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提
(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縣紅柳灣鎮農牧綜合服務站,甘肅阿克塞 736400)
牛布氏桿菌自身具有極強的耐低溫性和抗干燥性,生命力非常頑強。它可以通過畜類的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統以及皮膚進行傳播,傳播途徑較廣,并且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都有很大可能爆發牛布氏桿菌病。與此同時,因為牛群養殖規模較大,牛舍環境、空間較差,從而導致,牛群非常容易發生牛布氏桿菌病。
通常情況下,布氏桿菌潛伏期不定,短期2周,長期半年過,前期結膜炎,體溫身高,孕牛6~8個月內流產,流產前數天生殖道發炎,流產后常繼續排除污灰色或粉紅泌液,有時惡臭,1~2周后消失。食欲不振,起臥不安,陰唇和乳房腫大、腹痛、喪失泌乳能力。公牛表現為睪丸炎和附睪腫脹,堅硬、甚至壞死、鞘膜腔積液,陰經紅腫伴有小結節。不論是母牛,公牛都膝關節,腕關節腫大,皮下可有膿腫,淋巴腫大等特征。
牛布病原體布氏桿菌細小的短桿狀或球桿狀,不產生芽孢,無運動力,革蘭氏染色陰性的桿菌。牛布氏桿菌對自然環境的抵抗力較強,糞水中1.5~4個月,水中72~120d,乳中10~15d。冷暗處胎兒體內4~6個月,在直射日光下1~4h死亡,100℃數分鐘,巴氏滅菌法10~15min,一般消毒劑15min內可殺死。它是自身具有極強的耐低溫性和抗干燥性,在干燥土壤中能活30~120d,在干寒地區放牧需要注意好。
(1)牛布氏桿菌具有易感性
大部分家禽、牲畜對牛布氏桿菌都會呈現出易感性的特點,并且在家禽中,牛最容易感染牛布氏桿菌,具體呈現出:成年牛感染幾率大于幼牛、母牛感染幾率大于公牛的特點。
(2)傳染源集中
牛布氏桿菌病要想爆發或者是快速傳染,其傳染源就只是病牛。牛布氏桿菌會從病牛的生殖器官中流出、也會在病牛精液、乳液中出現。與此同時,如果妊娠期母牛患有牛布氏桿菌病,在流產后,羊水、死胎以及下體分泌物也會產生大量的牛布氏桿菌。
(3)傳播途徑廣
無論是帶有牛布氏桿菌的飼料、養殖工具、牛舍以及接觸病牛或者間接接觸后,都會引發牛布氏桿菌病。通俗來講,就是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有可能感染牛布氏桿菌。因此,養殖人員在發現牛群中存在患有牛布氏桿菌病的病牛后,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并做好防止措施,降低牛群再次出現牛布氏桿菌病的幾率。
近年代畜牧業的發展趨向于大規模的飼養,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的飼養管理等方式。在牛的飼養環境中要強調搞好衛生防疫工作,是有利于保證畜牧業發展的關鍵,因此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防疫隊伍。對自然養殖戶、專業戶、村級防疫員,工作人員每年最少兩次開展牛布魯氏桿菌病的防治培訓班,提升養殖人員和其他人員對牛布魯氏桿菌病的了解和認識。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大力宣傳養殖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防治意識,消毒意識等。教育從事養牛人員認識牛布魯氏桿菌病對人類和家畜帶來的危害和有關防護,防治防疫等知識,自覺消毒等各方面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養殖人員的自我保護措施等:第二要嚴格執行防疫制度,對每戶每頭牛都建立檔案,消毒、防疫記錄、提高管理水平、確保牛群的安全性。同時定期牛群體,個體、環境、舍圈、飼養器械、飼草料的檢疫檢查:第三牛布魯氏桿菌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養殖人員要做好自身防護,進入養殖區或牛棚圈時佩戴好工作服,經常自我消毒,洗手等好習慣,預防此病的傳染。
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是防治牛布氏桿菌病最好的方法之一。當前最常使用的疫苗有S19、S2等。其中,在進行S19疫苗注射時,犢牛需要喂養到180天左右進行,并且犢牛首次進行S19疫苗接種時,最晚不能超過360d。此外,還應該注意的是,S19疫苗不能向六個月以下的幼牛或者是妊娠期的母牛注射。與S19疫苗相比,S2疫苗適用條件更寬泛,無論是六個月以下的幼牛還是妊娠期的母牛都可以使用,并且S2疫苗是口服藥物,因此,養殖人員只需要將S2藥物與養殖飼料進行攪拌,而后喂養牛群便可。
為了有效防治牛布氏桿菌病傳播,還應該加強對傳播途徑的控制。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對病牛使用過得器具、流產后的死胎、分泌的排泄物等,都要進行掩埋、燃燒等無害化處理;其次,要加強對養殖場的衛生消毒工作,設立科學的消毒制度,每隔半個月就應該進行一次消毒工作,每半年就應該對養殖場進行徹底的清洗,從而凈化養殖環境。最后,要加強養殖場管理,嚴禁無關人員或者貓狗等寵物進入養殖區,從而做好防交叉感染工作。
綜上所述,在進行牲畜養殖過程中,養殖的任何一個環節如果沒有做好防治工作,都有可能為牛布氏桿菌的傳播與發病創造條件。因此,相關的養殖人員一定要提升對牛布氏桿菌病的重視程度,并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從而有效降低牛布氏桿菌病的發病幾率,促進我國規模化養殖行業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