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昌林
(廣安市岳池縣喬家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岳池 638302)
溶血性大腸桿菌是比較常見的菌群種類,溶血性大腸桿菌并不是豬內在的細菌而是外來的。仔豬哺乳階段腸道中會有大腸桿菌,而在哺乳期間這種病癥不會直接發病,但是會對抵抗力產生影響,會破壞腸內微生物的平衡情況,這些都會使大腸桿菌大量的繁殖,從而形成毒素。這種毒素就為毒血癥發病留下了隱患,最終會導致仔豬發病。
因仔豬整體剛剛發育階段,進而無論是消化系統容積、消化器官發育,還是胃分泌淀粉酶等情況都不容樂觀,這就會使仔豬不能很好地吸收營養物質。沒有吸收的蛋白質就會直接進入到腸道中,引發過敏的反應,時間一長就會使仔豬消化功能不斷下降,腹瀉、消化不良的問題時有發生。在仔豬腸道中會因為未被吸收的蛋白質、淀粉、氨基酸等直接為細菌的培養和繁殖提供了場所,進而改變了微生物菌群,最終使大腸桿菌產生部分的增殖,產生的毒素在仔豬免疫系統不成熟時就會有水腫病的發病。
仔豬的不斷成長,會增加腸胃中的消化酶數量,伴隨斷奶刺激,使不同類型的消化酶其活性也會不斷下降,而這就會直接出現仔豬腸道菌落出現失調、影響循環抗體系統等現象。除此之外,細胞免疫力會受到抑制,這樣環境下大腸桿菌會繁殖甚至過度繁殖,所形成的毒素被仔豬吸收后提高了誘發水腫病的概率。
仔豬的消化生理特點的作用下,直接使其在植物性蛋白質消化功能上存在不足。若過多的飼料通過仔豬進食,進入到腸道中時腐敗問題會使消化器官的組織受到傷害,而直接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此外,現階段豬飼料的市場中有一些飼料維生素E、硒等含量不夠,免疫器官很容易受到破壞,在其影響下,抗病力會不斷下降,這間接為繁殖大腸桿菌提供了條件。
在斷奶方式上采用有效的措施,能使母豬繁殖率不斷提升,從而起到加快仔豬生長的作用。但是在早期的斷奶過程中,對仔豬會產生應激反應、母子分離的心理、仔豬營養層面的應激情況等,而在這些應激狀況中,仔豬的營養應激可以說是排在首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斷奶處理之間,可以通過飼料補充的方式來進行調節。在實踐的過程中,最好的調節時間以及乳豬食用的時間則是7日齡開始。養殖者需要注意一點,在斷奶之后的七日內飼料的選擇非常重要,并且不能更換。七日后可以選擇性的對飼料進行更換,這樣就能不斷的降低仔豬斷奶應激。
仔豬通過前期的斷奶,會形成少量的胃酸、蛋白酶活性比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仔豬短期內無法適應。對此,在基層豬養殖的過程中,斷奶后的三周內,要控制好飼料的蛋白質的含量問題,最佳的含量是控制在19%以內。
仔豬在發育中缺鐵性貧血也是面臨的很大的問題,由于仔豬缺鐵性貧血會使仔豬除了無法正常發育外,還會面臨水腫病以及腹泄的情況。想要針對性的治療這樣的病癥,3日齡內要對仔豬注射補鐵劑。仔豬的飼料中要有亞硒酸鈉-維生素E的成分,也可以通過肌肉來注射亞硒酸鈉注射液。如果仔豬缺乏這種成分,豬機體免疫器官會受到氧化物的破壞,對抗體力產生影響。而適當的添加相應的補充劑,再加上完善基層養殖業飼料管理制度和流程,會對仔豬肝營養不良、白肌病、水腫病等癥狀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仔豬的水腫病預防上,通常還會使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像常見的金霉素和呋喃唑酮片等。在實際的飼養中,可以將這些藥物制劑添加到飼料中,來預防仔豬水腫病以及腹瀉。在藥物治療的環節中需要相應的技術人員結合仔豬的水中情況酌情選擇適量的藥劑,同時禁止在未明確藥物治療作用的前提下為仔豬用藥。
仔豬在斷奶的前后階段,要及時驅蟲,通常使用的是效果比較顯著的驅蟲劑,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將寄生蟲對腸粘膜產生的危害不斷降低,進而能不斷降低仔豬腹瀉和水腫病的發病率。仔豬的體內驅蟲需要做到及時、適時,有效的防治仔豬體內蟲害對仔豬健康的影響。
仔豬飼養的過程中,環境非常重要,而環境也是細菌的主要傳染源。因此豬舍的衛生建設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日常清潔中既要清理糞尿,還有定期消毒,保證豬舍無污水情況和積尿現象。尤其在氣候較為炎熱的夏天,豬舍應保證良好的通風,在雨季飼養人員還應做好豬舍的排水問題,避免因降雨導致仔豬的皮毛或身體長時間處于雨水之中,這樣就能在保證仔豬生活環境的前提下,還能有效預防仔豬水腫病。
綜上所述,通過對仔豬水腫病病因的分析,而后采取上述的有效措施,既能使仔豬水腫病發病率得到控制,還能降低仔豬養殖者的經濟損失。本文通過對豬舍環境、用藥原則、微量元素補充等多個角度分析了預防仔豬水腫并的措施,主張綜合防治針對性治理,希望能夠為仔豬養殖基地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利的理論參考。