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宴 陳 霞
(甘肅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甘肅蘭州 730084)
近年來,我國奶牛業嚴重遭受著呼吸系統疾病的嚴重侵害。尤其以犢牛突出,不僅影響養殖業的后備中心力量,更嚴重威脅著經濟效益。奶牛大葉性肺炎是肺泡以內纖維蛋白滲出為主的急性炎癥,又稱纖維素性肺炎或格魯布性肺炎,病變起始于局部肺泡,并迅速波及整個或多個大葉。獸醫臨床上主要以稽留熱型、流鐵銹色鼻液和肺部出現廣泛性濁音區為特征。
本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主要由肺炎鏈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巴氏桿菌等引起。亦在過度勞役、受寒感冒、飼養管理不當、長途運輸、吸入刺激性氣味之后,稱為本病的誘因。
(1)患畜食欲廢絕,精神沉郁,反芻停止,泌乳量降低,因呼吸困難而采取站立姿勢,并發出呻吟或磨牙;結膜充血黃染;體溫呈持續性高熱,可達40~41攝氏度以上,呈稽留熱型;脈搏增加至60~100次/min;呼吸急促,頻率增加至60次/min以上,嚴重時呈混合性呼吸困難,鼻孔張開,呼出氣體溫度較高;發病初期出現短而干的痛咳,隨疾病的發展變為濕咳;發病初期鼻液呈漿液型、粘液型或粘液膿型,在肝變期則變為鐵銹色鼻液從鼻孔流出,主要是由于滲出物中的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裂解后形成含鐵血黃素混入鼻液而形成。
(2)胸部叩診:充血滲出期,叩診呈過清音;肝變期,叩診呈大片半濁音或濁音,此階段可持續3~5d;溶解期,呈過清音或鼓音。隨著疾病的痊愈,叩診音恢復正常。
(3)肺部聽診:隨著疾病的發展,肺部聽診音也隨之變化。充血滲出期,相繼出現肺泡呼吸音增強、干啰音、捻發音、肺泡音減弱和濕羅音;肝變期,肺泡音消失,支氣管呼吸音隨之出現;溶解期,支氣管呼吸音消失,再次出現啰音、捻發音。其健康部位肺組織的肺泡音增強。
大葉性肺炎一般只侵害單側肺臟,也有時可侵害兩側,多見于左側肺尖葉、心葉和膈葉。在未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情況下,病變常表現典型的自然發病過程,根據表現過程可依次分為4個時期,即充血水腫期、紅色肝變期、灰色肝變期和溶解消散期。
炎癥早期,發病1~2d主要表現病變肺葉腫大,重量增加,切面光澤而有彈性,擠壓有淡紅色泡沫狀液體流出,組織學變化為肺泡壁毛細血管顯著擴張,充血。內含少量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
發病后3~4d,剖檢可見病變肺臟腫大,質地變硬,呈暗紅色,類似肝臟,所以又稱“紅色肝變”。胸膜常有纖維蛋白性滲出物覆蓋。
發病后5~6d,剖檢發現患病肺葉腫脹,質地堅實。充血消退,紅細胞大量溶解消失,實變區顏色由暗紅色逐漸變為灰白色。
發病后1周左右,剖檢肺組織較前期縮小,體積復原,質地變軟,病變肺部呈黃色,擠壓有少量膿性渾濁液體流出,胸膜滲出物被吸收或有輕度粘連。
在生產實踐中,由于大量應用抗生素,因此大葉性炎的各期典型癥狀已不多見,分期也不明顯,病變部位有局限性。因此在實踐診斷時應酌情鑒別。
根據疾病發展歷程,并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出現稽留熱,鐵銹色鼻液;并根據不同時期肺部叩診和聽診的變化即可作出診斷。但應與小葉性肺炎與胸膜炎相區別。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抗菌消炎,控制繼發感染,制止滲出和促進炎性產物的吸收。主要搞好環境衛生,給與優質易消化的飼料。
5.1.1 制止滲出和促進吸收:可靜脈注射10%氯化鈣或葡萄糖酸鈣溶液。
5.1.2 抗菌消炎:可選用四環素或土霉素10~30ml/(kg/d),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靜脈注射。
5.1.3 針灸治療:白針,蘇氣、肺俞為主穴,丹田、睛明、百會、六脈為配穴。穴針,胸膛、經脈為主穴,耳尖、通關、山根為配穴。水針,丹田為主穴,肺俞為配穴,每穴注射異丙嗪溶液100ml,30%安乃近注射液10ml;或每穴注射青霉素80萬IU,每天1次,連用 5~7天。
5.1.4 對癥治療:體溫過高可用解熱鎮痛藥(體溫高于正常體溫2攝氏度可使用解熱藥)。劇烈咳嗽時,可選用祛痰止咳藥。嚴重呼吸困難時可輸入氧氣,心力衰竭時可使用強心劑等。
5.1.5 中藥治療:可用清溫敗毒散:石膏120g,犀角6g(或水牛角30g),黃連18g,桔梗24g,淡竹葉60g,甘草9g,生地30g,山梔30g,丹皮30g,黃岑30g,赤芍30g,元參30g,知母30g,連翹30g,水煎,一次灌服。亦可用銀翹散加減(初期),麻杏石甘湯(中期),百合固金湯(后期)內服。
加強飼養管理,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通風解熱。防治吸入刺激性氣體等。搞好環境衛生,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供給全價日糧配方,建立完善的免疫接種制度,減少應激刺激,增強機體抵抗力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