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騰其木格
(烏拉特中旗川井蘇木農牧業服務中心,內蒙古烏拉特中旗 015321)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布病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布病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布魯氏桿菌(brucella)為不可運動的小球桿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大小為0.6~1.5μm×0.5~0.7μm,散在分布,無芽孢及鞭毛,在條件不利時有形成莢膜的能力。本菌難以著色,姬母薩染色呈紫色。本菌為需氧兼性厭氧菌,對營養要求高,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較差。生長最佳溫度為37℃,pH為6.6~7.4。
布魯氏桿菌屬目前共有六個種,即馬耳他布魯氏桿菌(Brucella melitensis)、流產布魯氏桿菌(Br.abortus)、豬布魯氏桿菌(Br.suis)、沙林鼠布魯氏桿菌(Br.neotomae)、綿羊布魯氏桿菌(Br.ovis)和犬布魯氏桿菌(Br.canis)。習慣上稱馬耳他布魯氏桿菌為羊布魯氏桿菌,流產布魯氏桿菌為牛布魯氏桿菌。
本菌不產生外毒素,但有毒性較強的內毒素。不同菌種的菌株之間毒力差異較大,一般來說,羊布魯氏桿菌毒力最強,豬布魯氏桿菌次之,牛布魯氏桿菌較弱。各型布魯氏桿菌雖有其主要的宿主動物,但普遍存在宿主轉移現象。
本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72~114d,在糞尿中存活45d,在乳內能生存60d,在冷暗處的胎兒體內可活六個月。
但對濕熱較敏感,60℃30min、70℃5~10min可殺死本菌。對消毒劑抵抗力不強,1~3%石炭酸、2~3%煤酚皂液、0.1%升汞、2%苛性鈉溶液,1h可殺死本菌;1~2%甲醛溶液3h或5%新鮮石灰溶液兩小時也可殺死本菌,0.1%新潔爾滅5min內可將其殺死。
布病可感染多種動物,布魯氏桿菌主要會引起對應動物的布病,也可發生交叉感染,自然感染主要侵害羊、牛和豬。羊、牛和豬布魯氏桿菌均能引起人感染布病,但以感染羊布魯氏桿菌后發病最嚴重,豬次之,牛最輕。通常母畜比公畜更易感,成畜比幼畜更易感。
病畜及帶菌動物為布病主要的傳染源。病母畜在流產時,布魯氏桿菌會大量隨流產胎兒,胎衣、胎水和陰道分泌物排出。同時,布魯氏桿菌還能通過乳汁、精液、糞便排出污染環境[6]。
布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消化道、生殖道(交配)和皮膚與粘膜(布魯氏桿菌可通過正常無損傷的皮膚粘膜引起感染)。
初次妊娠的母畜易感染發病,大多數只發生一次流產。在老疫區,發生流產的較少,多數為發生子宮炎、乳房炎、關節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病畜。在新疫區,孕畜均發生流產,呈暴發性流行[7]。
2.5.1 臨診癥狀
布病潛伏期為兩周至半年。妊娠母畜的主要癥狀為流產。流產多發生于妊娠第6~8個月(牛)、第3~4個月(羊)、第4~12周(豬)。流產前主要表現為陰唇和陰道粘膜紅腫,從陰道流出灰白色或淺褐色黏液,乳房腫脹,泌乳量減少,繼而發生流產。有時會無先兆而突然發生流產。流產胎兒多為死胎,弱胎,多數病畜流產后還會伴隨胎衣不下(牛)或從陰道流出紅褐色惡臭分泌物,惡臭往往持續1~2周,如不伴發慢性子宮炎,即可自愈。公畜發生睪丸炎和附睪炎,表現為睪丸腫大,有熱痛反應,非妊娠畜,常發生滑液囊炎、膿腫和關節炎,表現關節腫脹,疼痛,喜臥,跛行[7]。
2.5.2 病理變化
流產的胎兒,皮下、肌間有漿液性浸潤,胸、腹腔積有淡紅色液體,內混有纖維素,脾、肝和淋巴結腫脹,有的可見到炎性壞死灶,第四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粘液樣絮狀物,胃腸和膀胱粘膜有小出血點。胎衣呈黃色膠樣浸潤,有些部位附有纖維素絮狀物和膿液,有的胎膜增厚,有出血點,絨毛葉充血,腫大,或呈黃褐色,上附灰色或黃綠色污穢的滲出物和纖維素。
母畜子宮粘膜變厚,上附有分泌物,與絨毛膜之間有淡黃色不結的滲出物和膿塊,絨毛膜上多數有出血點。
病公畜精囊內可能有出血點和壞死灶,在睪丸和附睪丸有炎性壞死灶和化膿灶,有時整個睪丸發生壞死。慢性病例的睪丸和附睪,由于結締組織增生,變硬。此外病畜關節和關節周圍呈現慢性炎癥腫脹[8]。
主要侵害動物的淋巴系統和生殖系統。臨床表現為母畜流產、胎兒成活率降低,且常引起子宮炎。對公畜來講,常引起睪丸炎和附睪炎,造成無精癥影響生殖能力。布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以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常呈地方性流行[9]。
人類普遍易感染布病,感染后會出現比家畜更為嚴重的癥狀。人感染布病,潛伏期最短的僅三天,少數患者潛伏期可長達數月或一年以上,多數潛伏期在7~60天,平均潛伏期為2~3周,在臨床上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發作時,大多表現為波浪熱,感覺多汗、身體困倦、疲乏無力,食欲減少,關節和肌肉疼痛難忍,不能勞動,頭痛、坐骨神經痛,出現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臟腫大及肝功能異常,同時還會影響生育功能。女性患者會發生卵巢炎、輸卵管炎及子宮內膜炎,孕婦可導致流產,個別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死亡。人類感染布病將會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該病病情頑固,重在預防。慢性病例主要的病情長達1年以上,也可無明顯急性病史,發現時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低熱、出汗、抑郁、頭痛、煩躁[10]。長期與家畜打交道的人群更易感染,如飼養管理人員、屠宰場工作人員、獸醫人員、實驗室檢測人員等,此類人群應更注重布病防護工作。
包括臨診、流行病學、病理學、細菌學和免疫學診斷。布病依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流行病學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血清學診斷或病原分離。
妊娠母畜發生流產,且多發生于初次妊娠母畜,多數只流產一次,流產后常伴隨胎衣不下,子宮炎,屢配不孕等癥狀,有的還有關節炎表現,公畜主要表現睪丸炎癥狀[11]。
胎兒皮下水腫,體腔有淡黃色液體,實質器官變性壞死,胃腸出血,胎衣、絨毛葉、子宮粘膜出血、壞死和糜爛[12]。根據以上臨診診斷、流行病學、病理學特點可懷疑為布病。確診需進行細菌學及免疫學檢查。
取胎衣、絨毛葉滲出物,胎兒胃內容物,水腫液、胸、腹水等,制成涂片,用柯茲羅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鏡檢,可見單個,成對或成堆存在的紅色球桿狀細菌,其他細菌被染成綠色或藍色。
(1)血清凝集實驗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常用的方法有試管凝集反應,平板凝集反應和虎紅平板凝集反應。
(2)補體結合反應本法具有很高的特異性,但其操作復雜,現在很少使用。
(3)全乳環狀實驗此法操作簡便,敏感性高,可用于混合牛乳的普查,判定牛群是否存在布病。
(4)變態反應可用于檢查犢牛、羊和豬,在牛尾根皮內注入0.2ml流產布氏桿菌菌素,陽性者24h內出現紅腫,陰性者無任何變化。
通常病畜首先出現凝集反應抗體,并消失較早,其次出現補體結合反應抗體,消失較晚,最后出現變態反應,持續時間最長。如凝集反應陽性,而補體結合反應陽性或陰性而變態反應陰性時,說明布氏桿菌病的發生為初期階段,凝集反應呈陰性而補體結合反應、變態反應均呈陽性時,說明布氏桿菌病的發生已到停止階段,凝集反應和補體結合反應同時呈現陰性而變態反應為陽性時,說明布氏桿菌的發展已進入康復階段[13]。
根據布氏桿菌病所具有的免疫學特性,在診斷時需根據具體情況應用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反應和變態反應方法,進行檢查以確定畜群中的布氏桿菌病畜的情況。
人感染布病,主要人群為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和飼養管理人員,其次為屠宰加工人員、實驗室檢測人員和經常食用畜產品的人員。
由于經常接觸病畜及其產品,特別是在助產時接觸胎兒、胎衣、羊水、陰道分泌物等引起感染,也可通過食入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發病。此類人群在與病畜接觸時應注意做好自身的防護工作,避免直接接觸流產畜的胎兒、羊水、胎衣、陰道分泌物等物;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對相關工作人員應該進行定期體檢,發現發病人員時應及時治療并調離工作崗位等。
實驗室常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檢測布病。其原理為利用細菌、立克次氏體等相應抗原抗體可以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并呈現肉眼可見的現象,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檢測未知抗體(或抗原)。
可調節取樣器、布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抗原、待測血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檢測卡片(1×1cm,50格)
待測血清、布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抗原由內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獸醫工作站提供。
待測血清應新鮮,無明顯蛋白凝塊、溶血現象和腐敗氣味。抗原使用前應充分搖勻,若抗原被污染或出現搖不散的凝集塊不可使用。
吸取待測血清30μl滴于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卡片,換槍頭吸取30μl抗原于待測血清旁,用槍頭混勻,不停晃動混合液,在4min內觀察現象并記錄。
若在4min內出現大的凝集片或小的顆粒則為陽性,若為顏色均一的淡粉色渾濁液體,則為陰性。陽性血清需進行試管凝集實驗復檢。
堅持自繁自養,避免引入病畜。必須引入時,應從無病地區選購并進行嚴格的檢疫,確認為健康無病畜時,才能與當地畜群混群飼養。每年應對畜群進行檢疫和疾病監測,以便及時發現病畜,可用血清凝集實驗進行檢查。畜群發生原因不明的流產時,應立即隔離病母畜,對流產物污染的環境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對流產胎兒和母畜進行血清學檢驗,如為布氏桿菌病陽性則按病畜處理。
(1)定期檢疫。對畜群進行定期檢疫,對檢出的病畜要嚴格隔離飼養,嚴禁與健畜接觸,引入的牲畜也要進行檢疫,健康種公畜才能作為種用。
(2)檢疫凈化。對病畜群,進行反復多次檢疫,病畜淘汰,陽性畜隔離飼養,繼續利用,逐步淘汰,陰性繼續檢疫,直至全群均為陰性。如陽性畜數量少,也可淘汰處理。
(3)培養健康幼畜。如陽性畜數量大,母畜可用無病種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母畜產前、產后要對母畜體軀和產房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幼畜出生后,立即與母畜隔離,喂初乳5~7d,以后喂健康乳或消毒乳,一年內檢疫2~3次,如檢疫均為陰性,則可送入健康畜群飼養,如為陽性,則應淘汰。
(4)免疫接種。對布病常在的畜群,應進行免疫接種進行免疫預防。
(5)加強消毒和獸醫衛生措施。對被污染的牛舍、運動場、飼槽、水槽、奶具和管理用具,要及時消毒,特別是對產房要注意消毒,對流產胎兒、羊水、胎衣、陰道分泌物等要經消毒后妥善處理,糞便墊草燒毀。
針對陽性血清,應及時找到對應羊并進行撲殺,同時做好環境消毒等的防護工作;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器械應注意消毒,一次性器具及血清應及時銷毀。作為基層牧區要想在布病防控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鄉鎮、蘇木政府重視布病防控,明確嘎查對養殖戶的監督責任。
(2)牲畜提倡自繁自養,禁止從外地調入。確實要調入的,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申報、檢疫、隔離、觀察。
(3)領導以身作則,任何領導不以任何方式為調入的牲畜免檢開綠燈。
(4)種畜必須持有健康檔案,定期檢測疫病。
(5)消毒滅源。督促養殖戶清理圈舍,在6~8月的高溫季節,雇傭灑水車對養殖環境進行消毒。
(6)強制撲殺程序與分工確定。
(7)充分發揮指定通道作用。只有經過指定通道進入的動物及動物產品,才是合法進入,否則給與處罰。
(8)經常宣傳個人防護意識。如接羔季節不去勢;工作期間不吃喝、抽煙;不將胎衣、流產胎兒喂狗;禁止流浪貓狗出入養殖場。
(9)堅持布病疫點回訪。
(10)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