,牛場持《跨省引進種牛、乳牛動物檢疫審批表》進行選擇,在運輸前15d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部門遞交檢疫申請,檢疫達標后,憑借有關證明開始運輸,在抵達目的地后告知當地的動物衛生監督部門,進行隔離觀察,在45d確認正常以后才能夠投入到牛舍中。
(2)完成好非乳用與非種用牛的引進管理工作
當引進非乳用與非種用牛時,在確定輸出地以后,應該在運輸前3天向衛生監督部門發出檢疫申請,達標后持《動物和產品運輸工具消毒證明》、《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到當地有關部門換取《出縣境檢疫合格證明》,接著再進行運輸;在到達目的地以后,向運輸地當地的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匯報,進行隔離觀察,在45天確認正常以后才能夠投入到牛舍中。
(3)肉牛運輸應激與應激疾病的防治
在肉牛運輸過程中,有著寒冷、高溫、擁擠、缺水、注射疫苗以及疲勞等諸多應激因素,導致牛在運輸過程中通常會產生應激反應以及應激病,為了能夠有效避免應激反應與應激病的發生,應當消除或者減少此些應激因素,以確保牛在運輸環節可以維持良好的狀態。比如:在牛運輸以前,剛注射疫苗的牛在21d以后才可進行運輸,牛在休息12h后才能運輸,對運輸工具進行全面消毒、牛吃飽飲足后才能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碰到急轉、路況差等路段時應該降低速度,在運輸途中需要按照天氣狀況對牛采取對應的防護手段,在運輸10h后停車休息,并且需喂水;到達運輸地后放于隔離舍中,并且給予水、營養性食物,同時還應觀察牛的具體狀態。
唯有充分掌握科學養牛相關技術的飼養員,才可以完成好疫病防治工作,飼養出健康的牛。規模化養牛場中的飼養員應熟練運用現代化疫病防控技術、生物安全技術、全進全出飼養技術、早期藥物斷奶技術以及早期隔離斷奶技術等其他的先進技術,以防止及遏制傳染病病原在子代、種群及牛群間的傳播。在飼養過程中選用全價配合飼料,不斷提高飼養管理的合理性,確保牛生活于優良的飼養環境下,健康、正常地生長、發育、繁殖,從而促進發病率以及病死率的大幅度降低,在較大程度上減少養牛的成本費用,提高規模化養牛場的經濟收益。
第一,確保防疫疫苗規范化使用,強化對防疫疫苗的日常管理。接種免疫疫苗,對規模化養牛場的疫病防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防治疫病所用的疫苗,屬于比較特殊的商品。在采購防疫疫苗時,應當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由防疫監督季候統一進行管理。何時進行接種,接種何種疫苗,都需要由防疫監督機構來確定。特別是對于重特大疫病的防治,務必完成好防疫注射工作。對于規模化養牛場的疫病防治,除了登記造冊歸檔以外,并且還需落實相應的駐場防疫監督制度,將防疫接種工作貫徹到實處,從根本上加強牛群的整體抗病體質。第二,合理有效的使用保健藥。在規模化養牛場的傳染性疾病當中,有很多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特效治療藥物相對較少。所以,需要依據牛場養殖的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藥敏藥物,可有效避免外源性、內源性的細菌感染問題,實現提高牛出欄率、預先控制病死率的目標,加強疫病防治效果。除此以外,當前規模化養牛場所用的化學藥品,不管是消毒藥、保健藥,又或是抗生素類的藥物,不僅能夠防治疫病,還會殘留在牛體內,長此以往則會影響到疫病的防治成效。因此,對于所有藥品的運用,都應當確保科學、規范,用量適當,用法符合要求,不可使用禁用藥品。
(1)免疫機制。規模化養牛場應該結合當地疫病流行的實際狀況,制定合理的免疫流程,根據免疫流程定期安排預防接種。(2)衛生消毒機制。應當定期對牛舍的衛生進行清潔,及時將糞便、污物等清理出去,確保整個牛舍的干燥、清潔,有助于牛群的發育、生長、繁殖,降低疫病出現的可能性。牛場進口需要根據規定設置消毒室、消毒池等,進入到牛場內的所有人員都需要通過嚴格的消毒后才可以進入到牛場內。應定期對牛場內的機械、設備進行消毒,在無疫情時期,消毒頻率為1次/周;在有疫情時期,消毒頻率為1次/日。并且,還需要經常更換消毒所用的藥物,防止病原微生物形成耐藥性。(3)檢疫制度。定期開展檢疫工作,避免牛場內出現疫病,檢疫工作需要安排專業技術工作者來完成,發現疫情后應及時匯報與處理,盡可能降低疫病的影響。(4)疫情報告機制。當規模化養牛場內出現疑似傳染病時,應當立即向當地有關部門匯報,由專業人員進行診斷,同時根據法律規定進行處理,避免疫病大面積的擴散。(5)疫情及抗體監測體系。完成好規模化養牛場內的疫情及抗體監測工作,事先制定好防范、控制措施,防止出現疫情。正常情況下,由當地的動物疫控中心安排專業人員開展隨機抽樣、檢測,應結合當地的疫情狀況而確定具體的檢測次數。(6)無害化處理制度。在規模化養牛場出現疫病時,需要完全根據當地獸醫防疫單位給出的指導意見,對病牛、污染物以及排泄物等實施無害化處理,避免疫病大面積傳播。(7)定期驅蟲保健機制。采取驅蟲藥對規模化養牛場中的牛群開展定期驅蟲保健,能夠避免牛寄生蟲病的繁殖,減少飼料費用,提升經濟收益。在運用驅蟲藥時,應當選用低毒、高效的藥物,并且需交替運用,避免形成耐藥性。
綜上所述,當前規模化養牛場中常見的疫病主要有消化道疾病、寄生蟲類疾病、傳染性疾病等,加強疫病防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未來,應采取科學布局牛場、完成好牛引進管理工作、加強飼養員的飼養水平、強化對藥物使用的管理、建立健全防疫制度等措施以強化對牛疫病的防治,從而推動養牛業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